读《我才不想做家务》带来的一些思考

文摘   2025-01-10 17:30   山东  

2024年末读了纪静蓉的最新小说《我才不想做家务》,正如阅读她的《我不是废柴》那样也是一口气读完。

作者的写作功力令我赞叹,她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相当生动,特别具有画面感,甚至都能让人对应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

这也是读起来她的小说就停不下来的一个原因吧。

最近几篇文章都在输出我的阅读感受,我计划的是把自己读过的书都写一篇读后感出来,一来是为了回顾和复习,二来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正如我微信读书的签名是:我愿把读过的书都写给你看。

那就不啰嗦了,下面分享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思考。

《我才不想做家务》这本书以家务为切入点,涉及到了很多现实生活的话题,比如当代年轻人结婚难、彩礼嫁妆的争议、房产证加名、孩子的冠姓权、家务分工、预制菜等。

我对于这些倒是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因为在我的生活中它们似乎都不算是问题,或者我从来没觉得这是问题。

结婚水到渠成、不涉及彩礼嫁妆、房子是靠我们自己买的、冠谁的姓无所谓,家务分工也是谁的时间充裕自然谁多做点,预制菜倒是一个引发我关注的问题。

但这本书依然带给我很多思考。

01.
接纳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林越的姑姑林瑞玲在某些方面简直是在以我妈为原型。

比如做饭这件事吧,做得少了不够吃可不行,做得多了剩下的还是掌勺的那个人来兜底。

从来没有谁要妈妈去吃剩菜,建议她吃不完的倒掉,可是她总舍不得,结果就变成了新菜上桌时,她却在吃上顿的剩菜。

让她和我们一起吃新炒的,她不肯,说这些剩菜咋办,于是就陷入了吃剩菜的循环。

有时候趁她不注意我会给她倒掉,她就对我骂骂咧咧满是怨言,好好的菜还能吃,倒掉怪可惜的,真浪费、太败家。

再后来,我就索性不管了。

就像书里女儿对林瑞玲的一段描述:

妈妈一身的肉,其实就是吃剩饭剩菜养出的膘。她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个大号垃圾桶,而且无人领情。妈妈是实在太过隐忍和节俭,还是想通过牺牲奉献来寻找价值感,美琪已经分不清了。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不禁写下了批注:

林瑞玲和我妈这样的人慢慢就活成了让人讨厌的长辈,什么苦都让自己吃,放心不下这个,放心不下那个,永远都有操不完的心。

而我妈这个人呢,如果不领她的情,就会生气、骂人没良心。

二宝喜欢吃草莓,我妈就一颗也不吃,全都留给她吃,因为她偏爱二宝,用她的话讲,二宝是她的开心果,倒给钱也要看的孩子,所有人都没有二宝重要,没有二宝会哄她开心。

这评价也是极高了,所以她就对二宝奉献出极致的爱。

有一次下班刚进家门二宝就扑进我的怀里,举着手里的草莓要给我吃,还说她吃了几个了,留着这一个就是为了给妈妈,我一口就吃了。

我妈看到后,就说大人还吃小孩子爱吃的。

我说草莓不是谁的专属,是每个人都可以吃的,我把剩下的草莓全洗了,然后分到每个人手里。

等所有人都吃完了,我妈那一份依然留着,那是留给二宝的。

这种为了孩子的自我牺牲是刻到骨子里的,不是轻易改变的,她需要通过自我牺牲换取自我感动以及他人的感动和回报。

每当大宝顽皮时,我妈总会说那句,小时候我是怎么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带大的,你这么气人。

所以我妈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无私奉献,她需要人感激她的付出,需要人听从她的安排。一旦达不到目的,她就会关起门来生气或者暴跳如雷。

因此我对妈妈的付出又怕又爱,以至于我希望妈妈不要再疼我、爱我,我担心自己给不了她想要的期待,我们不要做这种“交换”了。

但是,没有用啊,我妈就喜欢单方面的付出,别人还必须领情。

就像我明明提前打电话说晚上不用准备我的晚饭,我在单位忙一会儿,晚点到家,回家自己弄点吃的就行。

可是等我到家后,她还是给我端上来很多食物,我在感动之余,确实没有胃口吃下这么多,就会有一种负罪感,感觉辜负了妈妈的一番好意。

好像有点扯远了,一提到母女关系就停不下。

妈妈虽然有她的局限性,但在这个家里确实付出了很多,我也一直在寻找我们之间的相处方法,包括在看jerry送给我的《危险关系》。

我现在的体会是,放下妈妈会改变的想法,接纳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再去跟改变她的想法较劲,就会轻松许多。

所以,让我们内耗的不是别的,是我们不肯对事实的接纳,不停地跟它对抗摩擦产生的耗损,总想着要是怎么样该多好,事与愿违当然心累了。

02.

我对家务的理解

对比书里的角色对家务的承担,我做的家务还是比较少的,只在每周末进行衣物的清洗、衣橱的整理、卫生的打扫,甚至不脏到一定程度我就能够忍受。

原本我可不是这样的人啊,也是被生活一步一步磨平了棱角。

刚拥有自己的小房子那会儿,势必每一处都要打扫得锃亮,毕竟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心情愉快和舒适。

随着孩子们的降生,父母住进来,永无止境的家务令人无奈,久而久之我从家务中获得的价值感远远没有阅读、写作带来的价值感大。

而人的时间就那么多,下了班做饭、洗碗、辅导作业、亲子阅读、洗漱完就很晚了,第二天还要上班,家务的重要程度逐渐靠后。

所以家里的卫生环境只要看得过去就行了,但我心里还是渴望那种干净整洁的家,只能说那是心里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吧。

或许有一天,家务在我待办清单上的优先级也会调高吧,谁知道呢,反正不是现在。

家务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是不能轻易开始,一旦开头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家务涌现出来,本来我在整理换季的衣服,发现衣橱上有灰尘,那得擦一下,接着房间也需要整理,房间完了客厅似乎也需要收拾,客厅收拾完了,厨房也得弄一下……

就是这样,开头就停不下来,我们会不自觉地要求四周与这块干净的地方相匹配,干活的范围就会不断增大。

在书中也有类似情节的描述:

雪华打算今天上午先放过自己,家务就像蟑螂一样,发现了一只,还会发现第二只。但旋即立刻想起碗还没洗,下午打算酱点牛肉,待会儿要把腱子拿出来化冻;老公爱吃地三鲜,但是尖椒没有了,要去超市买,回来的时候要顺便把快递取了……

对我自己来说,根据时间四象限的原理,家务就排在了不重要不紧急的区间。

我想说的是,家务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引爆点,甚至是结婚的一种条件,感觉这一点作者有点用力了。

也许是在我有限的人际关系中,没有看到这会成为家庭导火索的例子。

比如我哥本身就是个勤快的人,家务活很自然地会去做,比我还爱劳动。我爸也不是眼里没活的人,会把地板打扫干净,自己的衣服及时清洗。

我的例子当然不具备参考性,或许在看不见的地方,仍有一些人被捆绑在繁重的家务中而无法脱身。

03.

三位女性带给我们的启示

小说的主人公林越30岁北漂与北京土著男友试婚,因家务分工,婚事告吹。

林越的母亲张雪华53岁家庭主妇,因为“扶哥魔”行为惹怒丈夫,同时也揭露了他们婚姻中的问题,被赶出家门,后来做家政、成为收纳讲师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对婚姻也有了新的感悟。

林越的姑姑林瑞玲70岁,在带大了儿女们的孩子后,又被他们的二胎以冠姓权要挟继续带娃,而带一个孩子就是6年有期徒刑,加上身体不适,老来叛逆的她,拿走了家里的三十万,体验了一次逍遥游。

张雪华和林瑞玲代表的是传统家庭妇女被各种隐形家务不断压榨的一代,她们心甘情愿地为家庭付出。

而享受她们付出的家人却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但没有感激反而瞧不起她们所做的一切,认为没有意义。

就像张雪华的丈夫对她的指控:

这几十年来你除了做饭擦地和我姐东家长西家短的嚼舌根之外,有什么爱好吗?我姐七十了,还知道有空跳个广场舞,你呢?张雪华,你三十岁那年就死了,到现在还没埋而已。你有必要天天擦地抹桌子吗?有必要一定要手包饺子手擀面吗?我要求你这么干了吗?

林瑞玲也不例外,常常是一个人在厨房忙碌,只为了满足老公口里的那句,喜欢有锅气的饭菜,明明是两个人揽下照顾孙辈的任务,但最后还是自己一人带俩娃。

作者纪静蓉借助人物之口发出这样的叩问:人人称颂家的温暖,说有个温暖的家庭特别重要,可没人看得起苦心经营家庭温暖的人。这么荒唐的悖论,是如何代代延续的呢?

付出得不到感激还被否定,让谁都接受不了,都会对家务和付出这件事重新审视吧。

林越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在妈妈和姑姑以及各类主义的影响下,比如她走到哪儿都要带的那些书《第二性》、《女性主义》、《厌女》等,让她特别在意家务分工和男女平等。

如果不这么做,她会觉得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逐渐步入妈妈和姑姑的后尘。

她不断地用这些主义和身边的例子来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在家务、结婚条件上轻易妥协。

所以,她会跟男友制定,我做菜你洗碗这类分工,后来因为男友只洗碗,眼里再也没有别的活,她一忍再忍,终于在双方最后一步谈婚论嫁时闹翻了。

男友的父亲看着林越书架上的那排主义说道:

林越,主义解决不了你们的问题,得靠实力。如果你觉得婚姻和爱情不可信,应该单身,而不是来谈判,要这要那。

他转向许子轩:“我不同意你们俩结婚,闹剧到此为止,分手。”

纸上谈兵在实力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呀,这也给很多人上了一课,拥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林越的妈妈张雪华在离家出走后,先来北京投靠女儿,当看到女儿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时,便租了个便宜的房子搬了出去。

后来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把自己多年来在家做家务的经验全都用在了工作上,获得了雇主和领导的高度赏识,从家政工到家庭收纳讲师的转变还是令人惊叹的。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林越的姑姑林瑞玲,出去玩了三个月花掉了十五万,她之所以这么老来疯狂,是因为怀疑自己得了癌,想在生命的最后为自己活一次。

她转了一大圈,看过了风景、品尝了鸡尾酒,去了想去的地方,回来后性情也变了,从不肯上饭店吃饭的她,大手一挥点了一桌子菜,招待一家人吃饭、团聚,并讲了自己出去玩的原因。

她走后这个家也没有散,孩子都被各自的父母领了回去,儿女们的二胎生下来也有人带。

所以啊,世界少了谁都一样转,太阳还是照常升起。

林越分手后,通过在前公司积累的工作经验,找到了一份工资翻倍的工作。

作者通过三位女性的经历告诉我们,女性的解放之路,不但要经济自立,还要改掉幻想有强大男性来拯救自己、认可自己的劣根性,要从社会化竞争中而不是男性的爱中得到满足。

04.

关于预制菜

从这本书中还了解到预制菜相关的知识,原来预制菜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了,或许自己下饭店就曾吃过。

我也没想到大家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这么高,不是之前学校出现预制菜人们对此抵制的情绪很高嘛。

这下让我对在外面吃饭的兴致更不高了,因此为了少在外面吃饭或者吃外卖,我自从看完这本书,每天下班后都坚持给自己准备第二天的午饭。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叫预制,但少了一些添加剂,预制的时间也没那么长,还是相对好一点吧。

写在最后

上班路上听了一期播客关于杨云苏的《团圆记》,讲的是回潮汕的故事,在底下有个评论我觉得跟这本书的主题特别相似。

评论者是土生土长的潮汕女孩,自己很喜欢把家里收拾干净、煮饭煲汤,常被人夸奖贤惠,但她自己很不喜欢。

她心里认为,潮汕女人的贤惠是自我牺牲、是讨好、是委曲求全,因此不认为贤惠是一种赞美。

当自己有了女儿后不想教她们做太多家务,成为传统的潮汕女人,但后来她对做家务有了新的理解。

她会教她们由心而发去做这些事情,把家里收拾好看是一种生活美学,喜欢烹饪是对美食的热爱,做这些事情仅仅是因为喜欢和热爱生活。

我也很欣赏她的这番理解,家务不应该是矛盾的起源,家务是人类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

我现在也会教大宝洗自己的内衣、袜子、整理书桌以及力所能的事情。当然不是为了传统长辈所规训我们的:不学做家务以后去了婆家怎么办。

等她们大点了我还想教她们做饭,享受把一堆食材变成一顿美食的乐趣。

家务不该是女性的枷锁,也不该只属于某个性别的人,用心打造温馨整洁的居住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都是在为这烟火气的小家贡献一份力量。

-END-

麦穗读书
分享读书、生活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