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计 | 3189 预计阅读 | 6分钟
最近读完了《自律100天,穿越人生盲点》这本书。
先来谈谈阅读这本书的一个感悟,再来说说读完它我将采取的行动。
阅读这本书的缘起。
第一次动了阅读它的念头是因为看到一位朋友在践行里面的方法,看到她的记录里提到了“OHTT”这么一个概念,出于好奇,就打开了这本书。
在不断地翻阅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讲的内容好熟悉,比如,养成习惯的几个时期(反抗期、不稳定期、倦怠期),我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里看到过,那是一本专门讲习惯养成的书,深入分析了我们经常半途而废的底层原因。
再接着看,又看到了著名的“棉花糖试验”、时间记录大师柳比歇夫的故事、复盘大师富兰克林的例子、制定计划的SMART法则、学习的三区理论……
继续看,又看到了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的好多概念:元认知、耐心、刚需、注意力、活在未来、冥想训练、专注力……
总之,给我的初印象就是:毫无新意。匆匆翻阅之后就被我束之高阁。
第二次阅读是因为一个朋友向我推荐它,为了不辜负朋友的美意,我决定重新阅读,并从中提取点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
这次我端正了态度,不再浮躁、不屑,而是拿出学生的姿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再次阅读了它。
我曾经非常讨厌这类书评:都是前人写过的、没有自己的原创、东拼西凑的内容……
初次阅读的评价不正是同样意思嘛,原来不知不觉间我成了自己所讨厌的那类人,这真可怕!
同时我也理解了作出类似评价的人,不停地找寻各种可以改变的方法,看了很多,知道很多,却很少付出实践,反过头来还要抱怨方法不管用,看到再次出现类似的内容,“新仇旧恨”一股脑的倾泻出来。
如果这样下去,那将一直辗转在各种所熟知的方法当中并且牢骚满腹。
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心就放平了,就能读得进去了,那么就可以说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了。
这本书核心就是“OHTT”,它是作者自创的概念,指的是One Hundred Days(100天),Two methods(2个方法)和Three things(3件事)。
一句话总结:用记录和复盘的形式,每天做3件事,持续100天,我们将会穿越人生盲点,实现逆袭。
接下来本书的内容就在论证这句话里面的几个关键词。
为什么是100天的时间?
通常21天养不成一个习惯,一年又太长,而100天不长不短,是一个人努努力就能做到的。
为什么是3件事?
大致意思和上面相同,精力有限3件事差不多。
为什么是记录和复盘的形式?
作者反复提到“看见即降服”,只有记录才能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才能让自己去正视它。
没有记录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复盘,而复盘是被许许多多人所证实的对我们个人成长非常有帮助的方法。
假设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已经完全信服了作者所倡导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展开行动了,对于这类指导个人行为的书籍,如果没有行动,只阅读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于是,我就开始考虑自己如何践行”OHTT“?
自从周一阅读完毕,我就在想3件事,自己可以在100天内做到的3件事。
其中一件可以确定的就是阅读,这个几乎是实现了每日阅读,至少半小时起步吧,这个对我来说不费吹灰之力。
那还剩下两件,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写作,我希望自己可以把这个习惯重新捡起来,毕竟自己也曾做到过每日输出。
这次为了保险起见,我给自己额外加了一道安全锁,我买了潇洒姐的写作课。正好有一门课叫“和潇洒姐写作100天”,里面可有个100天呢,我想花了钱,一定会起到督促作用吧。
看我说这话,显然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好在我还愿意挣扎一下,所以还是试试吧。
这样的话还剩下一件事,本来选择的是运动,后来坚定地划掉了,因为做不到每日运动。
现在是阅读不难,每日输出有点难度,最后一件事情,肯定是越简单越好,作者也强调了这一点,第一次执行“100天自律计划”时,一定要先从简单的事情入手,逐渐培养起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三件事我想了一下,把“早起”列入其中,有一点投机取巧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我本就是一个早起的人,唯一的不足是,周末有点稍微赖床,如果周末也能做到早起,就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时光了。
最终我确定的三件事就是:
1、早上5点起床(自然也得早睡了,一环扣一环)
2、每日阅读1小时(也是保证输出的源泉)
3、每日输出至少800字(写作课的最低要求)
开启这个自律100天计划后,还有一个好处,我本来也有写复盘日志的习惯嘛,但因为没有约束,总是断断续续的,这样以来就可以规律复盘了。
100天,一年的三分之一,做一个实验,看看100天后自己有什么变化,还挺期待的。
人一旦有了期待,感觉生活又闪亮起来。
这个计划呢,我打算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诶,不管做什么事情,非要找一个日子的行为真是刻到骨子里了。
其实,也没几天了,但在进入“自律”日子之前,可以再撒欢几天,哈哈。
在这本书里,分享几点对我有启发的内容。
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执行,提前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找到应对的方法,那么当现实障碍出现时,这个预制的方法就会被唤醒,实现见招拆招。
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通常中断计划的事情无非那几种,我却从来没有想过总结规律,并想出解决之道。
就拿写作来说吧,有一个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无论如何你也没有时间写作),那就在时间充裕,表达欲强的时候,多储备一点内容,以备不时之需。
把重要的事情提前做,要懂得抓大放小,把琐事靠后,这也是要事优先的原则。
就像一个容器要装下沙子和石头,只有先装进去大的石头,再装沙子才行,反之,石头就很难装得进去,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琐事和要事的关系。
当然,如果最终这件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完成,那也不要就此放弃。虽然我们知道完美心态要不得,但每个人多少还是有些完美情节,不然怎么会厌烦被打断,一旦被打断后就难以持续呢?
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要学会拥抱不完美,认清不完美的实质,对自己说句,没关系,继续加油!
还有一句被我们经常说,但却从来没有质疑它的正确性的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事实上,一封耕耘未必有一份收获,顶多有一份积累,只有积累的多了,才会量变产生质变,进而产生结果。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长时间里是看不到反馈和结果的,这也是最折磨人的时期,不能简单地说,熬过去就好了,必须得从本质上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单凭意志力去熬,很难熬下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当计划经常半途而废后就会对新的计划没有信心,会产生这次计划可能完不成的担心。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你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里。
很早之前我在《乐商》这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路过一间农屋门口时,看到一位老农牵着一头几百斤重的大水牛回来,只见老农随手把牵牛的绳子系在了一个小小的木桩上准备回屋。
这个人上前好心提醒老农:这么小的木桩来栓水牛,当心它跑了。
老农笑着说:它不会跑的,我已经用这个木桩栓它好多年了。
看到年轻人不解,老农继续说道:当这头牛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把它栓在这儿了,那时候它不像现在这样老实待着,总想从木桩上挣脱出去,不过那时它力气小,折腾一阵子也就蔫了,再也不跟木桩较劲。现在尽管它长大了,有力气挣脱了,但它也不跑了。有一次我给它喂草料,不小心把一点草料撒到了它够不着的地方,它也并没有挣脱木桩去吃,只是“哞哞”叫。
让大水牛无法挣脱小木桩的力量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习得性无助”。
放在人类身上也是同样,在一次次的努力又失败的经验中,我们会自然的习得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信念,并且会用这种信念去应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为什么我们要做打不死的小强,为什么不管生活虐我们多少遍,我们待它依然要如初恋,就是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一种方式。
对待生活永远要心怀热情和希望,日子才会有滋有味,即便是痛苦也不要麻木。
这本书里作者说了这么一段话:
在执行“自律100天”计划中,我放弃的事项比做成的事项更多。我放弃了练习毛笔字、放弃了英语听力练习、放弃了每天测量体重、放弃了每天记录饮食……虽然承认自己某些事情做不到有损“脸面”,但成长就是“一边打脸一边升级”的过程。
虽然我们会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但只要有一件能做到,那就是瑕不掩瑜。
就像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