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第1周复盘

文摘   2025-01-05 17:17   山东  

回顾2024年还是存在一些遗憾的,而这些遗憾大都是自己没有跳脱出当下的迷局去自我审视,以至于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又怎么解决问题。

没有复盘就没有自我觉察,看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如果说2025年我要有始有终的一件事就是复盘。

因此新的一年决定把复盘的习惯贯彻到底,随时对自己的行径进行审视和纠偏,让自己尽可能走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

下面对过去的一周进行回顾和总结。

01.学习总结

今日是加入写作100天计划的第五天,在这五天的学习中我的收获很大。

第一天是关于写作的初心,我写下的是,想要记录自己人生的剧本,以及通过写作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

而今站在一周的末尾我开启了对自己过去一周的回顾,有种回看剧本的感觉。短短5天的时间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不再浮躁,可以慢下来一件事一件事的完成,打勾的感觉给了我自信,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安排好我的生活。

第二天潇洒姐给这100天之旅做了一个总览图,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在什么节点容易出现什么状况,有了它就有了心理准备。

潇洒姐给我们讲了三个作家的写作故事,比如,巴尔扎克写作时会点燃蜡烛,拉上窗帘,目的是让自己不分昼夜的写作,每天高强度写作18小时;

雨果在和出版商签订合同后,就把除了贴身衣物以外的衣服全部锁进衣橱并且把钥匙丢进了湖里,防止自己出去玩,最终提前两周完稿;

还有一个布雷切特的作家感觉完不成自己的小说时,开枪射中了自己的右脚,将自己困在书桌边,最后完成了书稿。

所以在写作这件事上,即便是专业作家,有时候也不得不通过某种手段逼迫一下自己。

就在这几天里,每当我畏惧写作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些作家的故事,也会逼迫自己一把,不写完不出家门,不写完不睡觉,所以这5天我坚持下来啦。

第三天讲了一本书的诞生,从一个好想法到一篇书稿的诞生所经历的步骤,书稿确定后的出版流程等。

出版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尤为明显,所以有的作品在出版之前就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比如潇洒姐的第一本书起源于一篇网络红文《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

让我想到了《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本书也是同样的机缘,因为作者在网络上的一篇关于打工经历的文章受到了出乎意料的关注,后来被出版社的编辑找上才有了出书的经历。

所以这就给了素人写作者一种激励,只要笔耕不辍是不是也有可能写出一篇红文呢?

对当下的自己来说确实还没有这想法,就像课后作业想一想自己未来出书的名字和作品要传达的理念时,我就没有写这个推荐作业,太遥远的事情不在我考虑的范围。

第四天讲了开始写作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下来,不存在准备好的那一刻。

只有先写出来,才有后面的步骤,哪怕写出来的是半成品也无所谓,然后晾在一边,再做别的事情。

大脑会继续加工,帮助我们补充完整那个很烂的初稿,如果因为难而不去写的话,就很难激发大脑的这一功能。

让我想到了蔡格尼克效应,就是我们的大脑天然会对未完成的事情牵肠挂肚,没想到这一点也可以用在写作上。

我有了好的想法哪怕一个句子,一个关键词,我都会先记录下来,潇洒姐说这些脑海里的闪念都是灵感的线头,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些句子一定是在脑神经上刻画过的东西,它们需要先被陈列,再经过审视和整理才会成型。

这是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或许只有亲自写过很多作品的人才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我认为这是宝贵的写作经验。

第五天讲了写文章的提纲,提到提纲两个字我就头疼,因为我属于全凭感觉写,没有组织结构,这也是我可以顺利写出来的方式,就比较排斥列提纲。

潇洒姐说,我们忽视提纲,疏于使用和修改提纲,可能会用懒惰和没必要搪塞自己,但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这种忽视背后缺乏的是不是结构性和全局思考的能力。

说得很对,我意识到自己缺乏这种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才会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文字的方向流向了非我能控制和写好的方向去了。

而潇洒姐所给出的提纲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冷冰冰的文字结构,而是可以激发我们写作欲望和热情的提纲——“左右脑提纲法”。

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竖线一分为二,左侧是逻辑理性的提纲骨架,右侧是各种场景、细节、对白、金句等,总之是我们所希望出现在文章里的吉光片羽。

左侧是一篇文章框架理性的陈述,右侧是想要添加的血肉。一定是因为太想写右侧的东西,左侧才会存在,左侧是为右侧服务的。

看到这个提纲法我特别兴奋,立马就开始用了起来。

我用的是iPad上的“无边记”这个app,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左右脑提纲法”呈现出来的。

不同的是,我先列举了右边我想要表达的,有学习上的、写作上的、阅读上的、还有这一周实践下来的感悟等。

我发现只要右边列举出来,左边再进行逻辑梳理就顺畅多了。

以前是脑子里的想法很多,互相冲撞,写了这个忘了那个,发布完才想起来不够完整,有时候因为看不到彼此的关联,写得也很痛苦。

使用了“左右脑提纲法”,我的写作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再也不用为了这些毫无头绪的想法而烦恼了,全列在白纸的右侧区域,左侧再进行分类整理就好了。

这就是5天来的写作总结,大都直接用于实践,有的在写作过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每当写不下去的时候,开始写、写完它、硬写,这些词都会出现。

02.关于输出

✅本周输出课程笔记5篇。

✅公众号文章发布5篇。

✅复盘日志5篇。

这周的输出量还是挺大的,或许是一个活动的刚开始整个人处于亢奋状态才有这么大的表达欲吧。

不管怎样,还是值得给自己点赞的。

凡事我所输出的东西,必是我经历过做到过的,这就让我的行动力也得到了提高,因为我不会写虚构和想象的内容。

在输出的过程我再次觉察到自己对自己文章的不满意,但我立马想到了自己写下来的一句话,"放下评判,先完成再说"进而我做到了持续。

以前我会怀疑这么做的意义,现在我也放下了这种怀疑,我觉得做一件事还是坚定些好,抱着怀疑的态度又怎么能做到持久,又怎么会全力以赴,既然选择了,就无条件相信自己,把眼光放长远,养成自己的节奏和定力。

03.关于输入

本周看了以下书籍:

✅《我才不想做家务》已看完

✅《复盘》看了前三章(上下班路上听书方式)

✅《五种时间》第一章

✅《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分的几篇文章(在新华书店翻看的)

本来我计划学习曾国藩不读完一本书不看下一本的,奈何这个习惯真不好改,因为每天脑子里想看的东西都不一样。

第一本属于小说性质的,它是《凡人歌》原著作者纪静蓉的全新力作,这本书就像当初看《我不是废柴》那样一口气读完。

《我才不想做家务》这本书写道:

许多时候,女人只要进入和男人的亲密关系,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就会自动站到了男人的背后;许多时候,做妻子的不知怎么的,活着活着,就会退缩到家庭这一方小天地里。也许是情非得已,也许是甘之如饴。

这段话振聋发聩,就像掀起了婚姻的帘幕,窥探到了里面真实而又无奈的现状。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妈妈的操劳,每天回到家能吃上一口热乎的家常饭是多么珍贵

还理解了花钱吃饭这件事,以前总会说成本才多少,一盘菜这么贵,现在不觉得贵了。

我自己也有意识的调整做家务的顺序,因为家务这件事很奇怪,一旦动手就停不下来,可是做家务没有“价值”,没有人会觉得把家务做好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04.不足之处

要说有什么做得不好的,还是情绪问题,我总是控制不住在两个孩子面前发脾气。

每当她们一口一个妈妈喊时,我的耐心就在逐渐减小,因为每个妈妈后面都跟着一个需求。

最要命的是两个人都觉得我更爱对方多一点,一个说:你只喜欢姐姐。另一个说:你光喜欢妹妹。

我夹在中间有一种被撕扯之感,没法做到她们所说的公平公正。

还有大宝好像进入了叛逆期,处处反着来,而我因为缺乏耐心就会导致脾气先行,这么做的最大弊端就是影响她们未来的处事方式。

在我们大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模仿身边人和事,如果我经常发脾气,那孩子们也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样学样,故而大宝显得“叛逆”。

归根到底还是有一部分我的原因,是我先给她做了错误的示范,她只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像那句扎心的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自然还是原件的问题。

我打算好好去纠正这一点,每每想要发泄时,让自己暂停一下,并且把这件事加入下周的计划中,去追踪记录。

05.本周小结

✔️接纳一切的发生,不去对抗,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内耗。

✔️每一次战胜惰性的力量都会得到强化,下一次就不再畏惧。

✔️不要停下来,不要再一次把自己弄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把需求说出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不要一个人硬扛。

- END -

麦穗读书
分享读书、生活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