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几次提到过促使自己早起的原因是,拿到驾照后独自开车上路这件事。
拿驾照是在2020年9月份,也就是生二宝时的产假期,拿到的当天,我就把一直停在车库里落灰的车子开了出来,第一次出库就碰到了右侧后视镜,印象特别深刻。
接着我就到公司的前台询问了车位出租的相关事宜,搞定这一切后,为了假期结束开车上班顺利,我特意选择5点半左右起床,避开早高峰时段,不然紧张更容易出错。
截止到目前为止算是早起4年了吧,对早起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最近刚刚读完《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书两个小时就看完了,当然不是精读而是采用了扫读,只看对自己当下有帮助的内容。
读这本书是因为一次特别的经历,上周六的早晨3:57我就自动醒了,看了下时间感觉有点早,想再睡会儿等闹铃响了再起床,可是却睡不着了,干脆起床吧。
奇怪的是,当我起来后却感觉比被闹铃叫醒后更加神清气爽,这种感觉突然让我想起来《认知觉醒》中提到的睡眠问题。
我赶紧打开了那本书,看到了作者周岭践行早起是因为看了《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书。
我就顺着这个线索找到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早起经验,这篇文章就来谈谈我对早起这件事的理解。
01.
有规律的早起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睡眠节点”的概念,这个概念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次周六4点起床,要比平时5点起床神清气爽。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芝加哥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克雷特曼与德门特,他们通过对熟睡中的实验对象的观察,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的现象。
健康的成人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和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来回切换,也就是我们睡着后的3小时内通常称作熟睡,之后就是浅睡眠。
有了这一睡眠规律,作者推算出,熟睡的第一个节点是3小时后,下一个节点是4.5小时,然后是6小时,最后是7.5小时。
如果在这些节点醒来,就会感觉舒服,反之就会睡不醒,这一规律只是平均数据,因为个体差异,也存在例外情况。
我计算了一下,那天我是在9点50产生的困意,合上书倒头就睡,等我再次清醒就是4点了,中间差不多睡了7个小时,虽然和7.5小时有点出入,但也让我体会到自动醒来的感觉好极了。
或许我那次恰好是在自己的睡眠节点醒来,才会有这种感受。
由于入睡的时间不是固定的,且睡眠质量每天也不同,而起床的时间却是固定的,才会出现有时候起床脑子很清醒,有时候却浑身不舒服的差异。
虽然已经早起了这么久,还是非常向往那种无痛早起的感觉。起床后的状态决定了做事的效率,我本可以高效的做事,为什么要带着疲惫之感去做呢。
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日子,持续观察这一点,利用体感生物钟,找到自己的睡眠规律,让早起尽量变得无痛、舒服、神清气爽。
02.
熬夜or早起
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或者赶进度时,通常会选择熬夜或者早起两种方式。
有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有灵感工作效率更高,有的人相反在早上效率比较高。
而我属于后者,因为我熬不了夜,一旦熬夜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状态,一天都在极度的缺觉中,等于熬一次夜的代价就是牺牲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对我来说得不偿失。
有一次直播我还特意体验了一下,趁着深夜无人想着多直播一会儿,由于睡得晚起得也晚,而且因为生物钟的错乱,导致第二天的很多事情都属于混乱的状态。
为什么说早上的工作效率要高?
这本书从生理学角度也给出了解释:从黎明开始我们的身体就会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两种让人精力充沛的荷尔蒙,而分泌的高峰期恰好在7点左右。
虽然晚上也会分泌但分泌量却是早晨的三分之一,由于夜晚是身心休息的时间,身体为了让我们平心静气地睡眠,抑制了荷尔蒙的分泌。
为了保证“写作100天计划”的顺利执行,我都是在早晨想好选题,列好提纲(关键词),其他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从来没有在晚上熬夜去做这件事。
因为熬夜给我的感觉是时间不多了,这种紧迫感让我大脑往往一片空白,而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我觉得时间很充裕,可以给我很多构思、修改的时间,我就能够从容地面对这件事。
那如果遇上不得不熬夜的情况,作者建议在熬夜之前,先给大脑充电(睡眠)3小时再使用,这样也是为了确保工作效率。
在疲劳的时候,自主神经系统出于对大脑的保护,会让它罢工不再运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脑子不转圈了。
我的体会也是这样,如果精力无法集中、时常走神,那就是身体在提醒自己要休息了,这个时候就不要硬撑了,硬撑的结果不但没有效率还会导致出错。
我们知道不要用到手机自动关机、车子没有一点油,那样对机体也是一种损伤,对于人体也是,没有任何事情值得牺牲健康作为代价。
适当的小憩,如同磨刀不误砍柴工。
03.
灵魂的渴望才是人生的剧本
除了早起的方法论之外,我觉得早起后做什么也很关键,因为早起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好。
这一点我甚至觉得它比各种早起方法更为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心里装着事,即便是平时没有早起的习惯,那天也会在闹铃响之前就开始清醒。
事实上,我有几次就是这种情况下醒来的,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也不是生物钟,是什么呢?
起先我说不太清楚,可能会认为是待办事项吧,担心第二天事情太多完不成,只能早起去做。
再往深了挖,是这件事情本身嘛?
好像是也不是。
直到下班路上在听一期播客时,嘉宾说了这样一句话:灵魂的渴望才是人生的剧本。
我当时就被这句话击中了。
就是说当你的灵魂中没有渴望时,就不知道该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整个人就难以支棱起来,每天的生活状态大抵是,为了活着正在死去。
而当你有了渴望,那么早起、运动、读书等这些行为就好像开始自发地服务于你的渴望。
用罗胖的故事来举例吧,他为了能继续做未来10年的演讲,开始戒烟、健身等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以便于可以撑到那个时候。
那么戒烟啊、健身啊,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为了服务于他内在的渴望,渴望把未来10年的演讲做完。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我觉得激发自己内在的热情、让自己稍微燃起来才是最为关键的所在,早起只是一种手段,它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