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日课中学习到一种获取灵感的方法,叫“从别处找灵感”。
也就是说当自己脑子里没有什么好的点子和表达欲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通感,比如从阅读、看电影、看新闻、听播客等其他领域找到创作的亮点。
然后我就开始践行这个方法了。
我选择的是浏览微博,因为好久没有打开这个社交媒体了,而我最想看的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张德芬的动态,在我浏览她的微博时,竟然真的产生了共鸣。
张德芬分享了明就仁波切的一个故事,这个人在2011年被试验室检测脑波认定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个有家族传承的“贵族”人物,出门必有随从,交通工具必是汽车、头等舱,应邀去任何地方,大众都要夹道欢迎。
这样一个人有一天身无分文地开启了街头流浪的生活,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他在流浪的过程面临无数的挑战。
不但风餐露宿,还因食物中毒而昏迷街头,垂死之际想起来熟悉的电话,还是决定不打,就让自己这样离开。
幸运的是,有人发现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医院,而他在康复后并没有结束行程,继续流浪了4年才返回家。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触动我?
因为这是一个走出个人舒适区比较极端的例子了,前后生活环境相差也太大了。
我之前所学习到的是在舒适区边缘行动,不要跨度太大,不然就会进入恐慌区,也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但这个人敢于出走的勇气还是激励到了我,张德芬说这是一场“小我”的斩杀之旅,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习气和模式。
让我想到了自己也在慢慢走出自我的舒适区,我当然没有像这个人那样一下子跨度那么大。
但我也感受到了和习惯引力拉拔的乐趣。
今天是写作的第11天,已经完成了进度的1/10,在这10天里我克服了一次又一次放弃写作的念头。
为了全身心陪伴孩子,为了在写作和孩子之间找到相对平衡,我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原则,就是进入家门之前完成写作相关的任务。
我不想让孩子成为影响写作的因素,因为之前出现过,导致我既没有好好完成写作也没有好好陪伴孩子,二者都没有做好,让我很挫败。
人肯定要吸取教训,我就想到了这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二者互不影响,因为它们都是我的所爱。
遇上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时,我的写作计划自然会受到影响,所以有时候下班了我还没有准备好要写的内容。
于是就在车库的车里写作,后来发现在车里操作不太方便,尤其涉及到排版时,然后我就改在了家门口快餐店里。
对于文章的结果怎样我不能说完全不在乎吧,但我确实少了很多期待,完成的那一刻我就感到自己很棒,又成功战胜了那个小我(小我总是告诉我,这么忙这么晚了,那么辛苦干什么)。
明就仁波切通过街头流浪的形式改掉自己的习性,而我通过写作也在改变自己。
在坚持和死磕的过程当然是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但每每对自己有所交代的那一刻又是喜悦的,这就是痛苦并快乐的感觉吧。
我现在把这种痛苦与快乐相伴的经历当作一种体检,虽然它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却可以在这个过程重塑自我。
因为不断输出,对自我的觉察比较及时,就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每一次的纠偏都让我感觉到有什么新的东西从身体里长出来。
那种感觉类似于春天的树枝上冒出的新芽,给人力量和憧憬,让人相信枯树会发芽,积攒的努力也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