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早晨大宝对我说她很无聊,希望我能帮她想点事情做,她说作业在学校就写完了,没事干,早知道不把作业写完了。
我说,提早完成作业是个好习惯,利用延时课完成作业这一点非常好,继续保持。
最近大宝放学回来基本上就没有作业了,在学校已经完成,这样她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她对这种感觉也表示良好。
所以大宝目前来说不存在熬夜写作业的现象,我和孩子们可以保证9点洗漱,9点半到10点差不多入睡。
01.
对于无聊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什么好主意,我们俩就坐在沙发上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无聊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大人也经常会有无聊的时刻,我们来观察下身边人是如何应对无聊的。
我和大宝先从对自家人的观察开始,这也是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他人应对无聊的方式。
我说,送完你们上学后,姥姥姥爷他们无事可做也迎来巨大的无聊。
姥姥通常会和她的玩伴跳跳舞,跳完了舞,她们一起去买菜,因为时间充裕她们可以货比三家买到又实惠又好的东西。
姥爷呢,通常会出去遛鸟,然后和他的一群朋友闲聊,有时为了赶一个集,舍弃家门口的超市,不惜大老远的过去。
再来观察你爸爸,他工作之余会通过看电视、玩手机进行换脑休息,这是他应对无聊的方法。
而我呢,你看到了,有这些待办事项要做,我应对无聊的方法就是用这些事情填满我的时间,所以你会看到我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东西。
还有你妹妹,她无聊的时间要说也不少,她会通过玩贴纸、安静书、厨房玩具、医生玩具等,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以上就是每个人应对无聊的方法了,既然你已经写完作业了,那就好好想想怎么打发自己的时间。
或者参考上面每个人的方法,是不是能给到自己启发,找朋友玩?看电视?刷手机?看看书?玩会儿玩具?
这些大宝统统不要,她说希望我陪陪她,我说你这个应对无聊的方式就是绑架另一个人的时间啊。
她抱着我的胳膊,眨眨眼,意思就是这样喽。
02.
于是就开启了周六的晨间谈话。
那我们就聊聊天吧,你有没有什么困惑需要跟我说的?我这样打开了我们的谈话。
大宝说有一件事,她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我让她说来听听。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位同学的衣服掉在地上了,她捡了起来,还打了打上面的土,结果这件衣服的主人看到后,就说是大宝把衣服弄掉的,还用脚踩了。
大宝觉得很委屈,这件事就一直埋在她心里,正好借这个无聊的时间讲了出来。
我对大宝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咱不用解释,就问他亲眼看到了吗,让他拿出证据说话,不要随便诬陷别人,只要我们没做的事情就不用担心和害怕,因为教室都有监控。
妈妈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叫《让子弹飞》其中一个桥段记忆深刻,有个叫小六的人在一家饭店吃了一碗米粉,付了一碗米粉的钱,可是这家店主说他吃了两碗米粉,却只付一碗的钱。
小六百口莫辩,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肯相信,最后他用刀子切开了自己的肚子,从里面取出来刚刚吃下的米粉,正好是一碗的量。
他向大家证明自己确实只吃了一碗米粉,但代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遇到自己被冤枉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冷静,不要掉入对方的陷阱中。
我们也不需要自证清白,谁质疑就让谁举证。有时候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冤,但他就喜欢看你抓狂的样子。
03.
我耐心询问了大宝这个同学的名字,听到名字感觉很熟悉,原来是一年级时候的同桌,一个男生,有点调皮,总是影响大宝上课,后来建议大宝找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老师批评过这个男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他就对大宝有些许的敌意。
当然,还有另一个种可能,就是这个男生喜欢跟大宝玩,但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方式。
这种可能是我看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时想到的,当时尹建莉老师的孩子圆圆也在班里遇到一个调皮的男生,很是苦恼。
尹建莉老师一开始没在意,后来还是亲自插手了这件事,了解到这个男生的家庭背景后,送给了他一本书,也了解到他之所以总给圆圆捣乱,是因为喜欢圆圆,想跟她玩。
但不管哪一种原因,在面对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情时,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大宝说她一开始想要绕过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捡起来,没想到却被同学说是自己弄掉的。
我对大宝说,你遇到的这件事,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也可以拿来给你分享一下,感觉二者还挺相似的。
我们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如果一个老人在路上真的摔倒了,那么我们是扶他还是不扶呢?
其实,我们心里知道是该扶起来的,但我们又不得不去考虑,万一在扶起来这个老人的时候,他却诬赖是扶起他的这个人把他弄到的,要人家赔钱或者带他去医院检查怎么办?
就像你遇到的这个捡不捡衣服的问题是一样的。
不捡起来,心里过不去,捡起来却被同学说成自己弄掉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出于现实的考量再去做出选择。
未必所有的老人都这么不明事理,只是一旦遇到也够伤心的,恰当的做法就是先看周围是否有摄像头,起码可以证明事情的经过,或者让身边的人拿出手机全程记录,这样做也只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我们既要善良,还必须要理性的善良。
大宝通过我举的这两个例子已经明白了,她做得没错,心结也就解开了,小小的班级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能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
04.
接着大宝不放心的又说道:假如这个同学摔了我的铅笔或者铅笔盒,却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呢?
我想都没想就回复她,那就也把他的摔了,也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他怎么做怎么说,就学他。
大宝摇摇头,老师不让这么做,另一个同学可以找老师,老师会让摔人东西的同学道歉,如果铅笔断了还会让他削好了再给同学,如果其他东西损坏了,也会让他赔的。
我问大宝,你看到过有同学道歉、帮同学削铅笔或者赔偿物品的例子嘛?
大宝又摇摇头。
我说就是啊,老师给的方法,我不能说不对,但没用。
假如对方摔坏了你的东西,在老师的教育下给你道歉、赔礼,你心里觉得这件事过去了吗?
大宝不说话,我想还是年龄的原因,她体会不了不平衡这个情绪。
我对她说,以我活了30多年的经历说,如果一个人故意损坏了我的东西,最后道歉了事,我心里是过不去的。
道歉有啥用,我心爱的物品还是坏了啊,即便是最后他赔给了我,但也不是之前那一个了,那一个对我来说,投入了我的感情和期待,就是独一无二的,赔给我的,我看到只会想起不好的回忆,再也不是那一个了。
所以我要的不是道歉,而是你怎么破坏我的,我以同样的方式破坏你的,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平衡。
当我这样给孩子讲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不是错误的引导,那一刻我也有点矛盾。
但是通过我看到的那些校园霸凌的新闻案例,孩子真的不能太善良,因为人性很复杂,你的善良有可能会让你失去更多,甚至是生命。
那天我还给大宝聊了几句《黑暗荣耀》这部剧,这就是一个关于校园霸凌,长大后有能力复仇的故事。
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其他形式爆发出来。
我们暂时压抑了情绪,但却骗不了自己。
虽然大宝给我说的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我能觉察到她心里正是因为过不去才“耿耿于怀”。
所以我想告诉她的是,有些事情如果可以当场解决那就不要拖延,拖延带来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内耗。
我还对大宝讲了二宝幼儿园的事情,我说有个老师也是这么教育你妹妹的。
有一次妹妹被另一个小朋友无缘无故地打了,老师就教给妹妹,那你也打回去,我们不主动伤人,但要是别人故意伤害我们,我们也不要怕,先打回去再说。
大宝听了又摇头,老师说了先动手的同学有错,不能打架,找老师评理。
看来大宝是一个完全听老师话的学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老师的话好像比家长的更有权威性,也更能让孩子遵守。
我又对大宝说,如果我是你们老师,我也会对学生这么建议,因为打架严重了老师也有责任,一件小事有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那么老师自然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希望同学之间和睦,即便是遇到动手或者损坏物品的事情,也希望报告给老师来解决。
可是如果我是家长的话,我还是建议我的孩子,先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再说,故意损坏我的物品,我也要损坏你的,故意打我,我也要打回去。
前提是有把握能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如果力量悬殊,那只能找老师了。
大宝又说,这样的话,老师都会批评的,不管是先动手还是后动手,只要打架都要批评。
我说打架本来就不对,该批评就批评呗,口头批评又不疼,心里的气出不来才损害健康呢。
大宝还是不敢苟同,我说那你今天给我讲这些,是不是也意味着你潜意识里对老师的方法不是那么的完全赞同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
身为老师让你们那么做没有错,可是我不是老师,我是你妈妈,我的想法自然是只站在你的角度上。
我们会因为身份、角色的不同对待一件事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我也知道你更倾向于听从老师的,毕竟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可是老师也只是陪伴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老师对我们的看法不是那么的重要,你听从老师的话,做一个不惹事的乖乖学生,在老师印象里也仅此而已。
但假如你敢于听从内心的声音,以自己的方式保护好自己,哪怕触犯了老师的规定,在我心里依然是好样的,即使老师找家长也没关系,我还是以你为骄傲。
大宝好像有点被触动到,但她还是说出了:妈妈,我做不到。
我对她说,我当然理解了,因为你本身善良,自然做不出来以牙还牙的事情,我要是现在的你,我可能也做不到,没关系,只要你心里知道自己有选择,怎么选择都是对的,以你能做到的方式处理就行。
大宝点点头。
05.
我以为谈话完了,大宝又问我:如果对方再用其他方式搞破坏、捣乱呢?
我说那你就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孙悟空遇到那么多妖魔鬼怪害怕过吗?他没有吧,他总是见招拆招,我们就学孙悟空,不管对方使出什么招,我们都给他破了。
而且孙悟空打不过的时候,还会找观音和如来帮忙,你也可以找我们出主意,你是孙悟空的话,我和爸爸分别是你身后的“观音”和“如来”。
大宝开心地往我身上贴了贴,说道:他做的是不对的事情,肯定不敢找爸爸妈妈帮忙。
我说是啊,我们可是三个人,他才一个啊,这样就不用怕了。
至此,大宝总算满意了,这就是周六的早晨她无聊时,找我谈的事情。
一会儿太阳升起来,客厅里进来很多阳光,她玩起来手影的游戏。
一边玩一边对我讲,妈妈还是有两个孩子好,玩具不能陪我玩,妹妹却可以,我想妹妹了,咱们去接她吧。
这孩子的思想跨度可真大,从同学之间的问题又到对妹妹的想念。
写在最后
周天晚上我在给二宝讲故事的时候,在一旁整理书包的大宝说了这样一句话,因为太好了,我记了下来。
她说:我希望下辈子我还生在这个家里,我好期待二年级下学期的课程。
第一句话说明她目前为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还算满意,这也是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我努力地跳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通过阅读、学习、自我觉察、及时复盘,只是因为我不想成为我讨厌的那类人,大宝的话,从侧面证明了,我没有成为那样的人。
第二句话说明她目前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曾经我也很焦虑,我希望她学有所成,希望她出类拔萃,当她做不好的时候,我也会大吼、发脾气,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因此我们的母女关系,也随着小学生涯的到来一度紧张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她的粗心、不会、磨蹭都会成为我发火的燃爆点。
后来我意识到这么下去,我可能会毁了我期盼着到来的这个孩子。
(她的名字是可欣,同音“可心”,看到她的那一刻,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要的孩子,于是取了这个名字,太可我的心意了)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有段话:
在孩子稚嫩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模仿的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当我明白了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未来她们将会以同样的方式面对她们的生活时,我一下子醒悟了,我决定把孩子们的眼睛当作摄像头。
大家都知道的,在摄像头面前人会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的形象出现在镜头里。摄像头如同一种“约束”,我们会收敛起自己的脾气,尽量表现出大度的样子。
我就在这种表演中、假装中,逐渐感受到了另一种生活模式,原来心平气和的沟通是这样让人舒心。
接着我又在想,自己的父母之所以一点就炸,而我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习得了这个脾性,是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争执从来没有好好说话,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相处模式,才会一直局限在自己的模式里。
通过这件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暗示。
我把自己当做一位育儿专家、知性妈妈,不管面对孩子什么样的问题,我会先解决自己的情绪,当我极度愤怒的时候,我不说话,不做决定,默默地等待着情绪在我身体里冲浪。
在这期间我会接纳我的情绪,此刻我的确感到生气,但我知道它来了还会走,我当下能做的就是等它走。
这个时候我通常会翻翻书,随便什么书,书就是有这样的能量,它给人知识、给人力量,还能让人冷静。
渐渐地我找了和情绪的相处方法,我的目标是成为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当然,在这个过程也多亏了两位小朋友的温馨提醒。
稳定的情绪是一种养分,滋养自己,也治愈别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