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必凡事都有意义
文摘
2024-11-25 12:00
山东
文章字数2400 | 预计阅读4分钟
![]()
我貌似厌倦了反反复复被打断这件事情,下意识的认为,自己不可能按照一定的频率输出,不可能成为一个更新稳定的博主,既然如此,不能达到自我标准,那不如就算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写作的欲望,确切说是没有表达的欲望,包括不想跟人讲话。当你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能改变某种事实的时候,能做到好像就是摆烂。好朋友jerry问我近况时,我回复她,最近不好,过段时间再给你说。因素很多,比如说,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教育、健康等等。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似乎都不那么美好,都让我烦躁不安,而这些都没有倾诉的出口。原本我可以写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无法写,也不能写,就这样慢慢地我失去了表达的自由。加之性格原因,我不大喜欢向他人吐露这些糟糕的情况,我觉得自己可以,一定可以应付得来。然而,我的应对方式只是逃避,我想要抹去互联网的痕迹,想要躲到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我不想被人看到,不想接触人。在这一境况之下,我突然理解了阿德勒说的那句: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讨厌自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我看了一些书,比如《心理学与生活》、《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素食者》、《和女儿一起长大》、《保重》、《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等。没有什么主题性,就是随意翻阅,根据某种说不出的指引,从这本书跳到另一本书,我确信书与书之间是存在关联的。我可能在看这本书的某句话时想到了另一本书,于是我放下这本看起来另一本,游走在书与书之间。书籍真是人类的好朋友呀,就这样我竟然不再那么愤懑,在书中得到安慰和滋养。在这里不得不提近期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我可真是太喜欢它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读这类书,据说它属于意识流文学著作。它指的是把人物的所思所想,真实的、客观的、自发的再现出来。比如,你是怎么得出某一结论的,要把你得出这一结论的整个过程详实地展现出来。初看这本书我还有点摸不清头脑,耐心看下来很喜欢作者把她的思考过程这么事无巨细的描述出来。那么接下来我就试着用意识流的形式来展现我再次开始写文章的这一过程。不写文章的日子,有种虚度光阴的感觉,我曾写过,只有被记录下的日子,才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仅仅对我而言)。我对自己说,开写吧。随便写点什么都好,可是我就是写不出来,什么也写不出来,每当我一本正经的准备开始,最后总是以“还是算了,再等等吧”结束。当我的表达被迫中断,它就成了一件未完待续的事情,以至于脑海里总是回荡着那天的场景,在心理学上这叫“蔡格尼克效应”,相较于已完成的事,人们对未完成的或被打断的记忆更深刻。这就导致了这件事一直占据着我的脑力资源,它不断地冒出来提醒我,还没完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出现的频次确实会减少,但不等于不存在,只要存在就像一块挡住你去路的大石头。在我没想好怎么搬开的时候,两位朋友的到访帮助我移开了这个障碍。我非常感谢生命中他们的存在,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总是那么心照不宣,总能觉察到我的问题所在。就像jerry说的,明知道你遇到事情不肯说,还是要问一下的。还有另一位朋友会试探性地询问我的处境。我不止一次的得到他们的帮助和解惑,令我感动又惭愧,拥有我这类性格的朋友真是一件麻烦事。通过跟朋友们倾诉和吐槽,堵住我写作的大石头就这样被搬开了,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畅快,隐隐觉察到表达的冲动,虽然微弱,但我知道这就是即将要开始的信号。写到这里我又想到弗洛伊德曾经说的: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幸好我的情绪没有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而是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消散了,好像还得到了某种升华,得到了应对方案。情绪是一种阻碍,它需要排解,而不是把它埋在暂时看不到角落,它是藏不住的,总是以其他形式再现。看完《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我竟然冒出来这样一个问题:谁说“摆烂”这个词就是贬义的呢?我产生这一想法主要是因为我读到的这句话,足球和运动很“重要”;而追求时尚、购买衣物是“小事”……这本书很重要,因为它讲的是战争。这本书不重要,因为它讲的是会客厅里女人们的感情。生活需要意义吗?日子需要每天都有意义吗?何为意义?谁来定义?为什么要制造心理负担?想玩了,想摆烂一下,我觉得都是可以的。这或许就是一种自洽的摆烂吧,允许自己偶尔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本书里还有一段话:她做饭,洗盘子、杯子,送孩子们上学,放他们出去闯荡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没留下任何痕迹,都消失了。传记和历史对此没有记录一个字。不是的,有些意义不必标榜,不必让他人知道,自己感到坦然就好。周末两天我进行了朗读直播,不为别的,就是想要下班后通过另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放松一下。对于我来说,读书是排解忧愁、苦难、压力的很好的方式,它就跟有的人通过打游戏啊、享受美食啊来解压是一样的。我读的不好,第一次朗读时有点费嗓子,我就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朗读需要用气息说话才不伤嗓子啊,看来朗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呢,那又有什么关系,慢慢练习吧。或许是嘴巴好久没有行使它的语言功能了,一朗读起来我就停不下来,说好的就读1个小时,往往会超时很久很久,主打一个随性,也就无所谓了。摆烂的日子让我懂得,生活不必凡事都有意义,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慢慢地,我们总会回到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自己身上。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