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只输入不输出”的问题?

文摘   2024-10-19 06:25   山东  

全文字数2467字/预计阅读5分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每天读书、浏览文章、听音频、看视频、上网课,感觉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但随着吸收得越来越多,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感。
而这种不安感,就是所学内容无法有效利用所带来的“消化不良”。
打个比方,你吃了很多美食,肚子已经很饱了,可当你看到垂涎已久的食物时,依然有想吃的欲望。
只不过在吃的过程,你会感到难受,胃部的弹性逐渐变弱,没有足够的空间去盛下更多的美味。
我们输入了很多知识,但却无法输出的感受,就跟吃多了没有消化再吃的感受是一样的。
01.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是在给大脑提供燃料,丰富我们的价值观,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这种感觉令人充实且上瘾,于是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燃料涌进我们的大脑,直到有一天我们被那种不安感搅扰:
学了这么多知识,为什么却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呢?
也可以换个说法,同样是学知识,为什么他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呢?
在《认知驱动》这本书里提到了两个概念:“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指的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阅读、跑步等,都属于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
外向成长指的是: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被别人强烈需要。
内向成长犹如一场不用考试的学习,结果好坏全由自己评定;而外向成长不同,好坏由外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根据人类避难趋易的本性,我们总会习惯性选择容易的事情。
曾经我也这样,如果有阅读和写作两项任务摆在我面前,我会很自然的拿起书来读,至于写作嘛,能拖延一会儿是一会儿。
后来我发现只读不输出的话,好像读了再多也没啥意义,当然也或许有点意义,可能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些许的指导。
但显然并没有发挥所学知识的更大作用,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满足感罢了。
02.
前不久我看了博主@SusanKuang的一篇译文,正好是关于“只输入不输”这一问题的,带给我很大启发。
从她的文章里我学到一个新的概念“释放比率”,描述的是:你在内容创作上花费的时间与内容消费上花费的时间的比值。
也就是输入和输出的比值,比率越高说明我们吸收和处理知识的速度越快,比率越低说明我们所学知识都保留在脑海里。
默认情况下这个比率为0,这也是不安感的来源,拥有大量知识而不进行适当输出,令人感到不适。
那么为了缓解这种不安感,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比率大于0。
即:内容创作/内容消费>0。
推荐的一个做法就是每输入一项新知,就简单记录几笔从中所触发的感悟。
对我自己来说,这让每次的输入都变得更加有意义,同时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比如这篇文章,就是源自我所读的周岭的书以及SusanKuang的文章带给我的触动,我把它们从我大脑中整理了出来。
进行了知识的释放,我才会安心,也才能腾出更多空间去吸收新的知识。
一直关注我的小伙伴,肯定知道我每天还有写复盘日志的习惯,我在复盘日志中不仅会记录我这一天的经历,也会记录我所看的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以下两篇日志都记录了当天对输入的一点感悟:

ps:日志里的内容都是即兴发挥的,贴在这里只是为了举个例子,也可以不用看的,因为我比较偏向以理服人,总喜欢举例子。
如果你也想要解决“只输入不输出”的问题,缓解内心的不安感,我觉得可以先从日志写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不用花费太长时间,每天拿出来10分钟,写写自己一天中最大的收获即可。
当你写着写着就会有感觉了,就能从一段10分钟的日志变成一篇可以发布的文章了,甚至在这个过程你还会产生其他绝妙的点子。
慢慢地你会爱上输出的感觉,尤其是当你的内容公开出来获得正向反馈的那一刻。
当我们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比率向外“释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得到“呼吸”,之前那种“消化不良”的感觉就会慢慢减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健康和富有成效的感觉。
03.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另一种情况。
如果释放比率小于1,意味着我们消费内容的时间多于创造内容的时间。
比如,0.5的释放比率,说明我们每创作一小时的东西,就需要进行两小时的输入。
那如果有一天我们创作内容消耗了5个小时,那是不是就需要用10个小时来输入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创作上花费的时间多,自然在输入上就少了。
只输入不输出带来知识消化不良的不安感,但如果只输出不输入也会不可避免地来带精疲力尽的感觉,可能用掏空这个词更形象一些。
另一个显现的变化是,自己创作的内容质量也开始下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需要闭关一段时间,就是为了让大脑得到休养。
综上,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创造(输出),哪怕是微小的创造也可以。
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又会成为另一个人的灵感,如此循环往复。
当有了快要掏空的感觉时,别忘了及时补充,保证适当的释放比率,才是一种健康的学习状态。
写在最后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润老师在2021年的印象笔记年度大会上的演讲,他提到了一个料肉比的概念。
ps:曾经我还当过印象笔记大使,所以那会儿比较关注有关印象笔记的一切动向。
就是说,要想让鸡长一斤肉,大约需要2斤饲料,猪的话需要3斤,牛的话需要6斤,羊的话需要10斤。
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鸡肉最便宜羊肉最贵的问题。
还说明了每个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料肉比的不同,也就是说每产出一份知识,有的人需要输入2份,而有的人需要输入10份。

刘润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必须输入10份知识,才能产出1份知识,他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之为须鲸式学习

听书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种,他说自己在2020年听课程听书大概花了1000小时,在听书的过程是不是能都记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东西留下就行。
这也是我在模仿的方法,通勤路上我把听音乐换成了听书,每听到一个新知识或者自己的盲点,就会暂停一下,在脑子里反复咀嚼一下,加深理解和印象。
等到了地方,就赶紧记录下来,放进知识库里或者日志中,储备起来以待他用。
正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知识输入,我才能按照一定的节奏(释放比率)进行输出。
如果你也想要打破只输入不输出的单项循环,就从看到这篇文章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吧。
还有一句话想要与你共勉:
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输出的再差也是自己的,有着独属于你的印记,这才是最为珍贵的。
感谢阅读,喜欢点个【】和【在看】吧~

往期推荐: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分享一个让我快速成长的工具(附示例)

让一个人持续行动的真相是什么?终于明白了!

麦穗读书
分享读书、生活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