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文摘   2025-01-17 17:30   山东  

昨天写了《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分享了一点,今天继续。

其实要分享的关于时间方面的方法大都是老生常谈,核心的方法就那些,写来写去也是换个不同的名字而已。

还是要写出来的原因是,这些方法它已经作用于我,是从我的体系里重新长出来的,那么最好的学习就是用自己的话再重新讲出来。

对于很多已知的方法,以前仅仅是眼睛知道了,但并没有自己真正的体会。

01.

今日事今日毕

这本书的作者吉田穗波说,如果要做的事情的总量没有变的话,那么即使早睡早起意义也不大,不过是把本该做的事情推到了第二天的早上而已。

然后我立马对照了自己的行为,当时正在犹豫要不要先休息,明天再做,一想到上面这句话,就从被窝里爬起来了。

当我把待办清单上的事情全部做完并打钩后,我感到的是安心,入睡也没了“遗憾感”,并且对自己很满意。

回顾自己之前的行为,总是以“太晚了还是睡吧,明天再做”的理由去拖延。

然而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明天还有明天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堆越多,越有压力,每往后拖延一次都是在增加这种压力,都是在增大最终无奈放弃的风险。

我还发现只列待办清单,却不重视它的完成率,久而久之就没有列计划的欲望了,没有了计划就不用想着要做什么,那么时间就会被各种琐事和无意义的事情填满,生活再次回到老样子。

既然没有把握明天一定比今天高效,还是今日事今日毕吧。

拖延带来的变故实在太多了,我现在已经把“要不明天再做吧”、“今天还是算了吧”类似的想法从脑子里赶走了。

02.

为碎片化时间安排匹配的事情

提到利用碎片化时间这个方法也早已不再新鲜,我也尝试过利用碎片时间。

但利用效果不好,可能跟我固有的认知有关,觉得时间太碎,做不了什么,以至于自己无法进入状态。

倘若拘泥于整块时间才能做事的思维,那么就难以做成事情,毕竟这样的时间太稀有。

如果碎片化时间就是生活的常态,那就不得不重视生活中的零碎时间。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那句话一样:你选择了怎么过一天,就选择了怎么过一生。

同样的,对待碎片时间的态度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己不主动使用碎片时间,这些时间一定会被他人利用。

吉田穗波会把待办事项中的某项计划拆解为几分钟可以做的小事项,就是用于碎片时间的。

而且大事项一旦开了头,后面再做起来就顺多了,最难还是在于开始。

我在列待办清单的时候,会先列今日总体事项,然后再看看哪一个可以拆分来做。

比如写一篇文章,这个计划看上去需要一整块的时间,那我是不是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想一个标题、列一个提纲、写个开头、想几个关键词……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逐渐推进这件事的完成进度。

我们得先有“碎片的事情”,才会有意识地去识别生活中的零碎时间,不然碎片时间即使意识到了,可能因为没有准备好与之匹配的事情,最后还是会白白浪费。

为了让自己对碎片时间具象化,我把它比作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单独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把这些珍珠捡起来,足够多了是不是也能穿成一条漂亮的时间项链。

03.

不要被一些“常识”所束缚

吉田穗波在书里提到她特别想参加一场读书会,但读书会的时间是2个小时,而她只有40分钟,所以她就听了40分钟,即便是只听了40分钟那也是有收获的。

如果想要腾出听整场的读书会,根本不可能,那样的话收获就为零。

允许自己做的不充分、不彻底、不拘泥于一次完成,也好过从未开始、一无所获。

这一点倒是让我耳目一新,参加活动不一定要从头至尾,读书也不一定要一页不落,只要跟零比,怎么做都有收获。

因此,不一定非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开始,也不一定要精心准备好才去做,总之,开始做,先投身其中才是最重要的。

降低做事的标准,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常识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彻底等于没有做,开始做了就必须认真地做到最后。

我们大脑里可能植入了许多“这件事得这样做的”标准,以至于不满足这一标准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做不了而不去做。

这就是被所谓的“常识”束缚住了而无法施展拳脚。

当我们摆脱常识的束缚就能看到多出来的时间,有些事情就能做到了。

比如有些家务没必要天天做,攒一周也可以;写不出有深度的内容,写一篇粗浅的也可以;读不了1小时的书,读几页也不错;没有整块时间做运动,用几分钟时间站一站、散散步、拉拉神也很好呀……

写在最后

《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这本书以作者哈佛求学为主线,讲了她身为医生、三个孩子的妈妈(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她的愿望就是要成为多个孩子的妈妈),是如何规划和管理时间的。

备考期间她怀着第三个女儿,一边应对繁忙的妇产科医生的工作,一边学习、考试、写论文、办理签证、做搬家的准备等,同时还要兼顾育儿和家务。

这样的场景我是不敢想象的,但吉田穗波却做到了,很多人对她的经历产生了兴趣,从而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我在想除了作者自身强大的执行力、天生的乐观心态、不服输的性格之外,是不是也有普通人可以借鉴的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见证了作者为实现留学目标,这一路的蜕变与成长。

为了督促自己对目标的渴望,她亲自访问了理想大学;实在没有时间兼顾到各方面时,她就花钱请人帮忙;

遇到孩子突然生病的情况,生活模式也会走样,正常工作都无法进行,更不要说其他计划,心情也会陷入低谷,吉田穗波把这些不利因素统统化作了梦想的助燃剂;

她也会用“不是因为困难而不去做,而是因为不去做,才困难。”这样充满力量的话来激励自己;

永远给自己正向反馈,有一点进展也好呀;她不断从惯性思维中跳脱出来,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懂得有舍才有得……

看着她一路打怪升级,感觉还挺有意思的,不由得感叹,她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啊,看看她再想想自己,一定不能过早的放弃。

从她身上我感受最多的就是一种韧性,不管怎么忙、怎么没有时间,我都要去尝试,都要踏出微小而具体的一步,就这样在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过程,迎难而上,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些事情不去做,只在脑子里各种想象的话难以展开,一旦做了不是说困难就迎刃而解了,而是总会激发你想出应对之策。

所以还是那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END-

麦穗读书
分享读书、生活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