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两晋南北朝(二十五)不战而降的曹爽

文摘   历史   2024-11-15 07:22   山西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

 

两年前,也就是公元247年,为了专权方便,曹爽在亲信的怂恿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

同年,太傅司马懿、司隶校尉何曾都称病退休。

一年前,也就是公元248年,中书令刘放、中书监孙资,也称病退休了。


这些重量级的人物,都退居二线了。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意味着曹爽的时代,真正拉开序幕了?还是意味着元老重臣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强迫大家开始站队了?

这个实在难以判断!

 

现在造反,时机是不是成熟了?

这个谁也不知道,因为就如站在股市中,买涨买跌,只在你一念之间,但是到底是涨是跌,这个谁也无法确定。

股票买错了,可以从来。造反一旦开始呢?失败了,就是满门抄斩,所以在做出这个决定前,司马懿肯定是分析了又分析,犹豫了又犹豫,但是终于拿着全家的人脑袋,赌自己可以造反成功。

 

 

高平陵之变的过程是这样的。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魏帝曹芳率众祭扫高平陵(魏明帝的坟墓),曹爽一行人陪同。

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控制洛阳城。然后以太后的名义,让曹爽交枪投降。曹爽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就选择了交枪投降。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曹爽为什么会选择不战而降呢?显然是因为,权力的本质就是站队!

高平陵之变的本质,就是司马懿控制洛阳城,公开强迫大家站队。

 

太傅司马懿、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太仆王观,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着洛阳城。

曹爽控制着皇帝,身边跟随众多军政长官,随时可以到许昌另立中央。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站在司马懿身后,一个选择是站在曹爽身后。

 

此时此刻,决定他们之间胜利的关键,不是司马懿、曹爽的态度与能力,也不是他们谁更有法理上的优势,而是有多少人愿意站在他们身后。


大家会站在谁的身后呢?

此时刻此刻,大家只会考虑三件事。第一是利益;第二个是利益;第三个还是利益!

这种说法,在卫道之士之眼中,绝对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在这种关键时候,大家自然会基于自己的利益分析,迅速划分出左中右三派。

 


曹爽执政期间,利益明显受损的人,自然倾向于站在司马懿一边。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在曹爽执政期间,利益受损了,在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曹爽执政期间,明显受益的人,自然会倾向于站在曹爽一边。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在曹爽执政期间,明显受益了,在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中间派呢?就是感觉不论谁执政,自己该干什么,大概率上还会干什么的人。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处于这种利益关系中,你会怎么做呢?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卫道之士眼中,绝对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在这种关键时候,有几个人能超越利害关系,决定自己何去何从呢?

更主要的是,曹氏皇帝神圣无比吗?显然不是啊。因为曹氏皇帝发家的历程,大家看的清清楚楚。


曹爽、司马懿之间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左中右三派的力量对比了。在这种背景下,什么皇帝不皇帝的,什么大将军不大将的,那都是用来扯淡的。


在这个站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沉默就相当于,选择了当中间派。

他们之所以选择当中间派,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在普遍人的认识中,曹爽、司马懿就是狼狈之争,谁胜了,也与自己无关;所以他们都懒得参与这种站队。

第二、曹爽的嫡系成员,从利益上,自然想站在曹爽一边。但是类似的站队开始,那是需要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入场;因为站错了队,很容易被满门抄斩的。曹爽一系的主要成员,实在缺乏根深蒂固的影响力,面对这种残酷的站队,再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当时就选择了当中间派。

 

因为类似的原因,站队拉开了序幕后,公开站在曹爽身后的人,只有大司农桓范一个人。

桓范做出这种选择后,当时就输急眼了,因为公然怂恿曹爽用武力对抗司马懿的,竟然只有他一个人;而他公然站到了曹爽一边,现在已没有了回头路。

于是,他哭着喊着希望曹爽对抗到底,但是曹爽终于还是选择了交枪投降。而桓范呢,也因为这次站错了队,所以全家都被推上了刑场。

 

 我们知道,高平陵之变,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时间。

在此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率军进攻曹爽,只是拉开架式,强迫大家开始站队。

换而言之,希望大家站在我这一边。如果你们不敢站在我这边,也希望你们保持中立,千万不要没事站到曹爽那一边,因为站错队的结果是什么,你们肯定都知道!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选择率众投降,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曹爽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愿意站在他的一边,但是等来等去,却是越等越绝望。

 

在此过程中,陈泰、许允到洛阳城转了一圈之后,然后就回来公开劝曹爽交枪投降。

 


陈泰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人物。陈泰的祖爷爷去世时,参加葬礼的人就有三万之多;陈泰的父亲陈群,在魏文帝死的时候,与司马懿同为托孤重臣;陈泰当时官拜尚书,又是陈氏家族的领衔人物,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端是非同小可。陈泰公然出面劝曹爽交枪投降,本身意味着洛阳城的豪门大佬,都不看好曹爽。否则,陈泰怎么敢公然劝曹爽交枪投降呢?


司马懿、曹爽巅峰对决开始了,一旦站错了队,就会输光一切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陈泰认为曹爽还有获胜的机会,肯定也会选择沉默的。

要知道,以陈氏家族的江湖地位,谁当皇帝、谁执政,他们也可以前排就坐的。只要他感觉曹爽获胜的概率比较大,就绝不会公然劝曹爽交枪投降的。因为在这种关键时候,你敢公然站在司马懿一边,还劝曹爽交枪投降,你说曹爽一心抵抗到底,关键是还有很多人支持他,你会是什么结局?

 

许允当时官拜侍中。

侍中这个职务,听起来不显眼,但它显然是一个类似宰相级别的职务。

更主要的是,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诸葛;而且许允妻子的家族,也是标准的豪门大族

许允妻子的家族,势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许允后来参与了谋杀司马师的行动,按理说,这就是满门抄斩的大罪;事实上参与这次行动的人,都让满门抄斩了。而许允的老婆孩子呢?都啥事也没有。更夸张的还在于,晋朝开国之后,许允的两个儿子,一个后来担任司隶校尉、一个担任幽州刺使。这就是标准的豪门大族范儿,换而言之,任你天下属于谁家,任你谁当皇帝,我我们家的子弟,也得前排就坐。

许允到洛阳城转了一圈,回来就劝曹爽投降,显然是因为他的妻子告诉他,曹爽没有胜算,你可以放心大胆的站在司马懿一边。

 

这就足以让曹爽崩溃了,而曹爽的亲信,禁军将领尹大目,也从洛阳城专程过来,劝曹爽赶紧交枪投降。

禁军将领尹大目与曹爽的关系非常深厚,他公开劝曹爽交枪投降,更意味着洛阳城的豪门大佬,都不看好曹爽,否则,尹大目作为曹爽的亲信,怎么会公然跑过来劝曹爽交枪投降呢?

 

而曹爽身边的人呢?都选择了沉默。

而这种沉默,更让曹爽彻底绝望了。因为这些人与曹爽的利益最近了,曹爽失败了,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回家当个富贵翁,最坏的结局,就是交出全家人的脑袋。

这些人,都不敢公开高呼一声,我们应该和司马懿决战到底。其它人,还可以想象吗?

 

遥想当年,孙权让曹操吓得有点不知所措,但是鲁肃、程普、黄盖等人,都坚决的站在孙权身后,在孙权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都积极鼓动孙权,一定要对抗到底。

曹爽身边的鲁肃、程普、黄盖在什么地方?

 

是的,辛敞、鲁芝、杨综三个人也站在曹爽身后,但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显然是极尽投机之能。

辛敞是曹爽的参军;鲁芝是曹爽的司马;杨综是曹爽的主簿。他们作为曹爽的属员,在曹爽有难时,如果跟没事人一样,即使活下来,也算是身败名裂了;用现在的话说,即使活下来,也是社会性死亡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辛敞在决定何去何从时,就问他姐姐辛宪英。

辛宪英告诉他,你必须得站在曹爽身后,但是你千万记住,绝不可以出风头,只要随大流就可以了,因为曹爽肯定斗不过司马懿。

辛宪英的意思非常简单。你是曹爽的属员,在曹爽有难时,必须得有所表示;但是你在有所表示时,一定要记住分寸。

说得具体点,你什么了不表示,会让你以后无法做人;你如果表示的太过了,难免会跟着曹爽沾光的。

因为他们都是以类似的原因、类似的态度站在曹爽身后,所以司马懿屠杀曹爽集团时,对这三个人都是网开一面,而且对他们忠于职守的行为,表示了一定的表彰。

 

 

我们总觉得,曹爽不听桓范的劝说,是因为曹爽非常愚蠢、窝囊。问题是,谁处于曹爽的位置上,也会有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

现在,度支尚书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都积极的站在司马懿身后,要与曹爽一决生死;而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却都在曹爽身边装傻充楞,连句大话都不敢说。

现在,司徒高柔代表司马懿接替了曹爽的大将军之职;太仆王观代表司马懿接管了曹羲中领军之职;太尉蒋济一直陪同在司马懿发布号令。而曹爽身后呢,只有一个大司农桓范。

现在,尚书陈泰公开劝曹爽交枪投降;禁军将领尹大目,作为曹爽的亲信,也公开劝曹爽交枪投降。却绝没有一个人,敢过去劝司马懿不要轻举妄动。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曹爽敢壮起胆子高呼一声,他要带着皇帝到许昌另立中央,有几个人会响应呢?

许多人在分析历史时,常常认为只有主角长着脑袋。所以主角一声令下,大家就会跟着他走。问题是,所有的人都长着脑袋。在许多时候,大家不要说公然反对主角了,大家就是磨洋工,半路偷跑,也可以让主角输得干干净净。

 

关羽率领数万大军,从麦城出逃时,一仗都没打,就剩下几十个人了。

在形势不利时,关羽一声令下,都没有几个人跟着他一块走;在形势不利的背景下,曹爽一声令下,真有很多人会跟他一块到许昌?

要知道,你敢跟着曹爽到许昌,起步就是掉脑袋的大罪。如果大家感觉跟着曹爽胜算微乎其微,谁会跟着他到许昌呢?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