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两晋南北朝(二十七)司马懿言而无信 蒋济羞愧而死

文摘   历史   2024-11-17 07:26   山西  

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同年四月,太尉蒋济就死了。


蒋济为什么会死呢?

据《世说新语》《资治通鉴》记载,这是因为司马懿曾保证绝不杀曹爽等人,蒋济才和司马懿合作的。但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却把曹爽等人都杀了。蒋济因此感觉对不起曹爽,所以忧郁成疾死了。

类似的内容,显然是为了证明司马懿残忍恶毒到了,让并肩作战的好友,都感觉无脸再活的境地。


其实呢,类似的内容根本经不起推敲。

蒋济跟着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去发动高平陵之变,如果他们失败了,会是什么结局?肯定是满门抄斩啊。因为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根本不用上纲上线,它也是公然造反啊。


彼时彼刻,蒋济接受司马懿的邀请时,最担心的事应该是什么呢?

显然是他自己全家的安危。因为接受了司马懿的邀请,就绝不可以失败了,只要失败了,就是满门抄斩。

在这种背景下,蒋济还会关心曹爽一伙的死活?因为彼时彼刻,他连自己家人的死活,都操 心不过来。


从这层意义上,司马懿、蒋济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事;而曹爽却显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如果他清楚的知道,处于那种绝顶位置上,失败了就是满门抄斩,他以前就不会那样任性、自信了。


处于曹爽的位置上,一旦失败了,就是满门抄斩,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

翻开秦汉历史,辅佐幼主、权倾朝野的人失败了,都是以满门抄斩结束的;对此只要看看汉代辅政的外戚,都是什么下场,就可以知道了。

而且三国时代的诸葛恪、孙綝,辅佐幼主、权倾朝野失败后,也都是以满门抄斩为结局。

在皇权时代,一个人爬到了这种位置上,就不能失败,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满门抄斩。所以一个人爬到这种位置上时,就应该有如履薄冰的心态;问题是,面对无限的权力,有几个人有这种心态呢?


在双方对恃时,司马懿对着洛水发誓说,绝不会伤曹爽一伙人的性命;但是谁也知道,辅佐幼主权倾朝野失败了,还想全身而退,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曹爽的一个下属,基于自己的职责,在曹爽交枪投降后,小心翼翼的提醒曹爽,您知道投降的后果吗?它是满门抄斩啊!

但是曹爽却依然心存幻想说的,不会这样可怕吧!

问题是,会不会这样可怕?你只要想一想,你反杀成功了,会不会放过司马懿全家?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干着天下最危险的事,却以为自己在玩游戏;人家已提着全家的人头坐在了你的对面,你还以这只是一场游戏。

人无信而不立,问题是,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谁跟谁讲诚信呢?

司马懿如果失败了,谁会保证他全家人的安全?蒋济如果失败了,谁会保证他全家的人安全?权力之争,已进入这种白热化的境地,还有所谓的诚信?

司马懿死的时候,盖棺定论肯定都是正面内容,因为司马懿死后,帝国的执政官是司马师、司马昭。

司马炎建立大晋帝国后,主流思想对司马懿的评价,肯定更是正面内容,因为司马懿是大晋帝国的高祖宣皇帝。


但是大晋帝国灭亡之后,史书对司马懿的评价,就开始出现一些的负面内容。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司马懿也是乱臣贼子上位的;如果这种人盖棺定论全是正面内容,岂不是要教坏了小朋友。

所以在主流史书中,司马懿整体看绝对是正面形象。但是里面总会加入一些戏剧性内容,让人感觉司马懿是一个标准的坏人。


蒋济之死的故事,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这个故事,显然是为了证明,司马懿背信弃义、残忍恶毒到了,让并肩作战的好友,都没脸活下去了。


类似的故事,史书上还有很多。

最经典的就是,《晋书》中,曹操听说司马懿能像狼一样回头看人,想检验一下,就召来让他向前走,又令他回头看,司马懿脸正面向后而身子却不动。后来,曹操又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吃料,心中十分厌恶。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心做人臣的人”太子一向与司马懿很要好,总是成全保护他,所以能幸免。

类似的内容,显然是为了证明,曹操活着的时候,就感觉司马懿总有一天会当乱臣贼子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放过了司马懿。

对于这种内容,我们听一听就可以了,虽然它虽然出自正史,但是怎么看,它也是民间故事。


在《晋书》中,晋明帝听到王导讲述的司马懿父子的往事时,羞得都把脸贴在床上说,如果真如您所说,晋朝的天下岂能长远?

类似的内容,显然是为了证明司马懿父子的残忍恶毒到了,已让他的子孙都感觉没脸见人的地步。

但是这种内容,显然没有基本的可信度。因为王导处于诸葛亮相似的位置上,这样肆无忌惮的说本朝开国黑历史,你说,他这是想干什么?想为颠覆大晋帝国制造舆论吗?


从这层意义上,蒋济之死,从情理上,应该是正常死亡,只是在高平陵之变后不久死的,所以就附会出了因为愧对曹爽,所以忧郁而死的故事。

事实上,蒋济决定站在司马懿一边时,内心最担心的事,肯定是他自己全家人的性命。因为一旦被曹爽反杀成功,他就得满门抄斩。在这种背景下,他还有闲心管曹爽的死活,那得多大的交情啊?


更主要的是,曹爽一伙的死活,也不是司马懿可以一人决定的。

当时的司马懿,显然没有到了一手遮天的境地。要知道,当时的贵族政治已渐渐拉开序幕,前排就坐的军政大佬,都有着自成系统的权力基础。

从这层意义上,曹爽一伙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依然与高平陵变时的情形相似,那就是继续看大家投票的结果。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最高权力者,可以为所欲为。不要说底层的百姓,就是那些前排就坐军政大佬,面对最高权力者的命令,同意不同意,也只能接受。

其实呢,所有的人,都是有欲望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面对自己不同意的事,自然会想办法反抗,面对自己同意的事,自然会想办法推动。

在这种背景下,最高权力者,只是众多有欲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之一。最多是他的权重,比别人更高一些罢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种权力博弈的过程,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权力模型。

最高权力者的权重是10;次一层权力者的权重是2;再次一层权力者的权重是1......。 

在这种权力模型中,最高权力者的权力,也近于可以为所欲为了。因为这需要5个次一层权力者达成共识,或是10个再次一层的权力者达成共识,才能抵消他的影响;更次一层的权力者想抵消他的影响,就需要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在这种权力模型中,最高权力者只要适当的玩分化瓦解、借力打力、拉一个打一个,就可以让自己的意志,都迅速的贯彻下去。

但是在这种权力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最高权力者的意志,只要违背了大家的意志,也是无法执行的。

当时的司马懿,显然没有如此大的权力,我的意思是说,司马懿的权力,绝没有大到了,需要5个次一层权力者联手才能抵消的境地。

如果司马懿的权力达到这种境地,面对曹爽的排挤,就不需要一忍再忍,非得忍到71岁的高龄才进行反击。

如果司马懿的权力达到这种境界,司马家族想封个公、想加个九锡就非常容易了。问题是,这一切,直到司马昭临死前才取得。


从这层意义上,应该如何处理曹爽一伙,还是大家投票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最多只是司马懿投了处死曹爽的票;至于能不能变成现实,还得看大家投什么样的票。

在此过程中,大家手中无票,却可以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出自己的倾向。


相关的博弈过程是非常微妙的,但是不管如何微妙,主持审理这个案子的官员,还有幕后操纵的司马懿,都可以大致判断出投票的结果。


遥想当年,曹操想往死整杨彪,主审官员还没有正式审案,就收到各种形式的暗示、警告;总而言之,你敢帮着曹操往死整杨彪,小心日后被人拉清单的。

在这种背景下,主审官员虽然是如虎如狼的超级恶人,也只能玩个小花招,对杨彪网开一面;在这种背景下,曹操自然也只能顺坡下驴。


现在,司马懿决定往死曹爽,主审官员开始调查案件时,却没有收到任何威胁性的暗示、警告,他自然可以放手调查这个案子了。而一放手调查,肯定会发现,这就是一桩谋反大案。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