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权力者,必须得有信心、有勇气,与众多实力雄厚、且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大佬合作;否则,坐在执政官的位置上,那就是一个悲剧。
因为他没有这种信心与勇气,只要有机会,肯定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这些实力雄厚的大佬都排挤到一边,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取代他们。
这种选择,表面上,会让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权力都集中在了他的亲信手中。
其实呢,这种选择,只会让他的权力基础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薄弱。因为这意味着,以他为代表的权力核心,控制的权力资源变得越来少了。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想说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一个人发自心底的认为,只要他把帝国最重要的军政职务,都控制在自己人手中,你就可以高高在上,那他坐在执政官的位置上,大概率上是会死全家的。因为真心说,他的智力与他的地位实在太不匹配了。
还是前面的话,帝国的权力资源就好像一大锅肉,你多吃多占了,别人吃的就会变少。围绕这种问题是,是没有任何温情可言,也是没有任何理性可言的;围绕这种问题,千万别说你是谁,你是谁,也不能这样多吃多占啊。
反对你的人比较少时,你是大将军,自然管用;反对你的人足够多时,你再说你是大将军,那就比较可笑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你是皇帝,也不管用啊。因为被大家当傀儡玩的皇帝,或是被人弄死的皇帝,还少吗?
反对你的人比较少时,你手上有大将军印、有玉玺自然管用;反对你的人足够多时,你再拿这种东西说事,就比较可笑了。因为这种东西,随便找个石匠,一天就能刻出一大堆来。
魏明帝之所以让曹爽当大将军辅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都力挺曹爽。
孙资、刘放在曹操、曹丕、曹睿时代,都是机要秘书。机要秘书,那可是非同小可的职务,它虽然听起来不够显赫,但是比宰相更有实权。
更主要的是,孙资、刘放不但是历经三朝的机要秘书,更都拥侍中的头衔,待中这个职务听起来也不够显赫,但它其实是类似宰相的职务。
魏明帝时期,孙资进封中都侯,刘放进封方城侯。
孙资刘放历任三朝机要秘书,拥有中书令、中书监、侍中这种类似宰相的头衔,还都是侯爵。这就是标准的元老重臣、位高爵显。
孙资、刘放这样力挺曹爽当辅政大臣,显然是希望曹爽有所回报的;更主要的是,曹爽能力不足,从情理上也肯定会倚仗他们。
但是很不幸,曹爽上位后,随着自己的小团队建立,对孙资刘放两个人,那是越看越不顺眼,于是这两个人在高平陵之变前两年,就都带着优厚的待遇退休了。
你说,退休之后的孙资、刘放会怎么看曹爽?就我感觉,肯定和退居二线的司马懿看曹爽一样。
这两个人虽然未必会支持司马懿火并曹爽,但是指望他们再支持曹爽,估计是一种奢求。
魏明帝让曹爽当大将军,却感觉曹爽的能力、资历都非常有限,就让孙礼当大将军长史辅佐他。
长史是什么职务呢?它的职责是什么呢?
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戏文中,有钱人家通常都会有一个管家。而长史呢,通常就是类似管家的人。
许多时候的场景是这样的,那就是少爷需要出门做事,老爷不放心,就让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管家跟着他。现在的问题是,少爷应该听老管家的呢?还是老管家应该听少爷的?这个比较难说。从理论上,自然是老管家应该听少爷的,但实际上,谁也知道,少爷应该听老管家的。
孙礼与曹爽的关系,大约就是老管家与大少爷的关系。而曹爽上位后不久,就把孙礼踢到一边了;这就好像老爷让一个老管家协助小少爷做事,小少爷嫌老管家碍手碍脚,直接把他赶走了。
孙礼绝不是普通人,一个能让皇帝亲自点名,给大将军当长史的人,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呢?
当大将军长史前,孙礼的官职是尚书;后来与曹爽闹崩了,但是依然历任扬州刺史、冀州刺史、并州刺吏。
曹爽之所以把孙礼踢到一边,显然是因为孙礼总跟他摆资历,总希望他事事听自己的。问题是,曹爽是大将军啊!曹爽对此,自然十分不高兴;更主要的是,曹爽的亲信也十分不高兴。于是他们一商量,曹爽一纸调令,就把孔礼从中央调到地方了。
在高平陵之变前,孙礼就曾怂恿司马懿领衔收拾曹爽,但是司马懿认为时机不成熟,就劝他不要轻举妄动。
司马懿的意思非常简单,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再等一等;等反对他的足够多时,我们再动手。换而言之,他敢欺负我们,我们就让着他、惯着他;让他越来越认不清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高平陵之变后,孙礼升任司空(三公之一)。
魏明帝死后,从亲情伦理上,郭太后就是小皇帝的第一监护人。
郭太后的叔父郭立为宣德将军;郭太后的侄子郭建、郭德都封侯,同为镇护将军,共同负责京师警卫;郭太后的堂叔郭芝为散骑常侍、长水校尉。
魏明帝死的时候,没有让郭太后辅政、也没有让郭氏子弟辅政;显然是因为翻开两汉历史,太后专权、外戚专权的结果,实在太触目惊心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郭太后在曹魏帝国的影响力是绝不容低估的;而郭太后也难免会出来和曹爽摆摆谱。这自然让曹爽非常不高兴,更主要的是,这也让曹爽的亲信非常不高兴。于是他们一商量,就把郭太后赶回了后宫。
高平陵之变时,郭太后虽然未必会真心支持司马懿,但是你指望郭太后支持曹爽,肯定也是一种奢求。
魏明帝临死前,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爽因为是皇族利益的代表人物,所以就成了首席辅政大臣;但是在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时,显然是以司马懿为主的。毕竟,司马懿的资历、威望、军政才能都可以甩曹爽好几条大街。
曹爽应该接受这种事实吗?显然是应该接受的。
作为皇族利益的代表人物,曹爽最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维护皇权。
如果拿公司作类比,曹爽是老板的监护人。司马懿能力再强、权力再大,他也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只要司马懿没有明显表现出威胁老板、各大股东利益的倾向,曹爽就应该尊重司马懿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权力。
问题是,曹爽嫌司马懿对自己指手划脚,更害怕司马懿威胁自己的权力,就把司马懿踢到一边去了。
从这些内容去看,曹爽就是一个任性的公子哥。
魏明帝死后,曹爽虽然是首席辅政大臣,但是太后有资格制约他;太傅司马懿有资格制约他;长史孙礼也有资格制约他;中书令刘放、中书监孙资也有资格制约他。
曹爽的胸怀、格局足够大,自然会接受这种事实;并且会构建他们几者之间互相制约的权力关系。
问题是曹爽是一个任性的公子哥,所以他永远会被一个问题困惑,那就是,我是首席执政官,他们凭什么管我?
关键是,以曹爽的权力地位,就是可以摆脱这些人的管束;更主要的是,曹爽身边的人,都鼓动曹爽摆脱这些人的管束;而最要命的还在于,曹爽还真的把他们都挤到了一边。
这样一来,整个帝国终于没有人能管曹爽了。曹爽以为自己站在了绝顶之上,却忘了,他的权力基础越来越窄了,因为现在支持曹爽的人,恐怕就是他身边那几个嫡系了,而他身边那几个嫡系,都也没有什么过人的资历、威望、实力。
如果刘阿斗坐在皇位上,也像曹爽这样玩,那刘阿斗的结局,绝不会比曹爽强到哪里去。
一个人可以高高在上,并不是因为他本事有多了不起,而是他高高在上的时候,因此获利的人,力量非常强大;因此利益受损的人,力量非常有限。
曹爽高高在的结果,就是那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人,利益都因此受损了;而跟着他获利的人,都是一些资历、威望非常有限的人,在这种背景下,当司马懿强迫大家站队的时候,曹爽当时就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