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二十)鲁国继承权之争 立嫡还是立长

文摘   历史   2024-11-12 08:17   山西  

鲁惠公死的时候,公子息快30岁了,他弟弟9岁。

他们谁应该继承鲁惠公的家产呢?

公子息作为鲁惠公的长子,年富力强,而且有自己强大的班底,似乎应该由他来继承鲁惠公的家产。

问题是,公子息的弟弟虽然只有9岁,但是他妈是宋国老大的妹妹。因为这层身份,用大道理去扯,他就是传说中的嫡子。

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嫡子不嫡子的,那就叫扯淡,因为后世有个高人曾说过,礼法岂为我辈所设?事实上,春秋时代的大佬们,恐怕都也是这样不拘小节的。

在那个年代,如果人们愿意遵守所谓的礼法,无非是因为这个所谓的礼法,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

比如,公子息的弟弟是嫡子,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大家肯定能找出一百个理由,把他清理出局。因为嫡子算个屁啊?在那个年代,被扔到一边,甚至当场砍死的嫡子,那是多的去了,再多一个,也实在不多。

问题是,这个嫡子的亲舅舅是宋国老大,这事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有宋国老大给撑腰,谁再扯什么嫡子算个屁,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之后,最后,公子息的弟弟作为另一个大股东,担任了董事长(鲁国国君)。公子息作为最大的股东,兼任总经理(鲁国执政官)。

这样一来,鲁国到底谁是老大,就比较模糊了。

往阳光了想,公子息与从前的周公非常相似,总而言之,自己弟弟年幼,于是他就替自己弟弟当家,天地良心,他可真没有篡位的意思。

但是往阴暗了想,公子息当时和篡位,已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在历史书上,公子息的爹是鲁惠公,公子息就是鲁隐公、他弟弟后来是鲁桓公。就这种盖棺定论的称呼,多少意味着,公子息想篡位的意图,在当时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周公也是公啊。

问题是,周公的爹叫周文王、哥哥叫周武王、侄子叫周成王,史书盖棺称他周公,自然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如果周公盖棺定论是周隐王,谁敢说他是忠臣呢?


公子息以大股东的身份,担任总经理;他弟弟以大股东的身份,担任董事长。

这种双头格局,一直维持了11年时间。

我们再简单捋一个时间表。

鲁惠公死的时候,公子息快30岁了,他弟弟只有9岁。

11年过去了,公子息快40岁了,他弟弟也20岁了。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

那就是鲁国应该谁说了算呢?


以前公子息可以说自己弟弟年幼,所以事事应该由他做主。现在他弟弟长大成人了,鲁国再事事由他做主,好像就有点说不下去了。

现在,公子息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那就是一不作二不休,直接把自己弟弟火并出局。

下策,那就是渐渐交出权力,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他只是一个执政官,鲁国真正的老大是他弟弟。

中策,那就是想办法继续维持这种双头格局。总而言之,虽然弟弟长大成人了,但是鲁国真正的老大,依然是他。


公子息的弟弟,现在也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就是寻找机会,把自己哥哥火并出局。

下策,就是找个机会,主动禅让自己的君主之位;或是放弃争夺权力的机会,继续当一个傀儡。

中策,就是以大股东的身份,不但担任董事长,还要兼任总经理;但是与此同时,还承认自己哥哥是最大的股东,并且还是副总经理。


开始,兄弟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策;于是鲁国的双头格局继续维持着。

这种两头格局的维持,永远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兄弟两个人都会陷入囚徒的困境中。因为在这种格局中,他们谁也无法确定对方是怎么想的。

因为,你火并了对方,就可以大小吞吃;对方火并了你,对方就会大小吞吃。这种利益的趋动,就足以让一方有可能突然掏出刀来。

更主要的是,你时刻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你不火并对方,对方有可能先下手为强的;对方也时刻有一种担心,那就是他不火并你,你就有可能先下手为强的。在这种恐惧的心理下,谁也会忍不住想掏出刀的。


后来,他们兄弟二人发生火并,表面上是因为小人从中挑拨。其实呢,这是因为公子息的弟弟渐渐成年,所以想收回自己的权力了。而当时的公子息呢?显然不愿意痛痛快快的交出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突然有人对他们兄弟中的某一个人说,你弟弟(或你哥哥),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对你下手了。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公子息拒绝了这种诱惑,也克服了这种恐惧,但是他弟弟,面对人们的挑拨,终于忍不住动手了。于是公子息就被火并出局了。


《左传》开篇,就是从鲁惠公死,公子息(鲁隐公)担任鲁国执政官写起的,所以,《左传》开篇就是鲁隐公元年。

鲁隐公元年,郑庄公火并了自己弟弟。

鲁隐公四年,卫国兄弟发生火并。先是弟弟捅死了哥哥,后来人们又把这个弟弟杀了。于是让另一个弟弟上位了。

鲁隐公十一年,鲁隐公就被自己弟弟火并了,他弟弟就是鲁桓公。


所谓的礼法,其实就是权利、义务的分配法则。

最简单而言,嫡长子的继承法则,为什么会出现呢?显然是因为在多妻的社会中,一个人在社会上混,不但要拼爹,还得拼妈。

嫡子与庶子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有个好妈,这意味着他在分配家产时,更容易占据优势。

当然了,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去说,显然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更容易保持家族的稳定。

一切是显然的,嫡子、庶子势力相当,家族就很容易陷入分裂、内讧。

所以,每当君主让大老婆、小老婆地位相当时;或是让几个儿子势力相当时,人们总会忍不住告诫他,这样下去会非常危险。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君王要让自己几个儿子势力相当呢?因为谁也知道,这注定会引发家族内讧啊。

显然是因为,当时是标准的贵族政治。

如果君王不扩大自己家族成员的力量,其它家族都是兄弟子侄遍布各个权力枢要,而且势力巨大,君王一族就非常危险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鲁桓公兄弟势力相当,最后引得兄弟手足相残,但是鲁桓公上位后,依然让自己四个儿子势力相当。所以鲁桓公死后,几个儿子也是争得的一地狗血。

只是因为鲁桓公有一个老婆是齐襄公的妹妹(齐桓公的姐姐),所以在鲁桓公死后,继承权之争,就没有发生什么问题。

因为在当时背景下,谁也知道,鲁国老大的位置,就应该由齐襄公的外甥继承。否则,齐襄公那种如虎如狼的恶人,岂肯善罢甘休?要知道,按所谓的礼法,鲁国老大的位置,也就是应该由齐襄公的外甥继承啊,因为他是如假包换的嫡长子!

但是,鲁桓公其它三个儿子呢?既然拥有了不可低估的权力,自然就不会轻言放弃。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兄弟四人的矛盾暂时被压制住了,但是四兄弟分庭抗礼的事实,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齐襄公的外甥,就是历史上的鲁庄公。

因为鲁庄公兄弟四个人,一个比一个牛×,所以鲁庄公虽然是鲁国老大,但是他的三个兄弟,也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在这种背景下,鲁庄公还没有咽气,围绕鲁国老大的继承权,就已是一片刀光剑影了。

按鲁庄公的意思,肯定是想让自己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力。问题是,他的三个兄弟,一个比一个牛×,他儿子想顺利上位,就比较困难了。

鲁庄公的第一个儿子,虽然爬上了鲁国老大的位置,但是很快被鲁庄公的哥哥干掉了。

鲁庄公的第二个儿子,虽然也爬上了鲁国老大的位置,但是也很快被鲁庄公的哥哥干掉了。

鲁庄公的这个哥哥名叫庆父,所以,后世有一个成语就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当然了,鲁庄公这个哥哥虽然牛×,但是也很快被清理出局了。而他之前,鲁庄公的一个弟弟,也在这种权力之争中死于非命了。

经过这样一地狗血的争斗之后,鲁庄公的第三个儿子终于坐稳了鲁国老大的位置,他就是鲁僖公。


虽然说,鲁庄公四兄弟,火并的一地狗血,并且有两个被火并出局了,但是他们代表的力量,依然在鲁国盘根错节。

在这种背景下,鲁庄公一系虽然一直占据着鲁国老大的位置;但是鲁庄公一兄二弟的子孙,却通常比鲁国老大更有权力。

这就是春秋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桓之乱。

幸运的是,鲁国并没有在这种长达二百多年的三桓之乱中走向分裂,也没有因此走向灭亡。从这层意义上而言,鲁桓公几个儿子之间的争斗,是非常克制的,也是非常理智的。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