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势力相当,还要和平相处,它很难吗?说难,自然很难;说简单,它也没什么难的。
事实上,只要大家掂量清自己的实力,追求一个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位置就可以了;而且这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最经典的就是梁山好汉聚义时,大家都能找好自己的位置,所以大家就是好兄弟。
比如,宋江刚上梁山,他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我要坐第二把交椅,而且还得与老大地位相当。总而言之,老大的位置,我不敢奢求;但是老二的位置,我志在必得,谁敢和我争,我的绰号黑宋江,可不是靠皮肤黑得来的;再总而言之,老大的位置,我不敢奢求,但是老大也千万别对我指手画脚,因为我一生最讨厌别人对我指手画脚。
再比如,小李广花荣初上梁山,他的目标也很简单,那就是我要坐第三把交椅!第一把、第二把交椅,我不敢奢望,但是你们想让我再往后坐,对不起,兄弟手里这张弓,突然一箭射出去,会把谁射死,我也不敢保证。
再比如,晁盖在梁山的定位也很简单。我是老大,但是我充分尊重老二宋江、老三吴用的权力地位。
你看,如果大家都有自知之明,不盲目追求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地位,通常就是没事的。
总而言之,斗而不破,这就是一种境界。
我前面讲了一大堆,兄弟手足势力相当,所以斗的一地狗血的故事,人们难免会感觉,兄弟手足势力相当,只有火并一途。
其实呢,最常见的情形,还是大家都守好自己的地盘,明争暗斗,但是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关系。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我前面说的鲁桓公四个儿子,虽然有时也斗得一地狗血,但是在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大多数时间,也是斗而不破的关系。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宋宣公兄弟,更堪称兄弟合作的经典。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死了。
宋宣公死后,应该由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
理论上,自然应该由他儿子继承。但是宋宣公说了,我儿子能力低劣,我想让我弟弟继承我的位置。
他弟弟一听,当时就说了,这个可使不得,因为按您这种理论,周武王死后,就应该让周公继位了。再总而言之,还是让您儿子继位,我辅佐他好了。
宋宣公说,为了宋国的前途未来,您可千万不要再推辞了。再总而言之,为了宋国的前途未来,你一定得当这个宋国的老大。
这样推来推去,宋宣公的弟弟,就绕过自己侄子,爬上了宋国老大的位置。
你看,整个过程,让谁看,也充满了温情脉脉。
如果大家都这样玩,哪有那么多一地狗血的故事呢?
宋宣公的弟弟上位后,就是宋穆公。
宋穆公死后,应该由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
理论上,自然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啊。但是宋穆公说了,我哥哥死的时候,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我。现在如果我把位置传给了我儿子,实在对不起我哥哥,所以我决定,让我哥哥的儿子,继承我的位置。
人们一听这话,就纷纷劝他说,父死子继,天经地义,您怎么可以把自己位置,让自己侄子继承呢?
宋穆公就说,如果父死子继,天经地义,那我当宋国老大,算怎么回事呢?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再劝说了,我已决定让给我哥哥的儿子,继承我的位置了。
这样绕了一圈,宋国老大的位置,又回到了宋宣公一系。
宋宣公兄弟为什么会这样操作呢?
比较符合情理的解读,大约是这样的。
宋宣公的弟弟,在宋国拥有巨大的实力,所以宋宣公死的时候,就不敢让自己儿子上位了,因为自己的弟弟势力这样强大,他强行扶自己儿子上位,就等于把自己儿子扶到了火药桶上,所以就主动提出让自己弟弟上位。
总的来说,父死子继是常态,兄终弟及,通常都是有原因的。
兄终弟及的事之所以发生,通常是因为兄弟之间势力相当,哥哥死了,感觉自己儿子可能干不过自己弟弟,就主动表示要兄终弟及。
这种故事,在南北朝时的北齐最为明显。
高洋死的时候,明知道自己儿子干不过自己弟弟,但是依然忍不住把自己儿子扶上皇位,结果呢,实力不够,却坐在利益交汇的皇位之上,那就等于在作死,于是高洋的儿子死了。
高洋这个弟弟死的时候,也感觉自己儿子可能干不过自己弟弟,但是他依然忍不住把自己儿子扶上了皇位,结果呢,皇位那是天下利害交汇的地方,你实力不够,却非要爬上去,那就是死路一条。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宋宣公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操作也是非常成功的。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29年。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宋国的主要资产,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宋宣公的弟弟拥有(他是宋国的老大),一部分宋宣公的儿子拥有(他是宋国最重要的实力派)。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宋穆公(宋宣公的弟弟)死后,也不敢让自己儿子上位。因为自己儿子的综合实力,与自己哥哥的儿子差一大截,他非要让自己儿子上位,估计是凶多吉少的。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宋穆公也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操作也很成功。
宋宣公的儿子上位后,就是宋殇公。
宋殇公?看这个名字,我们大约就可以知道,他的结局肯定一点也不妙。
公元前720年,宋殇公上位。
公元前710年,突然被下面的小弟火并了。
宋殇公被人火并的原因,从史书的记载去看,那就是狗血淋头到了极点。
话说,宋殇公手下有两位大哥。一位叫华督,一位叫孔父嘉。
孔父嘉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它之所以非常著名,是因为人们在介绍孔丘(孔子)的时候,通常都会说,孔丘乃孔父嘉之后。
这就好像,大汉帝国的中山靖王也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它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人们在介绍刘备的时候,通常都会说,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
这个孔父嘉说起来够悲催的。
有一天,孔父嘉的老婆上街被华督看见了。华督一看孔父嘉的老婆,也未免太漂亮了,于是就把孔父嘉杀死,并把他的老婆抢走了。
这故事,真心说,那就是狗血淋头到了极点,因为华督、孔父嘉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标准的大哥级人物。两个标准的大哥级人物,就因为这种原因发生了火并,这叫什么事呢?
更神奇的还在于,宋殇公一看华督竟然敢干出这种不着调的事,那是非常生气。面对此情此景,华督一不作二不休,直接就把宋殇公也杀了。
华督把宋殇公杀掉后,就把宋穆公的儿子接回来当老大。
于是,宋国老大的位置,绕了一圈,又绕回了宋宣公弟弟一系。
华督为什么要火并孔父嘉、宋殇公呢?
《左传》也好,《史记》也好,都也给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合情合理的解释。
但是,前面那个故事实在太狗血了,所以人们在说起这段历史时,难免只会记住这个狗血的故事。
这就好像,说起周幽王之死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通常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样。因为,这种狗血的故事,实在太抢镜了。
抛开那些狗血之极的内容,我们再看《左传》、《史记》,自然会发现,这就是宋国高层站队的结果。
宋殇公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所以他在位其间,宋国成天打仗,国人对此苦不堪言。
《左传》是这样记载的: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而孔父嘉呢,却是一心支持宋殇公穷兵黩武。至少,华督在火并孔父嘉的时候,就是这样说。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
而且从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去看,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更主要的是,从情理上分析,这种说法,也能经得起推敲。
否则,华督不计代价的火并宋殇公、孔父嘉,也许能够成功。但是杀人容易,善后难啊。
如果华督真的不着调到了这种境界,就算他能杀了宋殇公、孔父嘉,但是他靠什么善后呢?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宋殇公、孔嘉父代表了宋国鹰派的国家战略,最后弄得宋国苦不堪言,于是华督代表鸽派力量,把他们火并出局,于是宋国的权力,又回到了宋宣公弟弟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