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隋唐(六十八)损兵折将取陇右
文摘
历史
2024-11-18 07:21
山西
夺取巴蜀之后,大唐帝国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夺取了陇右。因为夺取陇右的战争是李世民领衔的,所以这场战争,被写得神乎其神,好像没有李世民,就无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了。其实呢,抛开云遮雾罩的历史细节,只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就会发现,割据陇右的薛举,与大唐帝国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对此,我们只要简单看一眼当时的历史地图,就可以知道了。
当时的大唐帝国,已占据关中、巴蜀,还有大半个山西。翻开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政权,只要占据上述地盘,距离统一北方,甚至距离统一天下,也就是临门一脚的事了。翻开中国历史书,占据关中的统治者,兼并陇右那就是常态;至于占据关中、巴蜀的统治者,兼并陇右更小菜一碟;因为地盘、政治、文化、人口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我无意说,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都可以打败薛举。我只是想说,以这样强大的资源打败对手,并不需要多惊世俗的能力。薛举在李渊叛乱前,就开始割据陇右了。这里说的陇右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甘肃省东部地区。薛举割据陇右后,李轨就割据了河西。这里所说的河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西部地区。说得简单点,薛举是一个割据甘肃省东部地区的军阀,李轨是一个割据甘肃省西部的军阀,双方以黄河为界。薛举占据着甘肃省东部地区,折腾到死,也无法把割据甘肃省西部的李轨摆平,你说薛举的战斗力能有多强大?更主要的是,薛举向甘肃西部发展,被李轨打得无法前进;想向关中方向发展,也曾让坐镇河池郡的萧瑀打得不能前进一步。《唐书·薛举传》是这样记载的:仁杲进兵围秦州。仁越兵趋剑口,至河池郡,太守萧瑀拒退之。举命其将常仲兴渡河击李轨,与轨将李赟大战于昌松,仲兴败绩,全军陷于轨。因为类似的原因,薛举与李唐正式决战前,就产生了投降李渊的念头。
总的来说,薛举占据的陇右,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区域,这里空间有限、人口有限、后勤保障能力更有限。一心割据这种地方,或是以这种地方角逐天下,实在是凶多吉少的。而乐观的想象,带股加盟李渊,应该可以前排就坐的;而且这种地方比较偏僻,李渊应该也会承认他的独立性。问题是,当薛举提出这种想法时,下面的人当时就炸窝了,因为我们都以为你是个英雄人物,现在看来,你也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我们拥有十多万人马、还有这样大的一块地盘。你就因为目前受到一点点挫折,既没有伤筋又没有动骨,就想投降李渊了?真是连刘阿斗都不如,因为刘阿斗还是敌军打到都城之下才投降的。曹操修炼成魏武帝,一生遭受了多少失败?刘备修炼成昭烈帝,一生又遭受了多少失败?如果孙权在赤壁之时就投降了,还能成为后来的吴大帝吗?刘邦修炼成汉高祖,又是遭受了多少失败?
因为你现在领着大家勇往直前,大家自然会把你当老大看的;如果你一心想投降,就凭你这副怂样,火气大的小弟,难免会想着火并你的。在这种背景下,薛举只能硬着头皮,和李渊继续死磕了。薛举和李渊正式相争时,双方的实力,其实已可以用“悬殊”二字来形容了。事实上,就算薛举把河西的李轨兼并了,他与李渊相比,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何况他连李轨都无法摆平。因为翻开中国历史,甘肃省的综合实力,从来都不能与关中相提并论的。而李渊呢?占据着大半个山西省;还占据着关中,更席卷了巴蜀。从这层意义上而言,无论从地盘面积、经济、人口、军队数量,李渊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更主要的是,李渊是顶级豪门成员,社会关系就比薛举高端很多,所以李渊集团的豪门大佬,那是多的去了;而薛举集团与之相比,多少是太过寒酸了。
李渊大旗下,世代公卿的大佬,伸出两把手都数不过来;而薛举大旗下,世代公卿的大佬,那就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最要命的还在于,最初突厥人答应支持薛举,在关键时候,因为李渊小弟的运作,突厥人拒绝帮助薛举了。
《旧唐书·突厥
上》是这样记载的:高祖入长安,薛举犹据陇右,遣其将宗罗攻陷平凉郡,北与颉利连结。高祖患之,遣光禄卿宇文歆赍金帛以赂颉利。歆说之,令绝交于薛举。但是很不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也让薛举打得大败而回。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李渊起兵后的第一场大败仗,而且败得惨极了。《旧唐书·薛举传》是这样记载的:两军合战,竟为举所败,死者十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太宗归于京师。更夸张的还在于,薛举大败李世民之后,还要趁胜追击,只是很可惜,在这个关键时候,薛举得了重病,而且很快就死了。比这更夸张的还在于,薛举手下第一谋士郝瑗竟然因此悲伤过度,也很快一病不起了。否则,你说后果可以想象吗?《旧唐书·薛举传》是这样记载的:郝瑗言于举曰:“今唐兵新破,将帅并擒,京师骚动,可乘胜直取长安。”举然之。临发而举疾,召巫视之,巫言唐兵为祟,举恶之,未几而死。……郝瑗哭举悲思,因病不起,自此兵势日衰。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大唐帝国的这种惨败,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前面分析过,大唐帝国此前的所有胜利,都是战略上的胜利,都是通过政治攻势实现的,就没有硬桥硬马打过一场硬仗、大仗。现在李世民继续这样玩,应该是可以避免这种失败的。此时,大唐军队士气正旺、而且实力雄厚,所以年轻气盛的李世民,懒得扬长避短,就是想着一战击败薛举,所以被薛举打得大败而回了。类似的说法,多少有损李世民英名,所以史书都是这样记载这场战争的。总而言之,李世民认为,应该继续发挥己方资源丰富的优势,把薛举的军队耗垮了,再发动进攻。但是在关键时候,李世民跑肚了,跑得躺在床上起不来。于是李世民的高级助手,背着李世民主动出战,结果被薛举打得大败了。《旧唐书·薛举传》是这样记载的:太宗又率众击之,军次高墌城,度其粮少,意在速战,乃命深沟坚壁,以老其师。未及与战,会太宗不豫,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请观兵于高墌西南,恃众不设备,为举兵掩乘其后。太宗闻之,知其必败,遽与书责之。其实呢,类似的说法,多少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史书一方面说,李世民是大唐开国的灵魂人物,另一方面又说,下面的人背着李世民擅自出战,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其实呢,就算李世民不是大唐开国的灵魂人物,他也是李渊亲自任命的大军统帅啊,下面的人背着李世民与敌军决战,这可以想象吗?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场大败后,李世民依然可以坐在军界第一把交椅呢?最简单而言,李渊晋阳起兵后,大元帅是李渊,左路元帅是老建成、右路元帅是李世民、中路元帅是李元吉。第二、李渊称帝后,太子的身份比较敏感,所以李建成就不能随便统率李唐的军事主力了。基于皇帝的角度,太子率军出战,军方影响越来越大,功劳越来越高,这就是提前接班的节奏啊。基于太子的角度,他也不想随便卷入这种嫌疑之地。第三、李元吉只有15岁,而且坐镇太原。在这种背景下,能领衔军事主力出战的人,就只有李世民了。这绝不是因为李世民神功无敌。这就好像,15岁的李元吉可以全权负责大后方的军政权力,绝不是因为李元吉能力多非凡。这也好像,李靖被史书说得神乎其神,在大唐开国时代,他也只能给李孝恭当助手啊。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自然就会知道,李世民在这场大败后,依然坐在军界首席位置上,只是他的身份决定,绝不是因为这场失败与他无关。李世民后来可以夺取陇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第二、河西李轨执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和李唐集团建立了同盟关系;这样一来,薛氏的后方就不稳定了。第三、大败李唐军队之后不久,薛举就死了,薛举的首席智囊郝瑗也死了;薛举的儿子刚刚上位,地位还不太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我不敢说随便拉出个人来,就能夺取陇右。但是真心说,它并不需要多么惊世骇俗的能力,毕竟李唐拥有的优势太明显了。当然了,李唐的基本盘非常大,所以第一次惨败之后,马上又集结起优势的兵力、资源,去和薛举继续开战了。这一次,大唐前敌统帅部终于开始扬长避短了。换而言之,发挥己方资源丰富的优势,先把薛举的军队耗垮了再说。薛氏的基本盘比较小,所以他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比较缺乏。在这种背景下,他把太多的壮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生产领域、后勤供给的壮丁就会比较缺乏;他把过多的军队集中在战场上,保障后勤的军队就会非常缺乏。而大唐帝国的基本盘非常大,所以他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常充足。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军队相持一段时间后,大唐帝国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了。最后,薛氏的军队因为缺乏粮食,就开始纷纷投降李世民了。最后的结果,不用问,李世民率军发动大举进攻,一举就把薛氏击溃了。《新唐书·薛举传》是这样记载的:久之,仁杲粮乏,挑战,不许。其将牟君才、内史令翟长愻以众降,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降。王策贼可破,遣将军庞玉击宗罗睺于浅水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