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两晋南北朝(二十六)错上贼船的智囊桓范

文摘   历史   2024-11-16 07:23   山西  

公元249年,正月。

曹爽兄弟和皇帝一块去给魏明帝上坟。


据说,曹爽兄弟一块跟皇帝出城时,就有人提醒曹爽说,你们兄弟一块外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突然有人控制了洛阳城,你们兄弟那可怎么办啊?


曹爽一听,这是哪跟哪的事啊?因为谁敢啊!

很不幸,曹爽出城后不久,司马懿就控制了洛阳城。


就我理解,这应该是事后附会出来的段子。

因为类似的内容似乎是在说,司马懿之所以可以造反成功,就是因为他在一天之内,连抓了两个五百万的大奖。

曹爽兄弟不一块出洛阳城,司马懿就没有机会造反;曹爽壮起胆子高呼一声,司马懿当时就会彻底失败。

司马懿提着全家的人头,在71岁高龄时造反,难道就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之上?如果真是这样,不只是司马懿疯了,跟着司马懿一块造反的人,肯定都也疯了。


这就好像,你的公司,现在遇到了重大危机。

你现在啥也不做,你十亿市值的公司,就会渐渐缩水多一半。

现在你提着全家人的脑袋坐在赌桌上,连续抓到两个五百万大奖,你的公司就可以渡过危机,还可以让公司再升值十倍。

你觉得,你会赌吗?你觉得有人会陪你赌吗?抓住一个五百万的大奖,概率就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一天连续抓两个五百万的大奖,这怎么可能呢?

提着全家人的脑袋,就赌这种小概率的事发生,这不是疯了,又是什么?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曹爽兄弟的失败,并不是他们出洛阳城时才开始的,而是在从那一刻开始,就已无法挽回了。

否则,司马懿只要有一丝丝理智,就绝不可能敢发动高平陵之变。


就算曹爽的两个弟弟留在洛阳城,以他们在高平陵之变时的表现,突然看到司马懿拿着太后的命令,派人接管他们的权力,他们能拒绝?他们敢拒绝吗?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曹爽出城后,才这样做;绝不是因为没有这种机会,就无法取得胜利;而是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他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取得这种胜利;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的站队就可以决出胜负。

当站队开始后,桓范经过简单的犹豫,就提着全家的人头站在曹爽一边。

但是很不幸,当桓范从洛阳城跑到曹爽的营地后,当时就傻眼了。因为当时的曹爽大帐中,竟然是一片沉默,大家都眼巴巴的等着曹爽拿主意;而曹爽偏偏又毫无主意。


这是什么时候了?大家竟然都一片沉默。

这种沉默,本身就会把人所有的信心都打垮。


大家为什么会齐刷刷的等着曹爽拿主意呢?显然是因为,让他们劝曹爽顽抗到底,他们都害怕遭到司马懿残酷的报复;让他们劝曹爽交枪投降,这种话又实在说不出口,所以就只能眼巴巴等着曹爽拿主意。


赤壁之战时,面对犹豫不决的孙权,如果大家也都这样眼巴巴的等着孙权拿主意,我估计孙权也会很快崩溃的。因为大家这种态度,就表明大家都是心怀鬼胎的;否则,大家为什么会都是这种死人样呢?


赤壁之战时,孙权一时犹豫不决。

面对此情此景,程普黄盖之类的元老重臣,就公开高呼,我们一定要与曹操决战到底。关键是,响应这种声音的人还有很多。

在这种背景下,主降派自然知道,如果他们不积极行动起来,孙权就会被主战派裹胁着与曹操开战。


你以为张昭之类人,都喜欢高呼投降的高论?要知道,高呼投降的高论并不光荣,且不说孙权如果突然决定主战,他们会非常尴尬;就算孙权投降了,他们吃着孙权家的饭,却在关键时候,砸孙权家的锅,胜利者也会小看他们的。

问题是,高呼主战的人太多,他们不这样做,孙权万一被裹胁着与曹操开战了呢?这才是赤壁之战时,孙权一方遍布投降论调的主要原因。


高平陵之变时,主降派之所以都装聋作哑,是因为根本没人高呼抵抗到底。在这种背景下,主降派自然犯不着发表高见。

因为公开发表投降的高见,并不光荣!且不说,曹爽突然决定主战,你会非常尴尬;就算曹爽决定投降了,你作为曹爽的小弟,在关键时候,就这样劝曹爽,也会成为一生的污点。事实上,曹爽决定投降后,那些用假的不能再假的话,劝曹爽三思而后行的人,才受到时人的赞扬。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大家才都眼巴巴的看着曹爽,等着他拿主意。

大家都这副德性,其实就等于说,我们都已准备投降了,只是这话实在说不出口,现在就看您的意思了。

您如果愿意领着我们大家投降,我们也许会用假的不能再假的话,劝您三思而后行。您如果想领着我们到许昌另立中央,我们也会表示支持的,只是我们会不会突然着急拉稀的理由离开,这个没有人敢保证。



桓范进入曹爽的营地,一看竟是这种场面,当时就知道自己上了贼船。

因为,这都是什么时候,曹爽大营之中,竟然一片沉默。

但是,此时的桓范已没有回头路了。因为他已提着全家的人头,站在了曹爽一边。在这种背景下,他只能上窜下跳的劝曹爽抵抗到底了。


桓范对曹爽说,我出来时,带着大司农印,咱们到了许昌,肯定不会缺粮草。

这纯粹是输红了眼,把曹爽当傻子的说词。

因为曹爽稀罕你的大司农印?只要曹爽愿意,随时都可以把玉玺拿出来。


在当时背景下,你是一个地方官员,同时接到两道命令,一道是曹爽下达的,一道是司马懿下达的。你会听谁的命令?不管你会听谁的命令,你也不会在意命令上的大印长什么样。因为你只会分析,两方谁的胜算更大。

如果你认为曹爽必胜,曹爽那道命令上是什么大印,真心说一点也不重要。甚至而言,有大印也好,没有大印也好,同样不重要。

如果你认为曹爽必败,曹爽那道命令上盖满了各种大印,你也不会接受的;不要说上面只有一个大司农印了,就算旁边还有大将军印,甚至还有玉玺大印,你也不会接受的。因为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会关心上面的大印。



所谓曹爽手上有皇帝,就能如何如之何,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当时,谁把皇帝当回事呢?好像没有一个人啊!

当时皇帝都18岁了。桓范从洛阳城跑出来,直接就到曹爽那里汇报工作,丝毫没有请示皇帝的意思。你说,在桓范眼中,皇帝算什么?肯定就是一个摆设!

当时皇帝都18岁了。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曹爽拿主意,却没有人等皇帝发话。你说,在大家眼中,皇帝算什么?恐怕也是一个摆设。


皇帝眼跟前的人,对皇帝都是这种态度,千里万里之外的人,就会真把皇帝当回事?

曹爽、桓范之类的人,都指望靠皇帝这块招牌去翻盘,对皇帝尚且这种态度,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就会真把皇帝当回事?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对抗到底,各地的军政长官,听到司马懿、曹爽开始火并了。他们会支持谁呢?

这个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只会基于自己的利害关系分析,而绝不会考虑皇帝在谁的手里,更不会考虑皇帝的态度是什么。


类似的分析,实在有损皇权的神圣性,所以史书才会集中火力嘲笑曹爽的愚蠢。总而言之,皇帝就在曹爽手中,只要曹爽振臂一呼,司马懿肯定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然而,曹爽就是不敢振臂高呼这一声。



桓范在劝说曹爽失败后,哭着骂曹爽,你爹曹真英雄一世,而你兄弟几个,真是猪一样蠢啊。


我实在奇怪,桓范在说曹爽象猪一样时,为什么不骂自己更象猪呢?

桓范与曹爽兄弟共事多久了?最少也有十年吧!

十年时间的近距离观察,桓范都不知道曹爽兄弟是什么样的人;直到因此将要满门抄斩时,才连哭带骂的说曹爽兄弟象猪。桓范以这种观察人的能力,他真有资格骂曹爽象猪吗?


如果桓范知道曹爽兄弟是这种人,他还敢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出城找曹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拿着全家人的脑袋,竟然找一头猪、甚至是一群猪去干大事,他难道不象一头猪?


关键是,曹爽身边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桓范肯定也不知道。

如果他知道,曹爽身边的人,在关键时候都是这样眼巴巴的看着曹爽,肯定也不敢跑到曹爽一边。


桓范之所以哭着喊着劝曹爽与司马懿对抗到底,那是因为他已没有回头路了。

桓范一念之差跑出了洛阳城,更在出城时高呼太傅司马懿已造反之类的话,本身就已彻底站在了司马懿的对立面。

从这层意义上,投降司马懿后,大家都还有点幻想,但是桓范却实在没有什么幻想了。


曹爽集团的核心人物也许会想,司马懿只是夺他们的权力,他们把权力交出去就没事了。

曹爽集团的外围成员更会想着,司马懿所打击的对象只是曹爽几个人,与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至于曹爽集团之外的人成员,更不用说了。因为,这关他们什么事呢?

而桓范还有什么幻想呢?所以桓范听到曹爽要投降之时,马上哭得无可抑制,因为他现在想交出一颗人头了账,都是奢求了!


泪痕春雨
历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