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分级
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通常为**<150,000/μL**。
分级
轻度:100,000–149,000/μL
中度:50,000–99,000/μL
重度:<50,000/μL
10,000/μL以下:高度自发性出血风险(如颅内出血)。
50,000/μL以下:手术、外伤性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临床提示:
10,000/μL以下:需紧急输注血小板,避免任何创伤性操作。
50,000/μL以下:仅进行必要操作,需密切监测出血。
100,000/μL以上:多数患者无明显出血风险,可定期观察。
快速记忆:
"1-5-10":
1万以下易自发出血,
5万以下小心操作,
10万以上相对安全。
主要机制与病因
记忆口诀:“药免脾孕营病血”
药物、免疫、脾脏、妊娠、营养、疾病、血液病。
1. 药物相关
免疫介导: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DITP),常见药物包括:
肝素(HIT,伴高血栓风险)。
抗生素:万古霉素、磺胺类、青霉素类。
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其他:奎宁、草药(如金银花、蔓越莓茶)。
非免疫介导:
骨髓抑制(剂量相关):如丙戊酸钠、利奈唑胺、化疗药物。
2. 免疫相关
原发性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抗血小板抗体引发血小板破坏。
继发性ITP: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
3. 脾功能亢进
见于肝硬化、脾肿大、门静脉高压,导致血小板在脾脏滞留,外周血减少。
4. 妊娠相关
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症:轻度,不伴其他症状。
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伴严重妊娠并发症。
5. 营养缺乏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铜,导致骨髓造血抑制。
6. 系统性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HUS: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7.血液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
8.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
Bernard-Soulier综合征:巨血小板,血小板黏附障碍。
May-Hegglin异常:伴中性粒细胞异常。
Wiskott-Aldrich综合征:免疫缺陷和湿疹。
评估与诊断
评估目标: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严重程度及干预需求。
确认真实性
重复CBC:排除实验室误差。
外周血涂片:排除伪性血小板减少(如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病史收集
既往史:既往血小板水平、出血病史。
药物史:肝素、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感染史:近期感染(如登革热、幽门螺杆菌、疟疾)。
基础疾病:肝病、SLE、RA。
妊娠相关:头痛、视物模糊、腹痛提示HELLP。
体格检查
皮肤瘀点、紫癜:
干性紫癜:局限于皮肤。
湿性紫癜:黏膜紫癜,提示高危出血。
脾肿大:提示脾亢、肝硬化。
淋巴结肿大:提示感染、恶性肿瘤或免疫疾病。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巨型血小板提示遗传性疾病)。
凝血功能:PT、aPTT、纤维蛋白原(评估DIC)。
感染标志物:HIV、HCV、幽门螺杆菌抗体。
记忆口诀:"三C评估+问药查病测肝"
三C:重复CBC,检查涂片,评估凝血。
问药:药物史(肝素、抗生素)。
查病:感染病史,排除SLE/RA。
测肝:肝功能异常提示脾亢。
治疗策略
1. 急症处理
<10,000/μL或严重出血:
紧急输注血小板。
病因相关治疗:
TTP:血浆置换。
HIT:停用肝素,改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
2. 病因治疗
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一线: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IVIG。
二线:利妥昔单抗、脾切除。
三线:促血小板生成剂(艾曲波帕)。
DIC:补充凝血因子,控制感染。
营养缺乏: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铜。
3. 一般支持治疗
避免高风险操作(<50,000/μL)。
禁用阿司匹林、NSAIDs等抗血小板药物。
记忆口诀:
治疗ITP:"一糖二利三艾"。
DIC处理:"控源补凝防并发"(控制感染、补充凝血因子、预防并发症)。
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
出血:颅内出血风险在**<10,000/μL**时显著增加。
血栓:HIT、TTP患者血栓风险高。
预后:
ITP:轻症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DIC、TTP:早期诊治决定预后,延误可致多器官衰竭。
记忆口诀:
"血少勿碰伤,及时输血板"。
患者教育与生活管理
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高风险运动:如拳击、足球。
血小板<50,000/μL时避免创伤性操作。
药物禁忌:
避免阿司匹林、NSAIDs,限制草药(如金银花茶)。
定期随访:
轻度患者:每3-6个月复查。
中重度患者:密切监测出血及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Statpearls
UpTodate
Me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