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与定义
定义: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是肾移植中常见的免疫排斥类型,由受者T细胞通过直接、间接或半直接识别供者抗原引发。
临床重要性:
是肾移植早期和中期排斥的重要机制。
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导致移植物急性功能损伤,甚至慢性排斥和移植物丧失。
2. 异体识别的核心机制
TCMR的发病依赖于移植物供者抗原与受者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三种主要途径:
2.1 直接异体识别(Direct Allorecognition)
机制:
供者抗原呈递细胞 (APC) 在其表面直接表达供者MHC分子。
受者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直接识别供者MHC。
此途径在移植术后早期尤为重要。
参与细胞:
供者的DC(树突状细胞)和移植物中的内皮细胞。
免疫效应:
T细胞迅速活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IFN-γ)并直接介导细胞毒性。
2.2 间接异体识别(Indirect Allorecognition)
机制:
供者MHC蛋白被受者APC(如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内化、处理后,以受者MHC II分子形式呈递给受者T细胞。
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中期至晚期。
免疫效应:
诱导CD4+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的活化,进一步增强B细胞活化和抗体生成。
促发慢性移植物纤维化和血管病变。
2.3 半直接异体识别(Semi-direct Allorecognition)
机制:
供者MHC分子通过“囊泡转移”或膜融合整合到受者APC表面。
T细胞能够识别这些“混合”的供者MHC和受者APC。
免疫效应:
整合了直接和间接途径的特点,既能引发快速的T细胞反应,又能通过受者免疫系统长期维持。
3. 上皮细胞与炎症反应的参与
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移植物的内皮细胞在TCMR中起重要作用:
抗原呈递作用:
MHC I 和 MHC II 表达增加:促发T细胞识别。
黏附分子表达:
ICAM1、VCAM1和E-Selectin表达上调,促进T细胞黏附至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
促炎性因子释放:
细胞因子(TNF、IL-12、IL-18)和趋化因子(如CXCL10、CCL2)进一步增强免疫细胞募集。
4. T细胞的免疫效应
4.1 细胞因子分泌
激活的T细胞(主要是CD4+ Th1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IFN-γ:刺激巨噬细胞活化,增强MHC表达。
IL-2:促进T细胞增殖和效应功能。
IL-17:促进中性粒细胞募集和组织损伤。
TNF:直接诱导移植物细胞的凋亡和炎症。
4.2 细胞毒性作用
**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以下机制杀伤移植物细胞:
颗粒酶A/B、穿孔素:破坏靶细胞膜,引发细胞凋亡。
FasL(Fas配体):通过Fas-FasL通路触发靶细胞程序性死亡。
4.3 免疫级联反应
招募其他免疫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微环境,加速组织损伤。
快速记忆口诀:
“三识两炎三效应,激素抗炎早控制”
三识:直接识别、间接识别、半直接识别。
两炎:T细胞因子炎症(IFN-γ、IL-2、TNF等);上皮细胞促炎(ICAM1、VCAM1)。
三效应:细胞因子释放(因)、细胞毒性作用(毒)、免疫级联反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