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回历史,你会发现“渔猎采集”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以鱼饱腹的时间甚至远远早于米面。品味美食,不论是高山河谷地、江涛海浪处,还是黄沙大漠里、茫茫雪原上,都少不了鱼的存在。从正月花鲈二月刀,三月鳜鱼、四月鲥鱼到七月鳗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物产的丰富让味觉得以延伸。从升迁升学“鱼头宴”到年夜饭上“年年有余”,嫩滑、爽辣,酸香、鲜甜……有多少种滋味,就有多少种鱼的做法。据考究,人类吃鱼的历史已经超过4万年,在过去,吃鱼的过程中更蕴含了“治国之道”,与其说是吃鱼史,不如理解为“人生哲学史”。不仅有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真理,还有圣人孟子在论述“舍生取义”之大节时,于《孟子•告子上》里也拿鱼和熊掌作比喻。自古鱼都是普通百姓主要的肉质来源,“鱼者,庶人之所以养也。” 也就是说,鱼是普通百姓赖以生活的食物。虽然鱼在古代十分地普遍和低廉,但其中也不乏有突出的吃货把吃鱼的技巧推向极致,并吃出了文化和品位。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孔夫子,在2400多年前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的“脍”就是生鱼细切肉片,《礼记》中还记载了生鱼片的调料:“凡脍,春用葱,秋用芥”,可以看出2千多年前的古人吃生鱼片时和今天一样,蘸的也是芥末酱。不但吃得细致,孔夫子甚至还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的“八不食”原则,也就是说食物的颜色不对劲...没有酱料都不吃!真的是一句话概括了吃货的最高境界。晋代的大吃货张翰更是为了一口鲈鱼辞官归乡......留下了:“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的“莼鲈之思”吃货佳话。甚至还因此避开了“八王之乱”,得以保全性命,可以说是古今好运吃货之一了。而时间来到隋唐时期,吃鱼的花样就更多了,隋朝宫廷冷菜中就有一道“松江鲈鱼干脍”,传说还被隋炀帝杨广夸赞:“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 。《中馈录》中记载的另一道“蒸鲥鱼”,则是宋代的一道名菜——将去肠而不去鳞的鲥鱼,加上花椒、砂仁、酱、酒、葱,蒸熟以后再去鳞。据说当时他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入狱思过,由于生死未卜所以和儿子苏迈约好“送饭密语”,如果送的菜里有鱼就代表宋神宗想杀他了。结果有天苏迈忙所以让朋友代送饭,结果儿子的朋友想让苏轼吃好一点就送了一条鱼......吓得苏轼以为要绝命狱中,给在外面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收到消息的宋神宗哭笑不得但又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就特赦了苏轼.......
说到吃鱼,明代“大玩家”李渔更是个中高手。他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记载了一段吃鱼秘诀:“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最好的了……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真是叫人看得直竖大拇指。韩奕的《易牙遗意》中更有关于当时的名菜“带冻姜醋鱼”的记载:“把鲤鱼切块,用盐腌渍后放在酱里煮熟,另把鱼鳞和芥末放在一起煮沸、去渣,汁浓后放入调料,与煮好的鲤鱼块一起放在锡制的器皿中,密封后放到井里冷却,再取出浇上浓姜醋食用”。旧时人家,鱼是一道压轴菜,是最好的一种款待,也是最好的一种祝福。过年有鱼,希冀年年有余,有余了,就有了安心。就拿广州人来说,吃鱼生,可能是极致讲究。吃鱼饭,则是日常里的心安。鱼饭鱼饭,只有鱼,没有米。唤名“鱼饭”,是要像煮饭一样煮鱼,像吃饭一样吃鱼。潮汕的鱼饭,只需将腌制好的鱼加入海盐水蒸煮即可,爱的就是那一种海水的咸味。鱼饭肉色洁白,保留了最为淳朴的鲜甜味,营养丰富,确是像吃米饭一样安心。巴蜀食鱼,则是有一番“下饭”般的安心。老坛酸菜鱼,酸辣可口,汤泡饭都可以好几碗;泡椒鱼皮,鲜辣爽口;炸鱼骨,香酥干脆,下酒好菜;万州烤鱼,麻辣安逸,几瓶啤酒,天南地北说说笑笑,也就明白了“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意味……来到最会吃酸的贵州,红酸和白酸在锅中对鱼唱起了“红白脸”。稻花鱼小小一尾,手可盈握,却是苗家酸汤鱼的压轴角色。鱼肉因红酸汤的浸润,愈发紧致。酸汤鱼只需用当地最简单的食材组合,便能激发出天然淳厚的惊艳味道,酸爽中透着辣意的稻花鱼,带着鲜味在你的舌尖跃动,轻轻一嗦,酣畅直通脑门,连天灵盖都爽得颤动。反映了大山深处的苗家先民生存的智慧。而逐水而居的浙江舟山渔民,也是就地取材。春三四月,正是黄花鱼上市的季节,处在产卵期的舟山黄鱼,把体内所有的呈鲜因子都运化出来,迫切地等待两种食材和它们组“CP”。答案是雪里蕻和笋丝。这两种当地最普遍不过的食材,却和黄鱼激发出了“质的变化”。笋丝提供脆鲜,雪里蕻则是咸鲜,和黄鱼的海的鲜,堆叠出N次方的风味质感。黄鱼白皙的蒜瓣肉,蘸一口金黄的汤汁,真是在舌尖上的“金镶玉嵌”!民初江浙名士马叙伦曾自制“三白汤”,也用到当地的雪菜和笋丝,不知和为黄鱼增鲜是不是一个道理。在所有烹饪技法中,对“水气”运用得最好的,一定是蒸。当亲柔的水气将鱼暖暖蒸熟,那种口感,让人的舌尖如沐春风。“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清蒸鱼里,鲈鱼是一王牌。鲈鱼去腥、改刀,上锅蒸后,便有了嫩、滑、香、鲜的组合风味。轻轻淋油,点缀细丝之翠,更添几分赏心悦目的美。如果说鲈鱼带有一丝“思乡”的文气,那湖北的“武昌鱼”则带着一种侠气。“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作为淡水鱼里名号最响的鱼,每年开春,武昌鱼都会被一众老饕们翘首以待。懂行的厨子,会先顺着鱼骨打花刀,再浇上鸡汤与点点猪油,让鲜活与肥美齐飞。整体口感收放自如,亲和力十足。蒸气优雅游走在笼屉之上时,他们不焦不燥,只静静等待时机成熟,风味自然降临。带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如一条闪着银辉的长虹,连通了深海与餐桌的香气传送带。“滋啦滋啦”炸开的油锅,让带鱼金衣加身,香得诱人。切成小段的它,两侧的骨头被炸酥,轻轻顺着边缘一扯,就能去掉一整条。雪白的鱼肉露出,丝丝缕缕,鲜香不绝。口腔就是鲜美的另一片海域,大海的味道全数收入嘴中,滋味实在太美。被片出花刀的鱼身,整条下锅炸至金黄定型,头尾高翘,极具鲜灵。浇上酸甜的酱汁,瞬间多了一抹晶莹剔透的亮意。灵巧如瓣的鱼肉将鲜味升华,一口酥嫩相合,鱼香之灵魂,便是回味无穷。鱼经过晾晒,随着肉质越来越紧实、干韧,味道也会变得浓郁。作为天然防腐剂的盐,更让这类鱼拥有了一个新名字——咸鱼。在广东湛江的渔港人家,红鱼咸鱼配白饭,鱼肉越嚼越香,连调皮的小孩子也能香到乖乖吃饭。将咸鱼与五花肉或茄子一同煲熟,撒上葱花,从锅底泛起的油脂香气,带出鱼之咸鲜,也是广东人的美食密码。到了东北,每年十月的吉林延边,明太鱼晾晒场会刷其一波儿存在。将晒干的明太鱼先用棒槌敲打到酥软,再撕成丝蘸着辣椒,就已足够美味。蒸熟上桌,又是极好的下酒菜。将干明太鱼的鱼皮撕下,泡发,去包裹糯米再蒸熟,一边是大海的鲜,一边是米的香,更是独有的体验。当鲜味顺着小小的分子浸润到热汤里时,你会遇见一种平和的温柔。美食家陆文夫就说,花几个小时,把鱼汤多烧烧,把汤煮的像牛奶才好。一到冬天,亲民的鲫鱼便会更肥美,难怪即使是面对丰腴的五花,仍有人长久的爱着那一碗朴实无华的鱼汤。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觯,有一日去郑板桥家做客,恰逢郑家做了鲫鱼汤。喝完返家后久久难忘,甚至在诗中写“一勺清汤胜万钱”,可见其鲜。巧手的人将鲫鱼洗净入锅后,会加入豆腐或萝卜、冬笋。掐准时间,炖得汤色如乳,清香四溢,原汁原味,方为温柔本色。靠海吃海的福建,福州人将鱼剔骨刮茸,包以猪肉馅心,捶打捻指之间,塑造嫩滑弹鲜会爆汁的口感。入口不觉得有纤维,极细,而有弹性。汤里佐以胡椒粉和香醋调味,撒上葱花,暖暖下肚,顿感抚慰。汪曾祺曾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人类最早从渔猎到采集种植食物,吃鱼的日子早过吃米、面。人之于鱼,向来情有独钟,鱼在给我们带来美味健康的同时,也蕴含智慧。有人喜清淡,有人喜重口,有人喜蒸煮,有人喜油炸……人与人的个性不同,口味也相差万千。老唱片里唱着,“有了你开心啲,乜都称心满意 ,咸鱼白菜也好好味。”鱼味虽美,鲜味却易逝。趁着鱼味还鲜,就珍重那份讲究,那份温柔,以及那份习以为常的安心吧!清水鲷鱼,一条适合孩子吃的无肌间刺的好鱼,可以不加任何调料清蒸或清水煮的生态山泉水鱼,鱼肉纯净、鲜嫩、无土腥味儿。
我们会在群里解决一切售后问题,及开展不定期优惠团购活动,添加下方微信,备注“进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