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增酸减辛,滋阴润燥!
文摘
健康
2024-08-21 18:48
广西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进入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处暑,时间为8月22日22时54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因此这个节气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步降低。从气候来看,此时南北两地尚有差异。北方已经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绵绵细雨过后,降温的感觉十分明显。但“秋老虎”的余热仍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徘徊回热,部分地区偶有雷暴天气。直至10月左右,全国范围才会迎来秋高气爽。
一候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且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此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祀状而后食用。二候天地始肃。秋令属金,充满肃杀之气,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意思是谷物成熟,开始秋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我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处暑的节气养生之法: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阴气增、阳气减,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故起居作息要顺应自然做相应调整,每天应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充足的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春捂秋冻,处暑后的天气特点是早晚凉、午后炎热,昼夜温差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不可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不觉得寒为度。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抵御冬天的寒冷侵袭,这时凉席之类的最好就不要再用了,以免背部受寒而损伤阳气。同时,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尤其是脐部,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脐部保暖。处暑时节,暑气未全退,秋分始起,暑、湿、热、燥交结在一起,人容易生病,出现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咳嗽、大便干结等精液受损问题,饮食养生应注重“清润”二字。不吃或者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多食酸味以助收敛夏天之余热。总的来说,秋天以滋阴润燥为主,但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1、有疏肝理气,健脾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猪肉、白芍、百合、银耳、木耳、梨等。2、有疏肝健脾,益气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3、有清热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猪瘦肉、百合、太子参、淮山、白术、茯苓、粉葛、沙葛、荸荠、薏苡仁等。4、有清热润燥,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甘蔗、山楂、荸荠、玉米、蜂蜜、太子参、玉竹、石斛、猪肉、鱼肉等。5、有清热生津,益气养肝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参、萝卜、茉莉花、猪肉、淮山、梨、荠菜等。
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三伏天”内进行治疗,保健效果会更好。本诊所特推出独特研制的“三才三伏贴”和“三才药饼灸”疗法相结合,既能防病又能治病,标本兼治,提高人体抵抗力,疗效显著。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虚寒性胃痛、慢性肠胃炎、腹泻等;
运动系统: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儿科:消化不良、厌食、体虚型感冒、哮喘、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妇产科: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产后关节痛等;
调理:各种体虚、寒症者,免疫力低下者;
*本文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