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文摘
健康
2023-11-08 06:31
广西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即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冬过后,天明显的黑得更早了。“立冬”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今年于11月8日00时35分20秒交节进入立冬,时间为11月8日——11月22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代表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万物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一候 水始冰(11月8日——11月13日):水开始结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二候 地始冻(11月13日——11月18日):土地开始冻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土气凝寒,未至于拆。”▌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11月18日——11月22日):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实际是候鸟南迁避寒之象。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自然界万物活动大大减弱,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准备冬眠,此时天地一片苍茫。通过冬眠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生”做准备。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无扰乎阳”。使情志安宁,运动以舒缓柔和为主,“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达到“敛阳摄精”目的,在这万物收藏、趋避寒冷的时节,养生重在一个“藏”字。潜藏阳气。立冬后养生需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收敛阳气为基础。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大家外出活动尽量选择早上辰时(7时——9时)后和酉时(17时——19时)之前,以顺应阳气,趋避寒气。另外,立冬后穿衣需保暖,以防感冒、耗伤阳气,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但也不可过分添衣,因为衣着过厚,时常出汗,则皮肤毛孔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补益肾气。立冬后天气由凉转寒,立冬后补益肾气都要围绕一个“藏”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冬季肾主令,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因此,立冬后要避寒就温,重视足部、下肢、背部的保暖。冬季饮食上应忌过食生冷;《黄帝内经》云“寒则血凝泣”,寒气过重会导致血凝滞不通,因此去寒就温是主要的饮食建议,饮食上以熟食、热食为主,可多喝热水多喝汤,在喝汤的时候放一些白胡椒,温中散寒,以护其阳。冬天天寒地坼,树木凋零,阳气闭藏,人体的阳气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立冬的到来意味着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动物们也已躲藏起来准备冬眠;也意味着天地之间阴气逐渐增长,阳气逐渐潜藏。正如《黄帝内经》:“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本诊所独创的“三才药饼灸”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念,采用一些辛温走窜的药物制成药饼,放在相应的穴位上。阴阳结合,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达到更好的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三才药饼灸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反复感冒者、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等;
消化系统:虚寒性胃痛、慢性肠胃炎、腹泻等;
运动系统: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儿科:消化不良、厌食、体虚易感冒、哮喘、支气管炎、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妇产科: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产后关节痛等;
调理(治未病):各种体虚、寒症者,免疫力低下者。
*本文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