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0°。今年处暑交节时间为8月23日17时01分04秒。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过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故而表示气温将要开始转变。
处暑三候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天地倏然变得安静了下来,大自然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安静,提示着人们要随着节气收敛自身的生气,准备过冬了。
处暑三候:禾乃登。小米、小麦、高粱、水稻、黄米、大豆等农作物成熟。《说文》曰:“秋,禾谷孰也。”谷物成熟是秋天的标志,也是“秋”字的原义。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处暑节气,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此时,可适当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这些食物会使人内生燥热。
总得来说,秋天以滋阴润燥为主,但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1、有疏肝理气,健脾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猪肉、白芍、百合、银耳、木耳、梨等。
2、有疏肝健脾,益气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
3、有清热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猪瘦肉、百合、太子参、淮山、白术、茯苓、粉葛、沙葛、荸荠、薏苡仁等。
4、有清热润燥,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甘蔗、山楂、荸荠、玉米、蜂蜜、太子参、玉竹、石斛、猪肉、鱼肉等。
5、有清热生津,益气养肝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参、萝卜、茉莉花、猪肉、淮山、梨、荠菜等。
1.处暑起居·早卧早起
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充足的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处暑着装·凉而不寒
处暑节气,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特别注意脐部保暖。
3.处暑运动·平缓为宜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早晚比较适宜。
处暑养生“四不宜”
1、着装过短——寒凉伤阳
处暑过后,早晚温差大,如仍继续穿着短裤背心等轻薄衣物,脖子、后背、脚部等部位的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易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2、卧榻用——受清凉疼痛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抵御冬天的寒冷侵袭,这时凉席之类的最好就不要再用了,以免背部受寒而损伤阳气。
3、饮食生冷——损伤脾胃
入秋后,生冷的食物和甜品冷饮之类的就要少吃一些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这时若能吃些温食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
4、动作太快——易致眩晕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特别是一些原本血压就高的朋友,最好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
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三伏天”内进行治疗,保健效果会更好。本诊所特推出独特研制的“三才三伏贴”和“三才药饼灸”疗法相结合,既能防病又能治病,标本兼治,提高人体抵抗力,疗效显著。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虚寒性胃痛、慢性肠胃炎、腹泻等;
运动系统: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儿科:消化不良、厌食、体虚型感冒、哮喘、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妇产科: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产后关节痛等;
调理:各种体虚、寒症者,免疫力低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