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温风至,盛夏始
文摘
健康
2024-07-05 18:09
广西
今年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22点19分,农历六月初一,星期六。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午月,天之阳气升发到最高最旺。此时,气温炙热,同时,地壳也在不断的积聚热量。到未月的时候,虽然天阳开始逐渐回落,但地气中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点,开始逐渐的向四周环境中释放,反而是开始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释名》曰:暑,煑也。如水煑物也。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在我们先人的认识中,暑是一种水煮东西热气腾腾的象,大暑小暑时节就是这种闷热又潮湿状态。一候,温风至,小暑时节,天上地下都是一片热象,哪怕风中也都是带着热浪,再没有一丝凉意;二候,蟋蟀居宇,由于炎热,蟋蟀离开田野,避开地壳散发的热量,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而在这一节气中,老鹰也感知到阳气的升发,开始展翅高空,练习搏杀狩猎之技。天山遁卦代表农历六月的两个节气:小暑、大暑遁卦,象曰:“天下有山,遁。”,上乾下艮,是山在天下隐藏的象,《序卦传》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万事万物不能恒久占据某个位置,有进必有退,有退必有进,这是天道自然。遁卦象底部已有两个阴爻,表示阴渐长,阳渐退。但此时,阳气依旧占据主导,天气闷热潮湿,人和动物都顺势躲藏起来,以避暑气。夏季对应人体五脏为心,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此时热气蒸腾,人易精神不足,烦躁不安,各种情绪欲望波动更加剧烈。《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此时依旧是宜静以养身,尽量减少进行剧烈运动及摄入太多刺激情绪的信息。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此时天气炎热,同时雨水丰富,湿热夹杂,极易“中暑”。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如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先兆中暑的症状,需立刻躲到阴凉处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高温天气,暑热侵袭,人体卫气损耗。暑热致毛孔腠理开阖,脏腑之气外泻,此时虽然体表呈现一番热象,但内里反而空虚,容易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热性症状。如果误以为内里热盛,贪食寒凉,往往就会痰浊内生,湿困脾胃,会导致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暴泻不止等危急症状。“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暑热,非但不能吃寒凉之物,反而宜饮一些姜茶,可以适量吃白胡椒驱赶寒凉,温中、醒脾祛湿。这也是“春夏养阳”之道。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农历六月三伏,即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其说法始于秦德公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伏,其一有隐伏避盛暑之意,伏天为一年中最为潮湿闷热之时,消耗过大,易致生病。此时期亦应天地阳气最盛,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更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也为补阳通络、驱散內伏邪气的最佳时机。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三伏天”内进行治疗,保健效果会更好。本诊所特推出独特研制的“三才三伏贴”和“三才药饼灸”疗法相结合,既能防病又能治病,标本兼治,提高人体抵抗力,疗效显著。
运动系统: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儿科:消化不良、厌食、体虚型感冒、哮喘、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本文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