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碰到一位家长,说了一下自己娃在校外的英语学习历程,先是学了将近2年的PU教材,感觉效果不太大,现在又去学更难的OD教材,回家只做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好像在家长们的印象中,孩子学的内容越难,越能有长进,刷的题越多,越能考高分。
身边这样的案例实属不少,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学校的课堂里,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把每句话翻译一遍,生词解释汉语意思,长难句讲语法点。不管使用的是哪个版本的英语教材,都设计好了每个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词汇,一个学期不断地学习新句型、词汇和语法点,课后做一做练习册上的题。
拿人教版3年级的教材来看,6个单元,每个单元6个课时,一个单元听说认读的词汇是10-12个,一组句型,看起来并不难。
但由于每周的英语课时有限,孩子们对于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掌握的并不是很牢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天就忘记了70%的内容,那这个时候,家长会做什么?
送去校外补,那看看补什么?
实则不然,在整个校内校外的学习圈里,孩子都是被动的状态,没有兴趣可言,学会了的和不会的,都是一涌而来,孩子选择性的记住了某些。而且校外上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每周一次。所以就出现了上述妈妈说的学了这么久,感觉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靠有限的精读是堆不出足够的量的,而语言学习恰恰是需要足够量的积累才能出成效的。
想一想孩子们回家做的是什么?完成校外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背单词,下节课听写”,“完成对应练习册的习题”。这些就够了吗?如果还是遵循这样的学习路径,那还停留在过去的知识时代,out了。
已经接近尾声的第二个时代是能力时代(训练),听说能力,交际能力,比如我们不仅要能知道"menu是菜单","order是订购,点餐",还要会运用,能表达:“Can I see the menu, please?”“I‘d like to order a pizza.’”
新课标新高考的到来,已经引领我们进入到素养时代(渗入),更强调思维和文化的融合,比如还说餐厅点餐,这个时候需要你设计一个健康和多样化的餐厅菜单,需要考虑:食品的营养搭配,消费者的口味喜好,菜单的美观设计,创意呈现等因素,这个就是综合素养;新高考的应用文和读后续写就是这类考察综合素养的题目。
面对英语学习新时代,我们的学习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缺泛读。回想一下:
学习汉语的时候,你会再给孩子上一套语文的精读教材吗?
不会。最多是孩子哪方面弱补哪里,比如作文不好,就专门上个写作班。
你会给孩子买大量语文的课外阅读书吗?会。
而对于英语学习,孩子们缺乏的是纯母语的听、说的语言环境,没有像汉语这样每天听说交流的机会,即使孩子学了词汇和句型,并不会真实地迁移使用,家长要做的是最大限度,不择手段的为孩子营造听说的环境,营造阅读的环境,不管是在机构还是在家,做广泛阅读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目前有很多课外机构也都认识到泛读的重要性,为学生增加泛读的搭配。
总之,想要提高孩子的英语课效,一定要搭配上泛读,这是所有孩子学好英语的必经之路,国家教育部新课标都已经标明,规定了九年义务阶段公立学校孩子的课外阅读量,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标准,想要出类拔萃,就要有超出标准几倍,几十倍的阅读量。
解决方案:
不知道怎么开启孩子的阅读之路?👇
不知道怎么精读&泛读相结合?👇
不知道只刷题的弊端?👇
不知道阅读改变学业的力量?👇
了解更多详情,欢迎咨询区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