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与文化、风骨的缺失——再谈当代书法乱象
文化
文化
2023-12-03 22:26
北京
当代书法的问题,但凡有点独立思考的人都会看得很清楚,看破不说破而已。毕竟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真实和实在显得不合时宜,不招人待见,甚至有一定危险。顺情说好话,睁眼说瞎话,赞美无节制,吹捧无底线,是流行风气。这并不一个倡导批评追求真理的时代,也不主张说真话。真假不重要,对错没关系,正邪无所谓。赞美和吹捧总是对的,批评是抹黑,是负能量。很遗憾,鉴于个人性格的“先天缺陷”,学不会这一套。对于扯淡的假大空,向来鄙视,颠倒黑白反智的话,无论如何说不出来。跪舔就更别提了,那玩意太过于恶心人,所以很抱歉,真来不了。所以,虽无可救药,好在也心安理得。以下文字请一笑了之。拙文《陈海良的书法超越古人了吗》(原文链接:陈海良的书法超越古人了吗)发出后产生一定的反响,有的专业书法媒体还进行了全文转发,并且收到不少私信。不妨沿着之前的思路,再谈谈当代书法的“乱象”(当然也有伟大成就,大家可以参考官方报告,我这里无需饶舌),供方家书友参考。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指正。首先说明,我前文探讨陈海良书法,并非针对其本人,只是把他看作当代书法的一个样本或一条线索而已,重点谈当代书法的急功近利与文化缺失,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和乱象。原文说得很清楚,就是把陈海良书法展当成一种现象,是在当代书法的整个视阈下进行讨论的。虽然结论仅代表个人看法,未必正确,但整个讨论过程是理性客观的,不存在任何情绪化。绝大多数读者深以为然。也有个别人说文人相轻,见不到同道好,所以就去批评和攻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何评论是大家的自由,都没关系的。如果说当代书法的问题,最突显的,莫过于急功近利与文化、风骨的缺失。
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中国书法那样,对古代传统有如此根深蒂固的依赖。所以想学好书法,学到最纯正的中国书法,最科学有效且无可替代的唯一方法,就是踏踏实实学习古帖,做到与古人对话、“与古为徒”。古人其实也在学古人,王羲之学钟繇,智永学王羲之,虞世南学智永,以致唐宋以降,无论颜柳欧赵还是苏黄米蔡,抑或是明清诸家,以及民国先贤,经典书家们无一不是从古人中来。每一代书法人的辉煌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一条承上启下的书法学习路径,贯穿着整个古代书法史,这个,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或可说“文脉”。并非盲目崇拜古人,而是在书法这个领域,我其实是睁着眼崇拜古人的。我们心里都清楚,古人的书法成就及其留下的学书范式、书法遗产,到今天,也没有谁可以颠覆。我们可能比古人聪明,但未必有古人智慧。聪明人总在寻找所谓捷径,总想着不劳而获,总是上窜下跳手舞足蹈,而智慧者则是不动声色、小心翼翼地维护、捍卫并享受着显示东方智慧的书法文脉。必须说明,这样理解跟保守毫无关系。只因为经典书法的概念里,已包含了对近三千年书法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因为书法源自古老的汉字,“古”这个字,早已写到了书法的基因里。无古何以谈书法?且不说篆隶在文字史上早已消亡但我们当代书法人仍然乐此不疲,单就代表现代的简化字而言,又有谁能把它们纳入的当代书法体系中?既然书法载体的选择都要写繁体或古体,又如何突破古代呢?这很也有点像格律诗,只要你想写李白杜甫之类的诗歌,就只能按古人的既定范式去学去练。难道还有别的办法么?当然,你可反对它,完全可以不喜欢,那你就像鲁迅那样去写白话文,像徐志摩一样去写现代诗,像莫言一样写小说,当然没问题。不喜欢书法同样也没关系,有很多艺术可以玩,比如抽象画、现代派艺术,比如摄影,都不需要依赖古代,完全在当下,不好么?何必非要跟书法较劲,搞得不伦不类的??搞清楚了书法的内涵与本质,有助于更清楚看清当代书法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总结起来,两大方面:一是急功近利,对古代经典缺少敬畏。二是因急功近利引起的文化与风骨的缺失,只顾追名逐利,必然心浮气躁。不妨举例说明。近几年在线书法教育发展较快,大体有两类,一种是入门的兴趣类,一种是专业的参展类。这两类针对的群体不同,课程设置和讲授方法有别,但急功近利的宣传、装神弄鬼的包装、不择手段的忽悠,异曲同工,绝无二致。第一类,宣传常用语是速成、绝招、宝典、种子字、学一当百、立竿见影,甚至把临帖当成是浪费时间的“弯路”,把每天画道道背口诀当成学书法的“捷径”。常见的话术是:“学书法不要傻傻地临帖了”“跟我学,只要学会什么控笔功或者什么妙招,不用下功夫,轻松就学会,可以一通百通,写啥像啥”。这些宣传充斥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相当活跃。由于话术声情并茂,承诺信誓旦旦,极具诱惑性,很多人初学者不明就理以至深信不疑,就真的跟着去学,交足了智商税不说,还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与真正的书法渐行渐远。这是必然的结果,不可能产生任何奇迹。就算自我感觉学到了一点,那也是伪书法,跟经典书法毫无关系。不临帖,不知书法是什么,练哪门子控笔功?裁缝和木工划道道很直,控笔相当不错,是书法家么?都是笑话。数千年灿烂的书法史,当代竟然用所谓控笔功就一笔勾销,多大的胆子,真是无知者无畏。但这样的忽悠,竟然有很大市场。就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都太着急、太急躁了。教的人着急赚钱,学的人着急成功,一拍即合,一起按动书法加速器,在急速与混乱中迷失自我。岂不知书法本来是让人休闲放松的,反而变成了贩卖焦虑和兜售成功学的砝码。这哪里是什么书法,分明是大大的名利二字!有些人学一辈子书法,最终也不知书法是什么。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悲剧。慎之,戒之。第二类,宣传常用语是备战、冲刺、短期快速提高、国展秘笈,如何“设计”作品,如何取悦评委,如何从往期获奖的大数据中寻找入展规律,如何快速入展,诸如此类。这一类的受众普遍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想深造进一步学习本是好事,但由于急着想出名,安不下心去读书临帖,而是到处寻找可以通往成功之路的终南捷径。不能说他们对书法的认识太浅薄,而只能说他们想成名的心情太迫切。为了参展,竟然可以“备战”,难道是打仗么?竟然可以“冲刺”,难道是百米赛跑么?竟然需要“设计”,设计出来的书法还叫书法么?竟然还要大数据分析,难道是高考押题么?这些制造焦虑和各种参展“技巧”(伎俩),在古人眼里,肯定是非常不齿的。真是把急功近利和追名逐利的心态发挥到极致。近三千年的书法和书法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斯文扫地!令人担忧的是,备战冲刺这样扎眼的词汇,并不仅仅出现在某些民间国展培训班里,甚至很多官方机构里也频频出现。备战国展甚至成了某些地方的“正治任务”,只为打造“书法强省”“书法强市”,都是为了面子而已。各种备战、参赛、冲刺,不是在参展,就是在参展的路上,心情激动,呼吸急促,根本停不下来。泉下的王羲之也会诧异:书法什么时候变成了纯竞技性的活动了?啧啧!如此疯狂、着魔、不可理喻,已然成了当代书法的普遍生态。这样的生态,怎么可能靜下心来慢慢品味书法,还奢谈什么比肩和超越古人,又哪里会产生什么艺术家?书法本来是精神文化活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变为追求物质、装点门面和捞取名利的手段。这才是当代书法最大的尴尬和无奈。如果非要说超越古人,那这一点确实完全超越了。看看书法先贤们,坦腹东床的王羲之,退笔成冢的智永,君子藏器的虞世南,刚正不阿的颜真卿,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满腹经纶的苏轼,等等等等,但凡我们能叫出名字的书法家,论功夫、心胸、人品、学养、境界,哪个不值得我们心生崇敬,又有哪个为了一点虚名浮利去到处炫耀、吆喝,又有谁愿意因为参展去备战、去冲刺?如果那样,书法早就消亡了,怎么可能流传到今天?而我们又哪来的勇气,叫嚣着比肩古人、超越古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自古以来,书法除了与高妙的技巧如影随形之外,书法与人格境界从未分离过,书法与文化修养从没分离过,书法与士人风骨从未分离过。但凡书法史留下名字的书家,至少总要占上其中之一二。试问当代的书法名家们,除了技巧娴熟善于“设计”之外,还有什么?书法史上所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一件是“设计”出来的。没有一件是展览展出来或评委评委评出来的。所有可以写入书法史的经典作品,必然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是历史沉淀出来的。而经典作品的背后,往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作者人格、修养、学识、风骨、境界的一种彰显。反观当下一些书法获奖专业户,不夸张地说,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没有,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别说自己写诗狗屁不通,连抄诗都会抄错,甚至繁简字都搞不清楚。文化贫血相当严重。但没人愿意补文化课,毕竟太浪费时间了,费力不讨好。不如把技巧玩好,把各级关系搞好,这样出名可以趁早。在名利的驱使与诱惑下,论当代书法人的成功,由高到低大概有几个层次:官越大成就越高,级别越高成就越高,参展或获奖次数越多成就越高,最底层才是技法越好成就越高。如果以上兼而有之,一定是当代书圣,可以考虑宣传一下比肩和超越古人了。至于道德人品,无关痛痒;文化水平,可以忽略;文人风骨,越少越好。已经很清楚了,当代书法与经典书法的重大分野,虽然是书法本身,但更重要的是书法生态,以及支撑书法的背后的东西。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态,除了大环境之外,跟书协体制有没有关系呢?或者进一步说,跟展览导向、话语权垄断、民间力量与个人空间的不断萎缩、普遍的信仰迷失有没有关系呢?这是另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更多敢于批评和说真话的有识之士去思考。 【作者王海钧】斋号:弋轩、海纳居。书法教育工作者,快意书写践行者,不自由撰稿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专业,后专攻书法。文学博士(书法学方向),艺术学博士后。爱书写,喜作文,偶尔也推敲平仄。亦喜摄影,常拍天地大美和乡村小景。著有《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理论》《美的追寻》《历代书法名作赏析》《楷书王国》《历代书论译注集成(汉魏六朝)》《弋轩诗草》《笔墨心意——关于书法的诗与思》等。 海纳居是本人唯一公众号,只发原创文章,涉及书法、诗歌、时评、摄影等内容。欢迎关注、交流、转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