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就输了?(第八届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简评)

文化   2024-10-14 23:57   北京  


 

第八届书法兰亭奖结果公布差不多一个月了吧,在千呼万唤与万众期待中,展览终于拉开了帷幕,获奖与入选作品也终于与广大书友见面了!

约一个月前,获奖及入选作者甫一公布,即引起坊间各种热烈讨论。笔者亦曾撰文(《神居何所,这届书法兰亭奖属实有点玄乎》),提出了一点拙见。只是当时没能搜到任何获奖及入选原作,只知其名,未见其作,难免隔靴搔痒。问了懂行的人,答曰:官方保密,展览前作品不得外泄。但令笔者及很多书友者疑惑的是,明明有官宣的公示期,且言之凿凿地向公众承诺:有代笔者欢迎举报。问题是,都不给我们看原作,我们如何发现作弊呢?这里属实有点费解。
也许不重要。就不必纠结了。毕竟展览已开始,请看——
金秋十月,右军故里,山阴兰亭。只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各界领导致词,高屋建瓴,慷慨激昂;获奖作者感言,情真意切。如此盛况空前,掀起高潮无数。——虽无缘现场,仅通过网络所见,亦足显此展规格之高、效果之显及影响之大。
我没去现场的原因,主要是人太多,万一把我挤到桌子底下就麻烦了!再者,领导讲话太过宏大和矫情,且千篇一律,听着容易上头。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当代书法展已然失去了兴趣。一言蔽之:我不看好当代书法展!如果倒退十五年或二十年前,在我的学生时代,我拼了命也要去看的。那时热衷看展,也确实能学到很多。而眼下的展览,热闹归热闹,似乎也仅仅热闹而已,激发不起内心的任何波澜了。


倒总有热心的书友发来信息,让我点评一下获奖作品。就随便说两句吧,仅是个人拙见,读者诸君一笑了之即可。
本届兰亭奖创作奖作者共12人,金奖1人,银奖5人,铜奖6人。另外入选作者43名。我的理解是,获奖肯定是入选的,即入选中的佼佼者为获奖者,这个逻辑应该没问题吧?但我看到的名单,是分开公布的,即在入选作者名单中并没发现获奖者名字。以这种方式进行公布,似乎也在彰显获奖者的份量与价值。获奖与入选,两者相加共55人。而金银铜获奖总数才12人,占总入选人数的21.8%,基本是“二八法则”的分布,虽然入选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但我们也不得不对获奖者更高看一眼。
从金银铜的比例分配上同样能看出,金奖是唯一的,说明作者的书法水平(不知是否包含其他因素)比之银奖与铜奖,具有不容置疑的压倒性优势。但根据网上零星的图片,我试着对比金奖到底比银奖铜奖高明在哪里,盯了半小时,我也没看出来。
作为唯一的书法创作金奖得主,宇文家林先生的作品,在上篇文章(《神居何所,这届书法兰亭奖属实有点玄乎》),笔者已作了较详细的评述。我当时以为有偏差,因为毕竟没看到原作。如今看到了原作,不出所料,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给我任何惊喜,我也无需对上篇文章的观点作任何修正。

金奖获奖作品(局部)
书法水平的高低当然可以衡量。技术层面,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无外乎这些吧,那无论从哪一点切入,都根本无法认定金奖确实高明。宇文先生显然走帖学路线,字迹偏娟秀灵动散淡一路,用笔算比较娴熟,但禁不起仔细推敲:总体笔画轻佻乏骨力,结构松垮少神韵,章法墨法亦平庸无奇。这种写法也极其常见,用笔尖轻掠的笔法,想表达轻松的笔触却失之力怯而飘忽不定,想表现结体的从容开张却失之松懈疲软,且偶见夸张过度而显出琐碎与零乱,古法中的萧散简远与空灵自在,已荡然无存矣。
我是用放大镜看了六遍也没看到金奖作品的过人之处,反而越放大,越明显感觉用笔与结体实在差强人意,甚至明显的败笔、夸张变形的、偶尔的错字硬伤,都能看到,这些或许不那么重要,但扑面而来的轻佻、油滑、软媚、刻意之俗气,总让人怀疑,我这么多年的书法真的白学的,因为确实看不太懂。最终呈现的就只是摆弄小技巧而毫无正大气象,显然已落入俗格。所以从最基本的“技”的层面,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到此件获奖大作到底高明在哪里?

我当然明白,对于顶级的书法赛事,对于绝世高手,只盯着笔墨技巧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要关注所谓“道”的层面,比如气息、神韵、格调、境界等等,这些虽然有些虚,甚至有点玄学,但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来说,确实是根本性的存在,也是决定一件作品是否能脱颖而的重要因素。但技与道、形与神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生发的。技尚且不足,道将安赋?形尚且不精,神居何所?恕我眼拙,我看不到金奖作品具备超出一般书家的独特神韵以及令人惊叹的书法语言表现,反而明显落入了俗格

至于该作之所以能在高手如云的作者中胜出,想必肯定具有令所有评委惊叹和感动的突出特色,高明的学富五车的评委是怎么发现的呢?我真心特别想请这届的评委们,好好给我上一课,也让我长长见识吧!
兰亭金奖作品不过如此,银奖铜奖似乎也好不了多少。以银奖获得者何来胜先生的隶书作品为例,追求力量有高古之气,笔力充盈,惜乎做作痕迹太明显,显得匠气,有鼓努为力之嫌,通篇用笔结构多雷同,变化少,整体偏僵硬,并无一点率真烂漫之气。获铜奖的李锐先生的隶书较佳,功夫扎实,笔性颇好,但此次的行书写得太刻意和琐碎,想写碑味,加入赵之谦,又隐约想模仿之前国展作者我的同门校友蒋乐志兄,还特地加了涨墨,的确在“形式感”及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上动了不少脑筋,各种别着劲儿的摇摆与变化,愈显通篇都在忸怩作态,失去了书法中最可贵的率真与自然,更别提正大气象了。

银奖隶书获奖作品
再说一下篆书及篆刻。以朱明月先生的作品为例。观其篆书,尺幅大、字数多、笔画精细,是最直观的特点。通篇铁线,洋洋大观,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估计非一日可以完成。写此铁线篆,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需要一定的精力与定力,才能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较大强度的体力劳动。我对所有劳动者致以敬意,对于所有手上见功夫,写字下功夫者,也表示钦佩。观其篆刻作品,亦与书法相似,皆是圆朱小篆,刻工极精细,主打一个细腻好看。
但艺术创作毕竟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技术的高低也未必与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一回事。这样的小篆或篆刻,主打一个细心与工稳,每一笔每一刀必须一丝不苟,只要手腕上功夫到家,加上细心与耐心,都是可以完成的。这种类型的作品,即使做到无懈可击,终究停留在纯技术层面,按书画术语来说,顶多是“能品”而已,离“妙品”距离尚远,更莫说“神品”与“逸品”了。兰亭奖毕竟不是评选书写工匠,但偏偏选了这样的作品,且评为银奖,不知出于何意,令人费解!

银奖篆书获奖作品
至于楷书,以银奖作者程志宏先生为例,隐约欧体笔意,其实更像黄自元体,骨骼尚存,意趣全无,只能说功夫比较扎实中规中矩而已,楷书有此水平者,当数以万计也不止。

银奖楷书获奖作品
反而铜奖陈少君先生的行草作品则更多了一些灵气,笔触鲜活,气势较强,虽然也有明显的做作刻意之处(此为通病,纯粹的自然书写是无法被选上的),但整体气息格调上,我以为优于金奖作品,也比很多银奖作品更耐看一些。至少其笔墨氛围可隐约见出作者性情,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感染力的。

铜奖作者陈少君作品
也见到一件作者叫罗华华的入选作品,用笔很熟练爽利,干净利落,笔性很不错,但习气亦特别明显,左下斜向带笔动作太多,行笔趋势多雷同,亦是创作之大忌,但并不影响他能过关斩将入选。

入选作者罗华华作品,红线是笔者所加
还有一些获奖作品,手头资料太有限,不再一一评述了。以上观点仅为个人粗浅之见而已。谨供同道书友参考与批评。必须声明,所有评述,皆针对书法作品本身,就字论字而已, 不涉及作者本人。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的书法高手,必然是这个时代风尚的引领者。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魄力、胆识,需要具备极其精湛的笔墨功底和非常深厚的阅历与学养。在如此高规格的书法展览中,所有的模仿者都不值一提,所有的炫技都是低级的可笑的黔驴技穷的表现。因为在我们周边,在这片土地上,善于模仿的书法爱好者何止千万!能达到兰亭奖这样笔墨技巧的人,根本数不胜数!如此这般,兰亭奖的意义何在呢??
其实我还特别想说,书法创作既是艺术创作,必然投入作者丰富的情感表现,一定是富创造力与想像力的,至少是除了笔墨技巧之外的,文化品格的某种彰显。但我所看到的绝大多数作品,要么刻意卖弄技巧,通篇充满设计感而根本没有自然率真的气韵,一眼就能看出绝非自然书写完成的,而经过无数次尝试,反复雕琢不断修改而成。
再者,艺术创作应该具有情感的投入,如果缺少了情感与激情的投入,作品就只剩下单纯的技巧了。或者哪怕像弘一那样的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也好,其作品依然充满感人的力量。但纵观兰亭奖的诸多作品,明显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而不具备情感的力量,这样的作品不存在感染力,很难打动人,甚至严格地说,很难说是艺术创作,而无非是在一定套路与固化模式下完成的机械性作品,像极了通过算法与程序按照既定需要完成的机器人创作。如果评委们都认可与推崇这样的创作,让每个参赛者都战战兢兢去摆弄技巧,去设计去安排去挖空心思地去经营,压抑创作激情与个性发挥,不敢让作者越雷池半步,一板一眼地流水线操作,干巴巴地写毛笔字,那这个展览应该叫书法技术大展似更合适。
且从当下书法审美层面和展览导向看,依然延续了以往各种展览体的笔墨形式,依然是对过去的复制与模仿,且整体是比较拙劣的模仿。毕竟这是最高规格的书法展,作为书法爱好者对此期望必然更高。我们想看到有创造性的,有自己独特书法语言的,有区分度的,即使不能令我们拍案叫绝,但至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与复制。
是的,实在眼拙,总而言之,我下面的表述可能有些苛刻,从我所看到的有限作品来说,基本属于无创造精神、无独立意识、无文化底蕴与情感表现的“三无”作品。也可能是我的常识与眼界所限,看不到其中的高妙吧,还请诸君见谅。
也许这本来就是技术的比拼而已,或许也有技术之外且与艺术本身无关的因素,甚至也许本来就是一种名利分配与文化形象工程而已。我们压根就不应该对这样的展览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在这样百年不遇的特殊社会语境中,圆滑者都在装聋作哑,投机者更善于迎合与配合,识时务者被奉为有智慧的人,所谓的看破而不说破……那我们又何必认真呢?一认真,就输了!但书法如何进步呢?社会怎么发展呢?人种会退化么?没人关心,又与我何干呢?!
文章只是乱弹,大家一笑了之吧。大半夜了,该洗洗睡了!


     【作者王海钧】斋号:弋轩、海纳居。书法教育工作者,快意书写践行者,不自由撰稿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专业,后专攻书法。文学博士(书法学方向),艺术学博士后。爱书写,喜作文,偶尔也推敲平仄。亦喜摄影,常拍天地大美和乡村小景。著有《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理论》《美的追寻》《历代书法名作赏析》《楷书王国》《历代书论译注集成(汉魏六朝)》《弋轩诗草》《笔墨心意——关于书法的诗与思》等。
       海纳居是本人唯一公众号,只发原创文章,涉及书法、诗歌、时评、摄影等内容。欢迎关注、交流、转发、合作。
      个人微信号:whj54304902
       邮箱:54304902@qq.com


海纳居
心灵留声机,一起雕刻时光。 包括文字(诗与文章)、照片(摄影)、书迹(书法)等。让“真”开花,让“善”结果,让“美”流行。 属文表达真意,拍照诠释生命,书写调节生活。 本平台文章均为原创,版权所有,文责自负。转发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