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口气书写了数十张小楷团扇,内容为五言或七言绝句,章法无需过多讲究,只需注意邻字的变化,避免死板单调即可。七言诗沿着弧线占用更多面积,五言诗写成方形四角充满,留出更多空白,都是可以的。这种章法的特点就是匀称、美观,雅俗共赏,也比较符合团扇的形制。团扇渊源有自,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内蕴和美圆满的美好寓意。用书法表现,相得益彰。
王昌龄有诗云:“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据说宋以前没有现在常用的折扇,而只有团扇。团扇书法,既古雅庄重,新颖活泼,可称为小品书法的一种形式,人们喜闻乐见。只是并没有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许对团扇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吧。
团,有团圆之意,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沉的期待与向往。所以我们有元宵节、中秋节,借月圆以喻指、祈求和表达团圆之意;寓意美好,人人向往,也多有诗文传世,成为佳话。当然,最大的节日春节,也同样是大团圆的节日。这是最贴近国人本心的幸福,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里。就连中国经典小说、戏剧,其结局往往都追求大团圆,哪怕是梁祝这样的悲剧,最终还是以“彩蝶双双久徘徊”的意象,实现了终极的团圆。所以,团扇,最简明的圆形,便让人窥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丝消息。
团扇是扇子的一种,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扇子。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据传是野鸡毛制成的,形状为圆,可以说是最早的团扇了。其功能,最初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避风沙之用。到西汉,扇子才开始用来扇风纳凉。它虽然起于实用,有羽毛、丝织品等材质,终发展工艺品、艺术品。当然,其形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围绕着圆进行变形,比如六角、椭圆、梅花等形状,也会辅以扇坠、流苏、玉器等饰品,逐渐向美的方面演进。
团扇形状好、寓意好,传承有序,历久弥新,若辅之以传统书法,自然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团扇书法可分两种,一种是在完整的团扇上进行书写,是工艺品与书法的结合。另一种是在团扇形状纸绢上进行书写,就是纯粹的团扇书法了。后者往往更常见。市面有专门的团扇纸张,花色、颜色、形状、大小等,五花八门,为团扇书法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好玩。
高式熊先生小篆团扇作品,真伪待考团扇书法的章法形式,正如扇子的花色品类一样,可以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书体的选择,五体均可,篆隶楷行草,没任何局限。按说团扇小巧精致,在上面创作难以舒展,似不宜写草书,其实不然,不信请看那幅非常经典的宋徽宗草书团扇,依然笔法精绝,神采飞扬,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宋徽宗草书团扇因扇面较小,写小字正当其用。小楷、小行草,尽可随心所欲。可以将章法安排得稍满,通篇沿着圆形周边的圆弧进行安排,外圆内满,只要不是太过拥促,保证整体协调统一,必当是可观的作品。托在手中把玩品赏,不失风雅。或者一定按照圆周的弧线进行书写,可取中间方形,外圆内方,也是可观的。何绍基草书团扇当然亦可打破平衡,加以参差错落,适当增加节奏和变化,在规整中加以活泼的意趣,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甚至可以分段分块书写,形成不同的节点、节奏,只要够精致,兼顾整体和谐,依然是圆满的佳作。光绪进士张建勋小字团扇(真伪待考)至于写大一点的字,比如一字到四字之间,书于扇芯,也会有一定张力,加上小款和印章的点缀,也生动多姿。甚至还有把书画作品创作在同一个团扇画面中的,有书有画,相得益彰。我曾到一幅团扇书画作品,一面是吴大澂的小篆,一面是落款为丁寿年的墨葡萄图(丁寿年是谁,笔者无考),不知真伪,也不了解是否后来刻意托裱在一起的,但画面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也是一种启发。书画合璧团扇作品(源自网络,真伪待考)最后简单提一下当下的扇面书法创作状况。以中国书协主导的较高规格的扇面书法展为例,你会发现,扇面的形式被发挥到了极致。单就团扇而言,作者绝不满足在一个普通扇面上进行创作,往往都是组合,有单纯的团扇组合,也有团扇与折扇的组合,加上纸张的颜色与特色,再加上新奇的章法,可以说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当下书坛对形式和外在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这一点,古人是比不了的。国展扇面入展作品
当然,就单纯扇面创作而言,太花哨,太哗众取宠,也许并非正路。毕竟扇面是简约的一种存在,它的文化属性,更需要有内涵的书法进行搭配才是,所谓大道至简是也。 【作者王海钧】斋号:弋轩、海纳居。书法教育工作者,快意书写践行者,不自由撰稿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专业,后专攻书法。文学博士(书法学方向),艺术学博士后。爱书写,喜作文,偶尔也推敲平仄。亦喜摄影,常拍天地大美和乡村小景。著有《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理论》《美的追寻》《历代书法名作赏析》《楷书王国》《历代书论译注集成(汉魏六朝)》《弋轩诗草》《笔墨心意——关于书法的诗与思》等。 海纳居是本人唯一公众号,只发原创文章,涉及书法、诗歌、时评、摄影等内容。欢迎关注、交流、转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