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翻旧迹,历历可见,时针指向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书写,真实、真切、真诚。
钢笔字,好像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开始盛行吧,庞中华旋风席卷神州大地,此风一直刮到九十年代,仍然没有任何降温,一时间钢笔书法成为热门。少年时代的我,凑了钢笔字的热闹,也一发不可收。那时学校没那么卷,留那一点作业根本不够我做,有大把的玩的时间。玩累了,就磨笔尖,在写字中寻找乐趣。稍有进步,老师随便夸两句,就乐不可支,然后继续努力。愚钝如我,字竟然也进步了。且好像越写越好,也就越放不下了。
写字过早地闯入了我的生活,有点意外。毕竟,农民而已,又不是什么书香世家。难免让人感到奇怪。
于是,练字成了我少儿时代自主进行的一种常态。爸妈不算支持,但也不反对。就这样由着性子写着玩,也会主动找字帖。慢慢就成了习惯。
等上了中学,写字仿佛更勤奋了。在村里上小学时好像没什么对手,等到镇上上中学,发现写字好的同学挺多的。我岂能居人后?只要有时间就默默练习。钢笔字渐渐有了模样。
那时当然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如何看待当时的书写。虽然稚嫩,却很真诚,便也有会几分可爱。回顾旧迹,可以发现整个九十年代,我的硬笔书写一直坚持着。虽然从高中到大学,毛笔也写得多了起来,但硬笔并没有丢弃。至于啥时开始不写硬笔了,记忆已然模糊,我想不起来了。或许自从2000年前后有了电脑,我大概就慢慢不写硬笔了。就像现在写文章,都是在敲键盘一样。
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段硬笔书写时光也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看到那有几分陌生却分明特别熟悉的字体时,内心差点“澎湃”,不由得唏嘘与感动。跟我一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朋友,可以随着我的字迹,一起触摸那段美妙的书写时光——
钢笔楷书,书于1990年
钢笔行书,书于1990年
钢笔行草书,书于1990年
钢笔楷书,书于1991年
钢笔楷书,书于1992年
美工笔楷书,书于1993年
钢笔隶书,书于1993年
钢笔楷书,书于1993年
钢笔楷书,书于1993年
钢笔楷书,书于1994年
钢笔章草,书于1994年(甲戌)
钢笔行草,书于1994年
美工笔楷书,书于1994年
钢笔行书,书于1994年
美工笔楷书,书于1994年
钢笔行书,书于1994年
钢笔草书,书于1994年
以上字迹都写于老家,我仿佛隐约嗅到了字里字外泥土的芬芳。纸已经很旧了,但字迹如新。那时的墨水质量不错,若干年后也不褪色。
但青春褪色了,字里行间的故事,似乎也已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幸好字迹还带着温度,远比印刷体更具活力。那时也喜欢诗歌、散文,特别期待自己的文章能变成印刷字,带着油墨的芳香。那大概是少年时最虔诚的向往。但谁会想到,待若干年之后,其实所有印刷字已没意义,这亲笔书写的字迹,才是最感人的。这大概就是书写魅力所在吧!
当然,还没完。我是说我硬笔书写连同我的行囊一道,带到了北京。在北京读书的日子,我依然在磨笔尖,磨呀磨呀,不知为了啥,不知图个啥。且看(下面这一组钢笔字基本都是在北大完成的)——
钢笔楷书,书于1996年
钢笔写日记,书于1998年
越年轻越真实。复归于婴,就是回到人之初,其善无敌,后生可畏。善源于真。如果年长了、世故了、有城府了,就没那么可爱了。人会变得复杂,攻于心计,各种算计,得失考量,利益权衡,尔虞我诈,患得患失。其实没啥意思。所以陶渊明归去来兮!因为世故,人会越来越虚伪,直至丑陋,甚至阴暗,以及罪恶。有风骨操守的文人士大夫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于是退隐山林。
看看这些多年前的跟山林有关的钢笔字,一言以蔽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虽然后来来到了水泥森林,其心可变乎?未知。下篇分享一下当年的毛笔字儿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