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亲亲祖国》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走进彝族文化,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和制作少数民族艺术手工——编织。活动后,嘟嘟说:“自己家里就有一个这种编的兔子包包。”牛牛说:“家里的花也是编出来的。”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表现出对这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编织的兴趣。以此为契机,老师和小朋友们将编织游戏有效地融入到班本活动中,一场与编织的艺术碰撞由此而生。
1
寻 ∙ 编
以幼儿兴趣为引,支持幼儿探索
为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寻找幼儿园编织物”的探寻之旅。孩子们在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走廊教室、尽情的寻找、观察、探索和发现,感受编织在生活中的有趣和有用。
佳怡:哇~我早就发现走廊上的吊饰啦!很漂亮,这个紫色上面还编了4个小的,我很喜欢。
怀颉:操场上滑滑梯的隧道就是绳子缠起来的,硬硬的。
番番:篮球框上也有绳子?
佳怡:我们幼儿的楼道上娃娃的头发也是用线做的。
彤彤:钢琴上花是用毛线织的吧!
晨哥:我在美工区发现了很多的线。
六六:我们班表演区舞台的帘子上也有好多的线。
孩子们通过寻找,了解了编织的材料、工具、样式等,发现编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对编织的独特感知和认识。
发现孩子们对编织的兴趣愈加浓厚后,老师在区角游戏中创设了一个编织区,投放了各种的毛线、球球线、冰条线、冰岛毛线、棉线、麻绳和编织工具等。给孩子们感官上的刺激,让环境对幼儿发出无声地邀请!
区角环境中的编织区对幼儿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丰富的编织材料和工具激发了幼儿的艺术表现欲和创造力,通过动手编织,幼儿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灵活性,还培养了耐心与毅力。同时,编织活动让幼儿接触和了解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这一环境创设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思考:
发现孩子们对编织兴趣渐浓,老师特设编织区,投放多样线材与工具,鼓励幼儿以眼观察、以手触摸、以心感受。通过实践,激发幼儿对线条、颜色的认知,培养他们观察力、创造力、专注力及手部精细动作。老师立足儿童视角,从其经验与兴趣出发,挖掘生长点,创新课程。尊重幼儿意愿,引导其在生活中探寻编织元素。所创环境既适宜游戏又富含教育意义,无声地促进着幼儿成长。
2
探 ∙ 编
以问题为引,促幼儿思考,解决编织难题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编织,老师和小朋友们开展了“什么是编织?”大讨论活动。小朋友们凭借前期的寻编经历以及自己的认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朵朵:就是用线把里面铺平,把外面编一个花型。
城堡:用毛线编的东西。
熹熹:编织就是编来编去,绕来绕去,在织起来。
嘟嘟:用线做一个小兔子包包。
晨哥:编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老虎、小兔子、小花......
两千:我婆婆给我织的毛衣。
我不会编怎么办?
在前期对编织有了一定了解后,老师利用餐前及集体教学时间,通过编织相关的故事、视频和图片,引导幼儿探索编织方法。孩子们满怀期待,渴望亲身体验编织,以获得动手操作的乐趣与成就感。然而,实践不久,孩子们便遇到了难题,“我不会编”“我不会打结”“线总是缠在一起”等问题纷纷出现。
派派:我的编出来和老师的不像呢,刚开始是十字架,到后面就变成平的了,十字架就架不起来了?
番番:在编的时候有时候线总会缠在一起。
晴晴:我的线缠绕不紧。
小述:我是线总是打结。
为了解决“我不会编?”的问题,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小朋友们最终把最好的解决办法画下来,供其他组小朋友进行参考。
小美:在缠的时候要把它缠紧一点。
朵朵:不会我们可以学或是请会的小朋友和老师帮忙。
桐桐:线总是混乱,这样我们可以在缠线的时候小心一点,先将多余的线卷起来。
教师支持:
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编织问题时(方法错误、线太松不会打结等问题)并没有急于及时介入指导或替代,而是抓住幼儿的关键性问题,将问题抛给孩子,组织幼儿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整合,重视幼儿过程中的经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观察解读:
要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探索可以用什么来进行编织和什么是编织的问题时幼儿能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学习中,并且孩子们在这过程中愿意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3
创 ∙ 编
以艺术为基石,通过多元材料,
推助幼儿新经验的学习
再探编织
孩子们对编织技巧越来越熟练,对编织有了更多的想象和理解。他们惊喜地发现木棒的数量不一样以及线颜色的不同编织出来的图案和花纹也不一样。
佳怡:我用三根木棒就可以绕出三角形的形状。
妞妞:这个编织是凹凸不平的,如果我一圈一圈的地绕才会变得整齐。
姗姗:三根筷子绕变成了六边形,我想试一试四根筷子会变成什么图形。
嘉琪:木棒变多了,编织的图案就可以编的更多,颜色就越多越好看,像彩虹一样。
多元艺术的碰撞
花草树木,都是大自然给予孩子们的礼物。基于创编游戏的构想,在落叶游戏节到来之际,孩子们将收集到的树叶、树枝等自然物,与编织巧妙的相结合,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生活中的自然物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彤彤:我想做一个蜘蛛网,上面有树叶还有小蜘蛛。
姗姗:我想在树叶上打很多孔,再用线穿起来肯定很好看。
班班:可以线做帐篷,再用树叶来装饰。
小述:可以用树枝做小人,用线来做它的衣服和头发。
教师支持:
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当孩子处在快要触及更高能力水平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支持和措施助推幼儿前往更高水平的发展,不局限与幼儿的创新思维,有新的想法时能给予支持和肯定,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观察解读:
当材料对幼儿的思维产生固化定向时,老师能及时的打破此认知,通过落叶课程相融合,做到多元材料的利用和整合,进行新经验的学习。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孩子们也能从中探索和发现,原来我们周围隐藏着如此之多的学习契机,也进一步的观察揭示了编织材料的多样性,在不断的探究中,从中获得由易及难,由一点到多元,形成更连续、更有意义的游戏的活动。
4
玩 ∙ 编
以乐趣赋能,绽放童话游戏色彩
近日,随着园级主题活动《故事伴我成长》的到来,大三班的小朋友们对于编织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们班演的童话剧是《三借芭蕉扇》,那我们能不能做一把特别的芭蕉扇呢?”老师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孩子们也在区角里逐渐忙碌起来,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问题1:芭蕉扇不像怎么办?
姗姗完成了她的芭蕉扇,满心欢喜地和大家分享,这时,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这个扇子一点也不像芭蕉扇,芭蕉扇的样子不是这样的,颜色也不像,也比这个大很多。
于是,小朋友们围绕“如何制作更像芭蕉扇的扇子?”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吉祥:我们可以先画芭蕉扇的设计图,谁画的最像我们就选谁的。
佳怡:因为芭蕉扇很大,我们可以大家一起来做。
朵朵:我觉得芭蕉扇应该是绿色的。
曦曦:我们可以换一种材料来做,不用毛线。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得出制作更像芭蕉扇的扇子,需要先画出详细的设计图,选择适合的材料,团队合作。接下来,小朋友就开始动手制作啦!这时,哥哥提出:"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对于具体用什么材料,大家开始纷纷出主意。
问题2: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呢?
妞妞:可以用我们墙上的这个板子来做?
琪琪:用纸先把扇子的轮廓画下来,在用布条来编扇面。
桐桐:可以用我们做烧烤的这个布来做,更结实。
小述:可以用这个水管棍子来做扇子的手柄。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制作芭蕉扇的工作便正式开始了。孩子们激情满满地投入到制作中,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裁剪,有的负责粘贴,有的则负责编织,有的帮忙打下手,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运用编织技能,通过纬蔑挑一压一挑方式交错编织进行芭蕉扇的编织,编织好后拿出扇形模板放在竹编上印画,最后再沿轮廓减下来粘贴在扇板上,一把编织芭蕉扇便完成了。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把凝聚了集体智慧的芭蕉扇诞生了,孩子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当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进行童话剧的排练和表演时也是满满的成就感,也能从中感觉到她们对芭蕉扇不一样的情感与爱惜。
教师支持:
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参与为主,教师协助总结,确守了作为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支持者”的角色,尊重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特点、支持幼儿的发展,扮演着支持和引导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观察解读:
能以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轴,不断在探索历程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的学习,是幼儿以在游戏中自发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为起点,能按照孩子们的意愿,赋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肯定幼儿创意和想法,为他们的进一步游戏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及强大的自信心,不仅如此,除了动作技能的发展还看到了同伴之间的社会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思考与反思
一、尊重幼儿的兴趣,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适时介入
注重游戏介入的有效性,当幼儿编织出现问题时,不急于纠错或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过程中发现幼儿关键性问题,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解决,为接下来的活动的开展累计经验,教师扮演的是当孩子们有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游戏伙伴;在孩子们不需要时又默默退后,成为一名观察者。引导幼儿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相互学习,促进群体经验的增长。
二、分析抓住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和契机,促进幼儿不同层面的发展
整个编织活动中有利于幼儿精细动作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编织的操作在于双手的配合、手眼的协调,从而能掌握一定的编织规律。整个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认真专注、不放弃、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在观察、了解、体验手工操作中,需要幼儿认真积极主动去体验,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不断去尝试调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因为编织作品具有挑战性,可以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三、材料的有效投放,拓展幼儿经验的提升,推进活动更深层次的发展
编织本身是一项精细创造性的手工活动。从前阶段技能的学习和进行模仿编织到后期将会慢慢融入创意编织(颜色,形状),以及帮助幼儿跳脱只有毛线才能编织的误区固定思维,注重教育契机,关注幼儿当前的探究内容,充分利用多元材料(线、绳、布、草、叶...),促进幼儿新思维,新经验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很好的让这项文化流传下来。以后可以让幼儿了解不同的编织材料,丰富编织材料的种类。
撰稿:田芳、黎敏
图文编辑:田芳
图片:田芳 、黎敏
初审:唐小梅
终审:谢幸希
版权声明
本文系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原创稿件,版权归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生命绽放
的童年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