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刑辩艺术”关注我们并设为星标
有时,我会因害怕无法专注而感到恐惧。
就像现在,我担心无法完成这次更文而丢掉“刑辩艺术”这么多年的坚持。
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你之所以不能专注,是因为你还害怕专注”。
写作这件事,还真是需要那么一点专注力,即便思绪万千,但心猿意马,终还是成不了事。
读者很聪明,最后,敷衍了自己,也敷衍了别人。
助理催更的信息发了一遍又一遍,我无数次在脑海里架构这次的更文,可诸多事宜,根本无法聚焦。
索性翻开了一本书,一本买了很久却从未翻开的书。
书名为《二次成长》,作者王瑞、后面附了一整段个人简介,和我的简介差不多,但总有人不会看一眼,一眼看尽全是“牛逼”。
封面末尾处却附了一个法律顾问:“北京某某律师事务所,某某律师”,这让我一下子勾起了兴趣。
很少在书中看到对自己法律顾问的介绍,因为和自己的职业有关,得看,需求性阅读的陋习永远改不了一点。
老师教的,读书先读目录,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名词,什么“存在感、安全感、分离感、信任感、羞耻感各种感”看到责任感时,被里面的两个小标题吸引。
写到:“负责与独立,自由的能力”。
直接翻到143页:“独立究竟如何定义呢?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经济独立,也就是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依靠父母的支持。但经济独立仅仅是独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烟雾弹的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因为经济上的独立而忽略了心理上的独立。心理独立指的是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責任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而我则将这个稍微有些复杂的心理独立的概念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心理独立就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负责的能力。
新知识在脑子里高速运转,看完一页又一页,不知不觉,看到末页又翻到首页,再看到末页。
当看完后的第一反应竟是,我成长了吗?
后来的几天,答案我想是肯定的,至少在某一方面,甚至某些方面,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本书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确实,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与内心转变的书籍。
它揭示了“二次成长”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所谓的“二次成长”,并非指年龄上的再次增长,而是指心灵与精神上的成熟与蜕变。
它要求我们在已经成年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与恐惧,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与实践,逐步建立起更加稳固、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书中强调了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脆弱与无助。
其次,要学会自我反思,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最后,要勇于行动,积极寻求改变,无论是通过学习新知识、拓展社交圈子,还是改变生活习惯、调整工作方式,都是推动自己向前迈进的重要步骤。
这些看似像快餐心理学的“知识贩子”,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很多人的改变总是无疾而终,恰巧我比较聪明,恰巧我也和书中所说,正在和自己的自我厌恶感相处,想要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也深知,这种成长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需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积累经验和体验而逐渐获得。
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有二次成长,那么会不会存在三次成长或者四次成长?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成长不在于次数,而在于是否真的成长了。而成长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和我们自己和解。
那么,应该如何成长?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却并不复杂。
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段,去看看在我们应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是如何建立对应的自我的,然后我们再去思考,再去反思,再去爱自己一遍,让自己二次成长。
准确来说,二次成长是一次剖析自己童年时刻的成长,在这个剖析当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当初的情景和情况。
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记忆可能是缺失的,毕竟对于童年的回忆,除了印象十分深刻的,其他的大概都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切的信息回到过去的时代里,去看看自己的初次成长环境,然后去做对应的改变。
总的来说,与自己和解是一个很消耗时间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沉得住心,然后等待着自己的蜕变。
强烈推荐这本《二次成长》,它如同一束温暖的光,至少对我而言,温柔地修补了我心灵角落的裂痕,让破碎的自我重获新生。
在生活的风雨中踉跄前行的我们,有时并非缺乏力量,而是内心还住着那个未曾长大的孩子。
尽管岁月流转,我们的身体已步入成年,但心灵深处那份“儿童心智”却悄然作祟,让我们在金钱的追逐中迷茫,在情绪的海洋里沉浮,焦虑与敏感如影随形。
《二次成长》正是那把钥匙,轻轻旋开了通往成熟与自我发现的门扉。
它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对话,引导我们重拾内心的力量,学会以成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以成熟的心态拥抱生活。
我喜欢《二次成长》里面的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成长中,我们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我们很被动,但是在第二次成长中,我们自己是主体,这将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对话和探索的旅程,你将有机会自主决定你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成为的人。
我想,这就是我们选择二次成长的目的,与自己和解,成就自己,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并且一直幸福地拥有完整的人格,生活下去。
作为偶尔路过这篇文章的朋友,我寄以希望你会有机会读到这本书。
但我更希望,真正需要读的人不是你们而是我。希望你们有热爱的东西可以无所顾忌的去拥抱。
我知起点,不知其终。
像许多年轻人一样。
长按左侧二维码
关注【刑辩艺术】
图文 | 朱晓康 云南子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