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中医才知道,关键时候只有自己可以救家人的命
文摘
2024-11-20 19:21
重庆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受寒六七天,《伤寒论》的很多条文都是以“伤寒”开头,病人受寒生病了。如果我们学会如何治疗太阳伤寒、太阳中风这些病,很多时候可以把病控制在萌芽阶段,小病就调理好了,不会发展成大病。伤寒六七日,脉微,受寒六七天,脉微弱。脉微指脉搏跳动弱、细、无力,这说明什么?说明血管里血液少,身体的机能不足,人体运行呈现虚衰的反应,在能量上是阴证。诊脉时如果尺脉沉取弱、细、无力,是阴脉。如何学诊脉?每天摸脉十分钟,经常摸自己和家人的脉,摸多了就熟悉了。就好像去市场次数多了,一看就知道菜是否新鲜,刚摘的菜是绿油油、水灵灵的,放几天菜就蔫了。摸脉是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没有诀窍,每个人都可以摸得出来。脉微,津液不足,无法到达四肢末梢,手脚就凉了。手脚发热需要身体的津液,津液少了,供应四肢末梢少,手脚就冰凉。人体是一个高度智能的精密的系统。人体的津液能量先保证大脑和内脏的营养需求。如果津液少了,会先减少四肢末梢的供给,所以手脚就凉了。手脚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津液能量不足;另一种是身体有淤堵,淤堵牵制了津液。手脚凉一定是阴证吗?不一定,先要辨证。如果是淤堵导致的手脚凉,手上的脉微弱,这时你再摸一摸脚背上的趺阳脉。如果手腕的脉弱,而脚背上的趺阳脉强,是肠道堵住了。所以讲,尺脉无力一定是阴脉吗?不一定,体内有淤堵有时也会尺脉无力。怎样准确的辨阴阳脉呢?可以多证互参。脉弱了,手脚凉,给他两杯水,有凉水,有热水。喜欢喝凉水,喝了很舒服,里有热,不一定是阴脉;如果不敢喝凉水,可能是阴脉,要多证互参。烦躁,手足厥冷,是津液不足,有点虚热。烦躁,烦一般指有上热,还有一种是津液虚身体兴奋起来调津液,就像失眠时大脑兴奋起来反调津液。烦是火字旁,心烦有上热。躁是足字旁的,指身体乱动,躁动是身体的津液不足,在反调津液。病人临终时,承气汤证的病人可能会捻衣摸床,手在衣服上撵来撵去,在床上摸来摸去。捻衣摸床是津液不足的躁动。烦躁是有点亢,同时津液虚。寒热夹杂到了厥阴病,治起来就很难了,要灸厥阴,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艾灸是很好的养生治病的方法。灸不还者,死。如果艾灸后病人的津液能量没有回来,病人就要去世了。人体的能量基础是津液,必须有津液有能量消耗,人才能活下去。人如果不吃饭只喝水,七天就去世了。七天后,肠道里面的食物都代谢后没有津液了,人体储备的能量比如脂肪、血糖都消耗殆尽,人就去世了。人活着需要津液能量。如果没有津液了,身体没有能量来源了,就像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了。厥不还者,手脚热不起来,津液不能回来,人就没办法活。遇到这样的病人怎么办?把这个条文当作一个医案来辨证,其实每个条文都是一个医案。阴阳,脉微是阴;表里,手足厥冷是寒,烦躁是有虚热,病位是半表半里,。虚实是虚,寒热是寒热夹杂。津液虚,津液不足了,寒热夹杂,是厥阴病,可以用茯苓四逆汤。茯苓安神,淡渗利水,向下的势能。人参可以亢奋人体的阴。还有干姜、生附子、炙甘草。人参补津液,干姜温里恢复肠胃的运化能力,生附子恢复人体的阳气。四逆汤是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3升水就是600毫升,600毫升的纯净水,一瓶水煮到240毫升,煮到半瓶水。煮的时间不长,而且是生附子。东汉时期的生附子是天然的,不像现在种植用化肥,乌头碱含量很高。人参补津液,干姜温里,炙甘草二两补津液。人体的津液回来了,人就可以救回来。现在大部分的附子是人工种植的,药效可能会差一些。在药店里买的是制附子,是用胆巴炮制过的,疗效更差一些。虽然药效差一些,喝了也有作用,只是剂量要用大一点。李可老中医用附子开45克,治了六个人都去世了,用45克附子都去世了。后来一位病人医院不治了,在准备后事,李可开了三天的药,一共135克的附子,家人熬药时在忙乱中差点烧干了,煮出来一碗药,一次就喝下去了,剂量很大,人活了。从此李可发现了剂量的秘密,后来救活了六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多人是医院放弃治疗的。平心而论,在诊所或医院里面,没有医生敢开45克附子。45克都不敢开,更何况135克?生附子更是买不到,怎么办?所以我们学了《伤寒论》,家人生病有危险,可以救家人。李可老中医用150克到200克附子,一般人不敢用。大家学中医,可以救家人。现代医学抢救病人可以签病危通知书,如果有危险不用担责任。中医没有这个条件,如果出了问题了,有的病人家属可能会说被中医耽误了。所以科普中医非常有必要,希望全民学中医。中医大道至简,容易学习掌握,方便、疗效好。学中医可以保护家人的健康。病人手脚冰凉,人烦躁,用四逆辈的方子,比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像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附子用150-200克,还有山萸肉,山萸肉味酸,可以敛津液,酸敛。附子、干姜恢复了阳气,山萸肉固住,否则阳气向外一发人就走了。玄珠中医诊所上班时间:星期一到星期四,周六周日两天,看病请预约!
国学功夫
推广科普伤寒古中医,了解养生治病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