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健脾胃,存津液”,医术就进入高手之境

文摘   2024-11-07 12:05   重庆  
掌握了“健脾胃,存津液”,医术就进入高手之境
作者:程永民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来是太阳病,病在表,能量为阳,治病就要顺势而为,身体在调津液到体表来排病,怎么能够用攻下的药呢?这是和身体对着干,南辕北辙。病人吃了泻下的药,肚子胀满疼痛,这个疼痛喜欢按,喜温,喜揉,用热水袋热敷舒服,这种是里虚寒。如果腹诊时肚脐两侧和周围按痛,小肚子按痛,这是实证,按痛是实证。如果太阴病,腹部津液虚,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芍药的剂量,就是桂枝加芍药汤。
阴阳:阳
表里:里
虚实:虚
寒热:寒
抓大局:里虚寒,但是没有到阴证的程度。
芍药敛降津液下行,向下引能量到腹部。芍药是敛降的势能,桂枝是向上向外发散的势能。所以芍药不是香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桂皮是有香味的。芍药是有点沤酸,尝药时感觉一下就到腹部了。小青龙汤里的五味子,味酸,是清泻的势能。
用桂枝加芍药汤,生姜、大枣、炙甘草建中补津液,桂枝向上向外来发散,芍药敛降津液下行,这里用了两倍的芍药,向下的势能强了,津液到了腹部,肚子就不痛了。肚子痛,身体疼痛一般是津液供应不到位。津液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津液虚会痛,还有一种是津液被牵制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淤堵去了以后津液通畅,就不疼了。腹痛是津液不足造成的,或因实致虚。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主之。脉浮缓,肚子痛,按压疼痛,有淤堵。这个时候身体想从表来解,但是肚子又疼,怎么办?加一点大黄,帮助身体把肠道的淤堵排出去,但是又不造成腹泻损耗津液,这样就不违反先表后里的原则。
阴阳:阳
表里:里
虚实:虚实夹杂
寒热:寒
抓大局:里虚寒,肠道有淤堵。
如果有表证,同时也有里证,表证是大局,虽然里面有淤堵,但是用了腹泻的药腹泻厉害,这和身体的本意是相违背的。顺势而为,就是身体想干什么就要做什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肚子痛没有那么明显,阳证的表里同病,先表后里,不能够先攻下再解表。
如果里证很严重,表证就一点点怕风,里证已经十天半月都没有大便了,那以里证为主,抓大局。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次多日没有大便,家人都特别着急,说怎么还没有大便,但是孩子没有难受的反应。第11天孩子排了大便,大便也不干,还是软的,这种可能是腹部的能量不够,可以喝姜糖水,或者用热水袋敷一下,用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来补津液能量。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加大黄疏通淤堵。表里可以同治,但汗下不能同施。因为身体同时出汗和腹泻,会严重消耗津液。所以大黄的剂量要控制好,不能造成腹泻。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里虚寒,胃痛,肚子痛,能量不够,里虚寒,脉也是弱的,浮缓,脉缓。这个人接着又腹泻,为什么腹泻?因为肠胃的运化能力弱了,不能把肠道里的水分气化吸收,水进入小肠大肠就会腹泻。如果里有实的淤堵,肠道确实被堵住了,但是又不是实热证。如果堵得很厉害也会痛,虽然是虚寒的阴证,太阴病,也要帮助身体排淤堵,就用大黄和芍药,剂量要少小一点。这个条文就是桂枝加大黄汤证。
有一个病人大黄用了六克,一天腹泻四五次,一动就很感到憋闷,这是阴证,应该能量为先。于是把大黄去掉了,以免腹泻损耗身体的津液。
如果胃弱,可能肚子胀满,不容易消化食物,吃饭时吃一点就吃不下去了。胃弱,大黄芍药的量要少一些,可以用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小茴香、干姜这些建中温中的药。
书上的每一个条文都可以联系到“健脾胃,存津液”。手机用快充充电,相当于人的肠胃运化能力很强,能够生成津液。所以健脾胃一定要保护人的肠胃,尤其是重病大病病人。存津液,健脾胃是为了生成津液,任何时候都要考虑病人身体的津液水平。
如果是阴证病人,三阴病能量低,能量为先,要先补能量。阳证的津液虚,参姜草枣建中补津液,像肚子痛,里虚寒用小建中汤,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如果到了阴证,可以用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四逆汤的干姜、生附子、炙甘草,都是健脾胃。
从桂枝汤开始,用姜草枣建中,小柴胡汤用参姜草枣来建中,大柴胡汤是用生姜和大枣。很多的方剂里面,尤其到了阴证,能量为先,一定要补能量。阴证的病人,一定要让能量越来越充足,身体有了能量自己就会排病了。

玄珠中医诊所上班时间:星期一到星期四,周六周日两天,看病请预约!
地址:巴南区八公里
中医治未病学习群,请加微信


国学功夫
推广科普伤寒古中医,了解养生治病的中医常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