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弃保研到留学香港 |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创业学姐实现北上两城通勤生活

文摘   2024-09-30 22:43   北京  

青年说(170)

优秀学姐分享

Vivian



嘉宾介绍



专业信息:

本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学

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国际管理学&CEMS


语言成绩:

托福 106

GMAT 710(老版)


个人经历


从港科毕业后,我加入了上海一家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担任商务分析师,主要负责探索和分析企业的拓展方向,例如当时正火的教育O2O模式(即线上到线下)。同时,我也与朋友(参见之前本号对赵坚Jasper的采访)一起兼职从事留学咨询工作。那时,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常常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进行,背着双肩包,带着公章,蹲在地上盖章的场景,是我永生难忘的热烈创业青春记忆。


(当年没有办公室,只能在店门外的地上盖章)


到了2019年底,留学咨询业务日益繁忙,我意识到要提升业务水平,必须全身心投入。因此,在Jasper全职加入后,我也辞去了本职工作(时机恰到好处,正好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半年,否则可能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


然后我全心全意投入到清流留学的顾问和日常运营工作中。得益于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我们不仅度过了疫情的艰难时期,而且业务稳步增长,从2019年的约100名学生,增长到近两年每年稳定在陪伴300-350位学生。




Q1:Vivan最近在忙什么?


1)申请季

每年8、9、10这3个月,硕士秋季申请全面开放。在顾问老师的工作之外,我也会每年带4~5个学生的文书和5~6个学生的流程。文书和流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作为文书,我已经了解所带的学生的整个申请方向,包括国家、地区、专业等等,也对他们前期的实习、想法、擅长的内容有了基础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帮他们进一步结合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去择校和选专业,之后就要去写申请文书了。申请文书也要打磨好多遍,写到同学们满意为止再去交掉

申请季占据了我40%~45%的精力,因为我希望能够一直在服务学生的一线,更直接地给同学们分析当下各个学校的申请趋势,而不会在给同学们做分析和申请的时候脱节。


2)学习业界其他做的好的企业,完善产品

作为管理层,我也需要去学习业界的其他企业。这两年对我冲击比较大的是保研机构,大家应该很难想象,现在保研机构的产品客单价可以卖到15万以上。我原先觉得,为什么学生家长会为了保研去选择一个这么贵的产品,保研说白了不就是去把绩点提高、排名靠前吗?因为中国家长的焦虑过重,他们在很多孩子高考完之后就去报了自媒体上评价好的保研班。保研班会把最顶级的产品规划为叫作清北复交产品,并在前三年把学生的绩点、竞赛、科研、英语、论文等规划清楚,奔着清北复交进发。

我对这个产品的好坏不作评价,但从中我们留学机构学到一个重要的点:早规划绩点。传统的留学机构通常让学生自己努力提升绩点,而保研机构则让我意识到,我们可以提前介入,辅导并提升同学的绩点。因此,除了典型的实习规划、选校和文书写作等留学产品外,我们清流还前置了前期的绩点辅导。学生可以选择5~8门数学或经济学课程,并邀请成功保研到清北、各科绩点满绩的硕博学长学姐进行5~8小时的辅导,此外还提供英语学习辅导。这样可以更早地帮助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单纯推送实习等服务。我们将更多地解决学生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产品。


3)继续维护住已有的基本盘学校,同时扩大知名度,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同学们

我的角色除了担任顾问老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留学咨询,分析他们的痛点并为他们规划学校和专业外,我现在也进入管理岗,开始带领许多优秀的顾问老师,利用我七年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家长提供分析。因此,管理岗让我从之前的个人努力转变到带领团队协作,帮助团队更有效地分析学生的痛点并进行规划,这是我最近半年努力成长的方向。

现在北京上海两头跑,因为成家在北京,上海是我们清流梦开始的地方,学生基本盘也更大一些,所以只能先这样每月两城通勤啦!(大家千万不要羡慕出差多的工作,因为真的!很累!)


(第一间线下办公室在上海市北外滩星荟中心)



Q2:学姐当初为什么选择了留学读硕士,而不是保研或者其他道路的呢?


简单来说,比较老套,就是想出去看看,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我自大一入学起,就把海外留学列为重点考虑的方向。经过大一与学长学姐的交流及自己的研究,我确定了走海外路线的方向。尽管当时我的绩点足以从国关保送至中央财经大学,但我非常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机会。整个大一期间,同学们一般都是沉浸在死板枯燥的上课、听课、预习和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中。我感觉自己学了一整年,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然而,与已出国的学长学姐的交流,以及自己对做研究的热爱,让我看到了留学的希望。当时,我频繁浏览各种论坛,如现已不太常用的Chase Dream,从上面了解大家的准备和就读体验。我确信留学是我想要走的路,因为留学所需的条件,比如高绩点、英语能力、实习经验,我都具备或可以努力达到。所以当时其实没有想很多,可以先准备起来,如果另有打算,这些准备也不冲突。我在大二就考完了托福,获得了106分的成绩,随后又着手准备GMAT。虽然一战GMAT成绩不到700分,但大三上时,我二战成功,考到了自己满意的分数(710)。

在大三上的暑假和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完成了两段实习。由于我本科学的是经济学,我的金主(我的老爸)认为硕士应该读金融。因此,金融硕士是我的主申方向。在自学了两个月CFA一级的书籍,并成功通过了考试。这里想给早规划的同学们一个建议,不用去报动辄三四万的考证班,不管是ACCA还是CFAHR还是FRM,自学足够了,只要自制力足够,投入了充足的时间。


Q3:在大四出国之前,学姐对于大一到大三的生活是一个怎样的规划呢?或者说大学前三年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我大学前三年的状态,用两个词形容就是:目标明确但有张有弛。

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总是泡在图书馆里卷王,课后回寝室,我也会和室友一起刷剧,周末或平时的晚上总想出去玩,品尝美食。但从大一结束开始,我就特别确定要往留学方向发展。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提升绩点、备考英语、完成实习,并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我以相对chill的状态去刷绩点,比如选择一些较为轻松的课程,对于给分不太好的老师,我会在课下与老师保持多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留学意愿。这样,我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把留学比较看重的各个维度都较好地提升了。

我想给在学业早期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一个小建议:凡事早规划。如果实在没有目标,那就去做不会出错的选择。提高绩点、学好英语、实操实习,这些都是不会出错的选择。无论你是选择保研、留学还是直接就业,这些都会对你有所帮助。至于考研,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因为我个人不太推崇这个方向,投入产出比极低,风险极大。


(在港科的学习)


Q4:学姐认为如何准备才能增加留学申请的成功率?如何规划自己的留学路径?对目前大一大二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核心是早做准备。这里很推荐大家关注一下清流的视频号,我们分享了大量关于如何更好地申请到梦想学校的规划体验。如果说一定要我总结的话,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绩点。留学时,主要看的是绝对值的绩点,而非排名。因此,建议大家的绩点尽量保持在3.5以上,这样申请世界前五十的学校难度就不会太大。

第二,英语。英语主要对标两个考试,一个是托福或雅思,另一个是GRE或GMAT。由于中国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方面普遍较弱,建议大家早点开始学习英语,不要上大学后就荒废掉。同时,准备留学的同学可以直接学习托福或雅思,不必先考四六级。四六级考试前,只需刷几套题目,了解考试内容,就能取得较高分数。

第三,实习。现在同学们的软背景都很卷,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同学,实习资源数一数二。像我们青领的粉丝们,大家大部分是北外或北京高校的同学们。北京的实习资源已经是整个全国跟上海一样数一数二的实习资源,大家一定要利用好自己在北京上学的这种好的机会,多多实习实践。虽然段数不是唯一标准,但质量也很重要。建议大家早一点准备,平均三段到四段实习是简历上比较扎实的呈现。除了功利性的呈现,实习还能帮助同学们验证自己的擅长和喜好,更加明确地选择硕士专业。所以我也是建议大家利用好在一线城市的这种优势,早做安排。在大三结束大四开学申请开始的时候,至少积累三段会比较好,也很有助于我们写文书。

第四点,这是更偏我自己作为留学顾问的一个经验了,多研究多思考。现在信息爆炸,各个平台信息太杂。大家要增加自己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真假。不要听到一个观点就急急忙忙扰乱自己的心绪,这是绝对不行的。

第五个点,一定要去提早跟家长沟通自己的留学预算。留学预算能帮助我们提早判断哪些国家地区会比较合理。如果说家长说总体预算在50万以内,那就优先英港新学校。如果说家长说预算可以宽裕一点,在80~100万,就可以把美国给考虑上了。根据家长的预算,我们可以优先考虑英港新学校或加上美国等主流认可度高的国家地区。在这个范围下,再去做更适合自己、自己更喜欢的选择,肯定更高效。关于各个国家地区的预算,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出国留学一年要花多少钱?美英港新热门留学地费用汇总来啦!】


Q5:学姐在香港期间的学习体验如何?


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扩大了我的朋友圈和交际圈。我不太支持保研,尤其是保本校的原因是绝大部分学校硕士的生源是不如本科的,很多可能差一档的学校是考研考过来的。留学让我有机会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建立更广泛的人脉资源。这些朋友不仅在我留学期间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也在我后来的求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现在的交际圈中,很多都是留学时认识的朋友,我们经常聚会、交流,共同进步。


      (港科大的校友群真的很紧密)


第二是比较cliche的,在香港读书让我眼界更加开阔。在香港读书让我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这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对于我个人而言,眼界开阔会让我整个人心态会更好,也会更松弛,也让我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人和事。大陆的学生天天可能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留学是一种很好的从内卷环境中脱离出来的方式,让我遇到了很多chill的老师和同学,也让我有机会去体验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个人的心态调整都是非常好的。


(港科大爬山、喝酒、海边烧烤各种活动)


第三,去香港读书锻炼了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在大陆教育模式下,总是这种上课下课听lecture,我的个人沟通表达能力没有什么提高。到求职上,如果还是保持本科的这种内敛,是很难有竞争力的。香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因为我念的是管理学硕士,经常需要参加presentation和research活动,甚至要去企业里面做presentation。这些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合作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协作。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后来的求职和工作都非常重要,让我更加自信和有竞争力。大家可以看到我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的整体分析思路都是比较清晰的,这个点也是要归功和受益于我在硕士阶段的锻炼。


Q6:学姐拥有这么优秀这么出众的履历,会不会也有我们现在常谈论的“内耗”或者peer pressure这种烦恼?又是怎么看待它的呢?


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内耗,只不过要看这个内耗有没有严重影响到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我有一些朋友,有些人虽然履历优秀、工作出色,家庭背景也很好,不面临这种有点背井离乡、孤身在外的情况,但他们却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内耗问题。这种内耗可能源于他们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或者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然而,内耗与个人背景的优秀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个人是否能找到自洽。再优秀的人如果心态不好,不自洽,都会内耗。

整体来说,我从本科阶段到现在,属于阶段性焦虑但不内耗,我不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怪到自己身上,而是努力去找外部原因(哈哈哈)。我告诉自己,做了这么多准备,我肯定会成功的,every minute counts。留学这一年和做咨询顾问七年到现在带团队,我更愿意去接受生活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时候遇到一些客诉或者不愉快的事,我没有以前那么炸裂了。以前我会有非常多“怎么我们都这样做了,客户还会有不满意?”,但现在我对于这种事情就看得更开,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去着眼我能做什么,而不是着眼我自己的情绪。情绪当然有,但我不会让它影响到我的个人生活。


(我减少内耗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喝酒”)


关于peer pressure(同龄人压力),每个人都会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它。peer pressure对我的影响不大,我不是一个特别看重别人看法的人,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应该以实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为目标,而不是去迎合别人的期望或标准。最近有些文章说孔乙己的长衫,我没有孔乙己的长衫,我从来不会觉得学历好你就一定要去特别知名的企业,做特别光鲜亮丽的岗位。能够在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实现最想要的东西就很好。对于我来说,从给同学们做咨询,帮家长学生答疑解惑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同时在金钱方面,我也赚到了自己的预期。从这两个维度来说,我对我的生活状况是非常满意,做到了自洽。因此,我想给正在内耗和焦虑的同学们一个建议: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现在想要什么,不妨先静下心来,完全放空自己,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先干一些不会出错的事情,比如提高绩点、学好英语、去做实习等。在大一大二时,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一些,可以在寝室刷剧,可以出去吃喝玩乐,但是不能让大学生活只有它。


(下班回到家,闷那一口简直浑身都放松了下来)



Q7:一路走来学姐认为哪些外界或内部的因素是对您的成长,或者学习生活比较重要的呢?有哪些建议可以给本科阶段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呢?


除了专业性上面的建议,有三个点我也想跟学弟学妹们分享。

第一,成为一个包容开放、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的人,因此现在我才能有一个比较满意且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不会先入为主,在别人给建议的时候表现出拒绝的态度。比如说我会很感兴趣的去研究现在热门的AI对生活有什么影响。这就回到了我自己的留学选择上,我会很感知自己的感受,然后去做研究,再去执行。

第二个点,我的执行力比较强。比如要考高绩点,那就想尽办法去让老师打高分;要英语比较好,该吃喝玩乐之外,我也能会非常沉下心来在图书馆刷8个小时的题目。但是这个执行力强也不意味着不拖延,我也一样有拖延的毛病,包括要给婉滢的稿子,其实我也拖延了一阵子。但也不会说都卡DDL去交,我会在ready了的时候,就好好地做出来。所以,执行力要强一点。


(晴天的清流总部办公室)


第三个点,提高专注力。大家身边的干扰因素很多,比如手机和短视频。我会建议大家学习的时候,真的就不要带手机,也不要被身边的一些动静给干扰。大家可以准备耳塞或者降噪耳机,尽力在学习的时候去创造一个专注的环境,会对自己十分有帮助。


Q8:学姐认为外语类或者财经类学生该如何应对当前严峻的求职环境呢?


我自己作为文科生,也有着财经类教育背景,同时又带过众多硕士转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经历,我对这个问题挺有感悟。我想从大维度来给同学们做点分享。

第一点,要勇敢地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多去看看这个世界。在现今的就业环境下,你所学的专业与你能从事的工作其实已经不太相关。很多时候,本科学历或硕士学历更多地是为你提供一个学校背景、一个圈子,而真正决定你能否胜任一份工作的,是你的个人能力和潜力。因此,不要过于执着于“我学金融,就只能做金融”这样的观念。相反,我们应该多去实践,去了解自己更喜欢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工作内容。在求职时,也不要只盯着那些知名的头部企业,有时候,一些小而美的企业可能更能提供你成长的空间和学习的机会,会比那些看似fancy的岗位好很多。


(很爱港科每年都有的boat party)


第二个,大家不要在意沉没成本,该换专业就换专业。不要觉得自己本科是翻译学,硕士就要继续念翻译才不浪费;不要觉得本科学了小语种,硕士就要继续往小语种方向走。不会浪费的,不要考虑沉没成本。如果你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专业,或者不想从事这个方向的工作,你的硕士就赶紧转专业。具体转什么,那就参考我刚刚第一个问题给大家的解答,多去实习实践,感受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企业氛围,什么样的岗位,去做排除法或者选择法,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会敞亮很多。


(落日的清流总部办公室)


Vivian后记


以上就是我结合多场直播答疑、七年一线留学咨询经验、给超四五千顶尖学校的学生和家长的分析后,给到大家的一些参考。希望能够给到关注青领的粉丝们一些思路!如果大家有想要跟我直接交流后续规划的,或者想要找清流咨询留学的,都可以加我们文末的Alla老师进行咨询,希望后续能够给大家做更多的分享~





感谢Vivian学姐的分享!也欢迎大家关注学姐的创业项目公众号:清流留学咨询。





往期推送


















青领World
专注优质青年故事分享,关注当代青年成长。本号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高校、国际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等众多高端优质平台的优秀青年。相信你在看到这些青年的精彩故事后,也会获得更多启发,开启一段特别的人生之旅,构筑更美好的未来远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