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大法学院到纽大llm+剑桥交换+摩洛哥gap支教+转行ESG | “我一直在乘风破浪”

文摘   2024-11-27 11:0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 年 说》 系 列 

(219)


嘉宾:马熙宁

教育背景

本科:武汉大学法学院

硕士:纽约大学LLM

交换经历:剑桥大学;台湾大学

Gap year:曾于摩洛哥支教旅行一年


外语能力

托福110分


经历特征

●丰富的法院、律所和NGO实习经历

●热衷于公益活动,曾在武汉大学法援做过志愿者,也联合其他同学创办过一家帮助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公益企业

●积极参与各种英语辩论活动,在Manfred Lachs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中获国家二等奖

●从纽大毕业之后,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做ESG

Q1:学姐最近在忙些什么?

最近主要在忙工作。


周末会探索一下我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去看博物馆和美术展。另外还在读两本书,一本是《呼啸山庄》,另一本是理想国M系列的《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万圣节见到的可爱小狗)


Q2:从中国顶尖法学院到美国知名法学院,您认为两地在法律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上有哪些主要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您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面对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您在学术研究或实践中是如何进行适应和调整的?

第一个不同是课程形式。中国的法学院大部分课程是lecture的形式,是大课,老师对着所有的学生按着PPT或者大纲讲解。而美国的法学院除了一些必修课(如《合同法》和《公司法》)是以lecture的形式讲解以外,还有许多针对特定主题的seminar。seminar的优点是师生比很高,经常一门课五六名学生,甚至还有两三名的,学生可以跟老师在这样的课上深度的交流,自由地表达观点。


第二,美国法学院的课程包括相当多实务课程。比如我上过一门课《跨境交易与并购》,老师是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几年的M&A的律师,会经常举他在做律师时遇到的各种交易的案例帮助我们理解,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对这个practice area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点是,纽大在我的专业(国际法)方面有丰富的资源。首先,国际法的课程体系全面,包括在国内很多学校没有设立的国际商事仲裁、跨境交易与并购、WTO法与贸易实务、国际人道法、国际人权法等等公法课程,涵盖了国际法的各个领域;其次,有非常多的职业规划讲座,比如有一个讲座是“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国际法职业生涯”,邀请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国际法从业者,为我们给我们讲解他们在国际法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解决方法,让我受益良多;最后,纽大和许多知名的国际组织(比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全额资助优秀毕业生前去实习。


我在中国时,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各种竞赛上,但在美国时,我不仅需要去认真的学习,还需要和NYU国际法系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深耕的同学进行交流。比如,和一个在国际组织实习的同学约一个coffee chat,就了解了在联合国的晋升路径;在课上和一个在国际律所做国际商事仲裁的助教律师姐姐聊天,就了解了这个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在香港、新加坡、北京、纽约各地工作的工作党同学聊天,很快就知道了各地的律师待遇和不同国家的概况……


美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场文化是networking,就是说他们相比于一个candidate把事情做得怎么样,会更看重两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也是对我改变非常大的一点,让我尽快完成了从学生思维到社会人思维的一个改变。这是我在美国收获最大的几个方面。


(纽大生活照)


Q3:学姐喜欢英语辩论,并在Manfred Lachs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您可以分享英语学习的方法吗?您如何将辩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法律学习和实践中?这种思维方式对您的法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何提升?

经历了留学的过程,我认为学好外语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所以在国内的同学一定要抓住学校提供的各种交流交换机会,尽早出国看看,同时多参与在学校举办的各种可以使用英语的活动。比如,之前武大有英语街俱乐部和英语辩论队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于英语的exposure。正在留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要积极地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们交流。


结合海外的经历,我发现中国人的英语在整个学校不算太好,因为我们主要的大学教学语言都是中文,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同学——不仅包括欧美国家的同学,也包括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同学,他们的教学语言都是英文,这导致了他们比我们更快的适应这个体系,而很多中国同学一开始还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状态。


我在武大的时候参加了英语辩论队,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更多了解了英美国家的社会问题,这样让我更快地适应了留学生活。因为我更能理解美国的社会问题及其背景,比如堕胎合法化、LGBTQ问题、毒品问题等等,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课下和其他同学的交流。


至于批判性思维方面,虽然辩论对我这方面的帮助也有,不过除了辩论,有许多其他的途径,比如读书、旅行和与来自优质信息圈层的同伴讨论,都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能帮助你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被别人两句话就带歪的人,需要我们去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了解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毕竟,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不同的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读书、旅行和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这也是对于法学学习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点,大学生要主动进入社会,多和其他社会上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交流,了解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怎样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以及应该如何和他们打交道。我们才能真正在自己做法官和律师时了解不同人群的诉求。我读过一个实证研究,美国的法官大多数年龄都在六七十岁,和年轻的JD学生比,学生其实是没有足够的视野和见识来对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下的法律问题进行判断的。


(在剑桥大学暑校期间参观大英博物馆)


Q4:您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对于那些同样有意愿创办公益企业的学生或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或心得可以分享?

公益企业的事情带给我更多的是教训,因为企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盈利性,而我们当时的企业模式很难达到既能够盈利,又能够帮助弱势群体的目的。


我们当时想设计一个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找到回家路线的APP,想要以低价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低价,就意味着企业的盈利性不足,也吸引不来投资人的投资。在路演环节,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准备,但大多数老师还是认为无法做到大规模盈利,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


投资人看重的是长期盈利,创业者的梦想乃至价值观都是被放在最后一位的,梦想和价值观只能说是被成功的商业模式浇灌出的花朵,而不能成为肥料。这也是促使我从学生思维向社会人思维转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参观联合国纽约总部


Q6:学姐实习经历丰富,您认为NGO与纽约州最高法院这两段实习经历在整体氛围、挑战与收获等方面有哪些显著的不同?

在New York Supreme Court的实习是为了完成考New York State Bar这一部分的pro bono的要求。当时我是为在New York Supreme Court担任法官、也是NYU Law教授的Honorable Gerald Lebovits担任clerkship的角色,内容主要就是整理各种法律文件,提取出案件的争议点,并在法律检索的基础上写一份法律备忘录,供法官在写判决书时参考。这份实习和国内法院的实习没有什么不同。


暑期在NGO的实习则比较有趣,这个NGO是一个在UN系统工作过的前legal officer自己创立的,想通过这个NGO提高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参与UN系统的能力。我加入这个NGO的时候,这个NGO还在一个初创阶段,是在纽约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的一个类似于创客空间的小办公室里面。


我现阶段的工作是帮助创始人先开发出一套能够系统性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能力的一些工具。具体的工作就会比较琐碎乃至枯燥,包括听UN每个阶段的会议,做会议记录,对照国际条约草案一条一条地加上各个国家的观点和意见,撰写给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参考的备忘录。


(纽大法律写作结课合影)


Q6: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旅行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学姐对旅行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一个J人,我倾向于在每一次旅行之前提前做好规划。


但是对于旅行的意义,我的想法和主流看法不同。我认为人很难通过旅行完全了解一个地方,那种2-3天的打卡游更是浮光掠影,最多打卡拍照吃喝玩乐,和真正地了解一个地方,了解本地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差别。半个月是能对本地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和本地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很初步了解的最少时间长度。


理解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是到达当地之后,找一个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不低的当地人或者在当地长期居住过的朋友给你做一个介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在内卷的当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不过我最近发现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有些公众号在做的一种“游学”会找一个在这个领域有深度的了解且熟知当地文化的教授或者学者作为讲解人,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这种方式会比单纯地打卡式旅行更好,下次也打算尝试这种方式去旅行。


(旅途美景)


Q7:学姐有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有什么建议想要对即将留学的学弟学妹们说吗?

我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是,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出国看看,且一定要尽早去出国看看。因为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差距,在现阶段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我国的教育资源由于人多,机会少,大部分人还是不得不为了升学的目的,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内卷”上,放在比过同级的竞争者上,而不是提高自己真实的技能上。而出国留学某种程度上可以给我们一段时间来短暂的逃避国内的“内卷”,真正地把自己的时间放在技能的提升和对于自己内在的思考上。


我很感谢父母的支持,因为初入大学时就决定了出国留学,所以大学四年有很多的时间不是放在卷绩点上,而是放在实习和其他的社会活动上,从中学到了很多比在学校里更丰富的东西。


此外,在法学生看来,国外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很不错。很多国外学生从18岁开始,甚至是从高中开始,就知道未来要干什么,早早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中国学生虽然智商和知识储备也不差,但他们经常是晚熟的,年轻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许需要到30-40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自己原本选择的方向不适合自己。


比如,在国内经常看到那种成绩一路领先、履历非常丰富的“好学生”,但是如果仔细去看他的简历,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找不到一条主线,也不知道这个人在哪一方面有突出的技能。据我观察,这样的人即使在学校成绩再好,进入社会发展的天花板也是非常有限的。反倒是在学校里抓住一条主线,早早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职业的,成为怎样的人的学生,即使成绩可能没有那么突出(但往往也会是中上),进入社会的时候路大都会走得又稳又好。


因此,即使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上对于留学生的偏见和限制在增加,但我还是非常建议学弟妹们积极出国留学。虽然留学更多是消费,不是投资,但仅仅为了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中国大部分小康中产家庭的孩子,在经济实力可以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去试一试。当然出国的方式也不止留学这一种,很多学校的交换项目、暑校之类的等等也可以。


(纽大的暖阳)


Q8:您在法学领域的深厚背景是如何促使您最终选择进入ESG领域的?您平时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与其说是法学领域的积累使我转向了ESG,不如说我已经想清楚了,自己并不想让我成为一名非诉律师,而是想转行,并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ESG这条路。


我现在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企业撰写ESG政策文件,搭建园区的ESG政策框架,并帮助设计实践一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


Q9:展望未来,您的规划是什么?

未来想在ESG的道路上继续下去,也非常想尝试做学术,到高校里教书。但我从小到大的爱好还是文学和电影,特别想在中年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转行写电影评论,暂时写下来,作为一个梦想吧!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瞥)



感谢熙宁学姐的分享!也欢迎大家关注学姐的各平台账号,向优秀学姐看齐:


学姐的小红书账号: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文案|马熙宁 柴奕杨

排版|柴奕杨

审校|婉滢学姐 史珂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

ValentineWang2022

邮箱:

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青领World
专注优质青年故事分享,关注当代青年成长。本号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高校、国际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等众多高端优质平台的优秀青年。相信你在看到这些青年的精彩故事后,也会获得更多启发,开启一段特别的人生之旅,构筑更美好的未来远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