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专访北外欧院苏诗越老师:行己所爱,爱己所行

文摘   2024-12-19 11:02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 年 说》 系 列 (240)



嘉宾:苏诗越老师


教育背景:

本科: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丹麦语专业

本科交换:大二时曾赴丹麦交换学习

硕士:英国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专业

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专业在读


工作经历:

1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语教研室教师、丹麦研究中心成员。

2

曾翻译丹麦小说家奥尔加·拉文的《明日雇员停摆事件》,该书入围2021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


曾翻译《逃脱时间回旋的方法》(中文译名暂定,丹麦语 Om udregning af rumfang)的二、三、四卷,该书获得2022年度北欧文学理事会奖,该奖项是北欧地区最为重要、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

3

苏老师曾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有过多重选择,但最终回归母校担任教师,目前主要教授丹麦语专业的本科课程及丹麦语第三外语全校通选课。


此外也共同参与院系平台课《北欧地区社会与文化》的教学等。苏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丹麦文化的深入研究广受学生喜爱。


兴趣爱好:

旅行

羽毛球(曾在学院羽毛球教工友谊赛、师生友谊赛中夺得冠军)


北外学习&教学生活



Q1:苏老师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语专业,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北外和小语种专业?又是什么机缘让您决定回到北外,从事丹麦语教学工作的呢?这份工作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我从小一直很喜欢外语,从高中起就非常向往北外。那时语言类高校很受欢迎,北外部分语种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差不多。在提前批次中,我的分数没能进入竞争激烈的德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热门专业,最后被调剂到了丹麦语专业。


关于回北外教书,最初并不在我的计划中。我大四毕业后便参加工作,但是后来感到当时就职的丹麦企业不太符合我对未来的规划,同时也认为仅仅拥有本科学历不太足够,于是决定辞职去英国读硕士。当时也考虑过换一个城市生活。刚巧在那段比较迷茫的时期,在曾经的专业老师、如今的同事的提醒下,我得知北外正在招聘丹麦语教师。


在我看来,有机会继续使用我本科学了四年的语言,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后来我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在硕士课业结束后回到了北外,拿到毕业证书后正式办理了入职手续。



就业偏离本专业方向这件事可能是很多小语种专业学生的痛。打个比方,放下一门学了四年的语言,很像和一个人谈了四年的恋爱后无疾而终,虽然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这只是长达四年的“强制爱”,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些遗憾的。对我来说,入职北外就像是兜兜转转又跟这个人结婚了,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还要跟这个人过一辈子。我很开心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同学们打交道也比较简单亲切。



Q2:您在北外学习期间曾赴丹麦交换,这段经历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在大二那年,我前往南丹麦大学(SDU)交换了一年,这个学校在丹麦的第三大城市欧登塞,是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当时对那个城市的印象就是城市很小很无聊,什么都没有。但是南丹麦大学的课堂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觉,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反馈。课堂并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所做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同学们勇于表达观点,课上大家经常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等。这样的经历丰富了我的教学思路。




Q3:北外的丹麦语三外课是面向非专业学生的,对于推广丹麦文化和语言很有帮助,您当时是如何决定承担这项教学任务的?在三外课的教学中,您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  

首次开设丹麦语三外课是在2018年秋季学期,当时丹麦语专业大三学生全班出国交换,按照学校传统就开设了这门全校通选课。最早是由专业外教负责该课程的教授,但后来他因身体原因需要回丹麦做手术,而正好这时我回国了,就接手了这门课程。起初是我和我的同事王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2019年春季学期起,则一直都是我一人负责。由于反响比较不错且不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丹麦语三外就一直开设至今。


(与选修了丹麦语三外的部分学生一起参加丹麦文化中心节日活动)


丹麦语三外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而非必修课,课堂氛围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按照教务处安排,法定节假日时周日的三外课程经常要照常上课,而学生们并没有因为这门课是选修课就随意翘课,这一点让我很感动。另外比如春季学期丹麦语(2)开设时有时会赶上我的生日,我会带着蛋糕与学生们一起庆祝,大家一起拍照合影,十分温馨。课程开设了这么多年,走在校园里时不时会偶遇选过这门课的学生,也是很有趣的体验。


(与丹麦语(2)的学生一起吃蛋糕聊天合影)


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与丹麦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比如有的同学去丹麦攻读硕士研究生,有的基于丹麦语的语法现象写了本研的论文,有的去了丹麦旅游、甚至还去了法罗群岛,还去了位于798艺术区的丹麦文化中心做实习生,也有的考虑定居丹麦等。看到大家学完这门选修课之后,能够继续延续跟丹麦的缘分,我认为很有意义。



Q4:在三外课教学中,您采用“周二讲精读,周日讲国情”的教学方式,据我了解,很少有三外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安排背后是否有特别的想法或考虑?

这种做法其实是延续了最开始的外教和同事两人的安排。大家都说语言是打开一国之门的钥匙。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我认为单纯教语言会比较单调,因此加入了更有意思的文化讲座,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题呈现给大家。


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语言技能,也能了解丹麦的社会和文化,进而保持学习兴趣。此外,春季学期丹麦语(2)我每周会带领同学们观看一集丹麦语版的《小猪佩奇》,同时提供生词表并设置简单的问答题,学生们也很喜欢。




Q5:丹麦语的语音被认为是“初学者的难题”。面对这一点,您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或者经验可以分享?会不会有哪些“小技巧”能让学习变得轻松一点? 

的确,丹麦语的语音对初学者是一大挑战。比如,丹麦语的元音比较多,相邻的元音差别又比较小。语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我的方法是多听多练,通过模仿来逐渐掌握发音。此外,我会教授具体的发音技巧,比如口型、舌位的调整,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关。


作为语言学习者,如果听力比较厉害的话,比如听录音时就能够听出元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那就可以模仿出对应的发音。如果听不出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按照上课讲的发音方法,尤其是嘴型和舌位进行发音练习。总之,务必多加练习。



翻译传播与文化交流



Q6:《明日雇员停摆事件》是一部非常有实验性的作品,您在翻译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让人头疼的“疑难杂症”?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本书语言相对简洁直白,没有复杂的修辞,其实翻译难度不大,但它的断句当时还是有点困扰我。因为这本书常有用逗号连接两个完整句子的情况,这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比如,这个句子看起来和后面的句子更像是一句话,但是作者处理的时候,偏把前面两个句子放在了一起。



我翻译的时候也犹豫过:是把逗号都变成句号呢,还是把后面的两个句子合在一起?但从最后大多数的处理来看,我还是比较尊重原著的,虽然可能会看起来怪怪的。原文中的飞船上的人类和仿生人,在经历一些事情后精神状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说的话在常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奇怪,有些天马行空。



Q7:在此书的翻译中,是否有哪一段特别打动您,让您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  

是“证言031号”这一部分(附上译文):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从来没有失业过。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工作。我也没有童年,尽管我曾尝试想象过。我的人类同事有时会说不想工作,接着会说一些很奇怪、很傻的话。他说了什么来着?“人并不止于他所做的工作”,或者“一个人并非只有工作”诸如此类的话。但人还能是什么呢?你们的食物从何而来?谁会陪伴你们?没有工作,没有同事,你们怎么过?你们会被留在橱柜里吗?我喜欢他,喜欢我的这个人类同事,他的界面令人印象深刻。我比他强壮,也更有耐力,但有时他能够提出一些想法,让我们可以提前把工作做完。他掌握着一套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化流程的技巧,我很乐意学习。我越来越擅长调整工作流程,以更有效地完成手头的任务。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无须进行更新,性能就能够得到如此大改善的情况。每当我们省下一些时间,我就会打算马上投入下一个任务,但我的同事总是说,“让我们现在坐一会儿”。我不知道他这是什么意思,但我还是和他一起坐了下来,因为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可能会冒犯到他,危及我们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许,这是在我出现之前就存在的古老习俗?我无法独自继续我们的工作。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原谅这一点,而且我们每天的坐一会儿最多也就十五分钟。他给我讲了小时候家乡附近的桥和树林,还有桥下流过的小溪,以前他们会在那里游泳,以及许多来自他称之为地球的那个地方的其他事物。他给我看了从山谷流下来的一条小溪——显然我自己不能离开飞船,但他在全景室指给我看了。溪水闪烁着光芒,像一道银色的思绪穿过这片风景。他把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暖暖的。一只人类的手。他说,我的小男孩,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这话真奇怪,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男人被创造出来的。



在翻译【证言031号】的时候,我满受触动的。这段是一个仿生人的回答。他说他不能理解他的人类同事为什么会说出“不想工作”这种话。而且在人类同事通过优化流程、提前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作为仿生人迫不及待希望开始完成下一个工作任务,但是他的同事却总是想稍微休息一会儿。因为不会偷懒,他的同事认为他还是一个小男孩,要学的还有很多。



这段可能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仿生人就好像是动画片里的海绵宝宝,年轻肯干、热情满满,同时不理解章鱼哥为什么每天脑子里只想着休息和下班。作者借仿生人之口,对比了人类和非人类面对无休止的工作任务的不同态度和状态。可以感受到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作环境对于人性的压抑。虽然人要工作,但人更需要生活,人的情感和需求应该被重视,人不应该成为工作的机器。



Q8:如果向中国读者推荐丹麦文学,您会从哪些作品开始?

提到丹麦文学,大家小时候几乎都读过安徒生童话,这就是经典的丹麦文学。事实上,安徒生除了童话,还创作了许多小说和散文,同样非常值得一读。


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最近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合作,推出“北欧文学译丛”,其中将一些丹麦文学作品从丹麦语直接翻译成中文,这样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例如,目前已经翻译了丹麦高中必读的《慢性天真》——这是一部深受丹麦学生喜爱的作品。此外,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也非常值得推荐,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深度的文学经典。而像《征服者佩尔》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则生动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丹麦的历史和社会,同样值得一读。



个人生活与兴趣爱好



Q9:我们了解到您喜欢旅行和打羽毛球,最近还在学院羽毛球比赛中拿了冠军!这些兴趣对您的生活或者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希腊旅行)


我去过很多国家旅行,主要以自由行为主。今年暑假,我还在欧洲自驾游了七八个国家。欧洲的话,总共差不多去了二三十个国家。至于比较远的地方,去过南非和美国。亚洲的话,只去过日本和泰国,有待继续探索。


(冰岛旅行)


旅行丰富了我的见识,增加了许多宝贵的体验。旅途中遇到了许多人,让我越发体会到人可以拥有很不一样的人生,尽管我自己走上了比较“循规蹈矩”的职业道路。好的方面是有时在课堂上讲到相关话题,比如丹麦或其他国家的某些文化现象,因为是自己去过的地方,所以可以结合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美国旅行)


至于羽毛球,本科时我曾担任院羽毛球队的经理,但那时并不会打球,只是负责订场地、购买球服等事务,真正开始打羽毛球是入职北外之后的事情了。


近些年在学院刘厚广书记的带领和组织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打球。我正好对此很感兴趣,就练得比较多一些。后来除了学院的常规羽毛球活动,我也经常去社会场馆打球,渐渐地球技有所提高。今年春天我还考了羽毛球三级裁判员证书和红十字会救护技能证。


(2022年羽毛球“北外杯”师生友谊赛,季军)


羽毛球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是本校各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也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除此之外,打羽毛球有益于身心健康。尤其对于长期伏案工作或使用电子设备时间过长的人群来说,打羽毛球能够很好地活动全身,特别是可以活动肩颈。


(2023年欧语学院羽毛球教工友谊赛,冠军)


作为学院的工会委员之一,我非常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常规羽毛球活动中。“不务正业”的爱好有助于让人以更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2024年欧语学院羽毛球师生友谊赛,冠军)



Q10:在运动、教学和科研之间,您是如何找到平衡的?

这些活动彼此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的。教学是我的主业,每周工作量并不繁重,不会感到很累;科研让我成长;而运动帮助我保持身心健康,每周打2到3次。刚入职的那些年还承担了一些行政工作,如今则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就能兼顾各方面,这些都是我生活不同的部分,并不会互相侵占。




Q11:您未来是否有更多的翻译计划?比如继续引进丹麦的文学作品,或者尝试一些完全不同类型的创作?  

前段时间我翻译了一本丹麦的书,丹麦语书名为Om udregning af rumfang,这本书曾获得了2022年度北欧文学理事会奖。出版社将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暂定为《逃脱时间回旋的方法》。这是一部多卷本的作品,总共将出版七卷,这部书的第一卷由出版社翻译完成,我已经交稿了第二、第三和第四卷。以下是这本书第一卷的内容简介:


(图书《逃脱时间回旋的方法》Om udregning af rumfang)



向上滑动阅览


《逃脱时间回旋的方法》讲述了主角塔拉·塞尔特被困在时间循环中的故事。她的生活定格在了11月18日,每天醒来时都会发现又回到了同一天,而周围的人却浑然不觉。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时间断裂前,塔拉与丈夫托马斯在法国经营一家古籍书店,专门出售17世纪的插图作品。然而,时间循环的开始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在重复的日子中,塔拉试图通过各种方法逃离这个时间陷阱。她与托马斯合作,试图找出时间循环的规则,比如:一天的重置时间是什么时候?哪些物品能够被带入下一天?但每当新一天开始时,托马斯都会遗忘之前的研究结果,使得他们的努力屡次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塔拉逐渐意识到,她和托马斯的关系也因时间循环而渐行渐远。


塔拉最终选择搬到另一个地方独自生活。在新的环境中,她逐渐感受到时间的微小裂缝,比如暖风的触感和阳光的变化,这让她意识到,也许时间循环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她怀着希望前往巴黎,期待第365天会有所突破。然而,尽管第365天过去,她依然未能找到出路。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塔拉在巴黎偶然遇到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透露了一些之前未曾提及的信息,似乎暗示着时间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塔拉重新审视她所有关于时间循环的笔记,试图寻找答案。她坚信出口一定存在,但并不知道如何找到,只能继续等待,期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这本书的叙事非常独特,结构以每一次循环的11月18日编号,从第121次开始,到第366次结束。通过塔拉的视角,作者不仅探索了时间循环对人类心理和生活的影响,也展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希望。





感谢苏老师的分享,本期青年说就到此结束啦,我们下期见~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文案|苏诗越老师

排版|杨婉婷

审校|婉滢学姐、史珂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

ValentineWang2022

邮箱:

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青领World
专注优质青年故事分享,关注当代青年成长。本号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高校、国际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等众多高端优质平台的优秀青年。相信你在看到这些青年的精彩故事后,也会获得更多启发,开启一段特别的人生之旅,构筑更美好的未来远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