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青 年 说》 系 列 (248)
嘉宾:李峥
个
人
介
绍
教育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在读
斜杠青年
青年诗人
译者
听筝读诗文化品牌创始人
作品介绍
作品发表于《诗刊》《江南诗》《中西诗歌》等文学刊物,代表作有
散文集《美人如玉》《指尖舞与玫瑰花瓣的眼》
诗集《D大调的纯响》
主编书籍《朵朵红棉》
出品原创诗乐话剧,得到凤凰卫视的全程跟拍报道,并呈现为《凤凰大视野》的特别纪录片
工作经历&荣誉称号
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获“亚运天使”殊荣
2022年荣获书香中国「金牌阅读推广人」
香港IT形象大使
广东七夕女儿形象大使
受邀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的现场翻译,并为其讲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卫视的综艺晚会和特邀嘉宾等
个人亮点
秉承公益之心,举办了近千场高质量文化活动,旨在引领人们品味诗乐之美,唤醒古典诗心。自幼习筝,近年习琴。从事古筝工作十余年,经验丰富,曾多年执教于重点大学,并受邀在政府单位、专业院校、文化机构等公开讲学。
Q1:李峥学姐最近这一段时间在忙什么?
最近这段时间在翻译荣格的著作(进入到了尾声阶段),翻译之外,我最主要的任务是撰写博士论文。偶有闲暇,会抽空做一两场读书会活动,或聆听个别学术会议、音乐会。
时间太有限了,被完完全全安排了。所以,接受婉滢学妹的采访时我心怀忐忑,也深感抱歉:忐忑是因为自知我能力不足,怕不是一个好的受访者;抱歉是由于时间紧张,所以采访有些拖延,且受限于时间及篇幅,也未必能足够敞开心扉、抒怀畅谈。学弟、学妹们见笑啦!
(在苏州【心田里】讲苏东坡)
Q2: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创办听筝读诗文化品牌的缘由和契机,是如何一点点摸索出这样的道路呢?
契机是十多年前,我在教身边朋友的孩子们学古筝的时候,发现彼时的音乐教育十分功利化,大多数培训机构的做法是为了孩子考级或加分。而我想,身边朋友既然信任我这个“学文学的音乐老师”,那么我就自动延长一点点学生们古筝课的时间,给他/她们讲讲古筝的历史、乐曲背后的文化常识。发现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出现了,敏感的我马上注册了并最初以【筝筝工作室】之名开始写文章,打通线上、线下的内容。
后来,我开始举办文化沙龙,并在2015年正式更名为【听筝读诗】。更名之后,我开始联动了当代诸多的诗人、作家,比如我们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的汪剑钊教授(我的恩师)、薛庆国教授,都是我们公益讲座的嘉宾。线下文化沙龙,我们也曾邀约到欧阳江河、余世存、胡赳赳等近百位嘉宾,请允许我不在此逐一列举。很感谢师友们的支持,没有老师、朋友们的鼓励、相伴,我想我是没有动力和勇气坚持这么久的。
回望这条路,竟一下子走了12年。在中国文化里,12年是一轮。谢谢这次采访,让我趁机回顾了来时的路。期待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给真正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分享有营养的好内容。
(2017年受邀在新华书店进行【听筝读诗】主题分享)
Q3:学姐创办听筝读诗文化品牌,到如今小有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慢慢扩大,学姐如何评价这一段创业经历?可不可以分享一些发展计划和战略调整?
实话实说,创业实在太锻炼人了。我可以给出一个近乎万金油的答案:如果你爱一个人,让TA去创业;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让TA去创业。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创业是一种相对宝贵的财富。因为,首先创业者要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业,然后瞄准时机使之由一个人到一小群人再到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会经受诸多考验,时常自问一些问题:是否真正热爱?如何面对家人、朋友的追问和不理解?怎样面对社会中(如互联网各平台上)纷繁的声音?如何创造真正的价值?怎么做才有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里,除了挑战创业者的个人能力之外,有时候机遇也十分关键。我是幸运的,赶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风浪。“互联网+”的时代关键词,让我在起步阶段相对顺利。当然,我们也有一些阶段调整,比方说在疫情后,我们迅速做了系列线上音频直播栏目【庚子夜读】【庚子夜听】。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具体的时空中,所以,根据时代、语境而调整自己的步骤、做法,很有必要。很感谢在特殊阶段——【庚子夜读】【庚子夜听】——支持我们的嘉宾朋友们。在暗夜里,我们争取发出一点点微光,温暖并照亮彼此。
(2021年角楼图书馆【听筝读诗】系列活动之王维)
Q4:学姐如何看待学古筝的这段经历?您觉得古筝给您的创业经历和职业发展带来了什么?
那完全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小时候,有一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公园里有一个园中别苑,别有一番天地。那天,我蹦蹦跳跳地进去小别苑,发现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一群阿姨、姐姐弹奏一种不知名乐器。我一下子被这个乐器的声音迷住了,就在原地站了整整一上午。(要知道,小时候调皮的我根本在凳子上坐不住十分钟啊!)
那天之后,妈妈就知道我真的喜欢古筝。于是,在完成了妈妈提出的几个条件后,我顺利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筝。而那位仙风道骨的老爷爷,就是我的古筝启蒙老师:樊迎章老师。樊老师对我特别好。去他家里上课时,他总是鼓励我,甚至还专门给我安排了单独的练琴房。老先生前两年离开了我们,可他在我的脑海里是很鲜活的,音容犹在。
我想,古筝能给我的启发有很多。我们不论是创业也好,教育也罢,很多时候要尊重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顺应内心真正的呼唤。尊重一个人的热爱,可能也是我们学科化、专业化教育之外应该要照顾到的一个层面吧。因为,我们是被我们所爱、所认可的事物所充溢和滋养的。You are what you eat. 如果一个孩子渴望苹果,父母大概不必太焦虑于孩子不爱香蕉。对吧?我们要首先尊重自己的内心,坚守热爱,或许生命就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色彩了。
当然,我算是很幸运的,能够很小的时候发现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与之相伴到如今。
Q5:作为译者,学姐参加了一些大型翻译现场,可以分享一下体验吗?
成为译者比较偶然,或许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也与家庭有一定的关联。我的外公是北外的校友,他熟练掌握俄语、德语、日语三种外语。印象中,小时候外公每天早起会利用刷牙、洗脸的时间训练自己的大小舌音。哈哈,这个场景可能在学校的小碧池附近也常看到。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自然会对学外语有某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
我想,这个问题中的“大型翻译现场”,也是一种用语言交流的现场。我很渴望与人真诚地交流,所以,在一些我能做翻译的场合,我会将之理解为一次坦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本着这个原则就会更积极,也会心态上更易放松。因为,我们都知道“外交无小事”,译者脑海中一定都时刻绷着一根弦。
心态上放松,姿态上认真,可能是我的一点点经验之谈。比如说给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做现场翻译,我也是本着这种心态。坦白说,我的经验十分有限。在翻译学院的学弟、学妹面前一定是班门弄斧了。
(受邀担任国际奥委会巴赫主席访华活动翻译)
Q6:学姐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见刊,可以分享一下文学创作的经历吗?
谢谢,过奖了。我很喜欢写作的状态,大概是由于真的成为了一位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我由E(外向)人活脱脱变为了I(内向)人。
文学创作经历,比如说诗歌创作。我所理解的诗歌创作,是如鲠在喉、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如此不可”,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了,马上我的诗集《D大调的纯响》就会问世了,我会送给学妹(若是学妹喜欢读新诗的话),也期待未来我们仍可多交流、多互动。
(2023年中秋佳节在北京角楼图书馆的讲座)
Q7:学姐作为“斜杠青年”,是如何平衡各个身份/工作的呢?
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当下最重要、要紧的任务。想必大家都知道SWOT表格。我的习惯是,在日历本上标注出来一些事情,再从重要到紧急的顺序去排列出来。
“斜杠青年”不敢当啦,因为我正在逐步步入中年状态。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精力实在是充沛。比如,本科时因为想要筹划汶川地震的赈灾文艺汇演,我甚至一周未睡。现在,步入三十多岁又重回学校读博士,我时常自我宽慰:身体第一,不要太卷。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取舍、平衡的一门必修课。没办法,加法做得太多,就要适当做减法。
(荣获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
Q8:现在很多学弟学妹都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这一方面学姐是否能提供一些建议呢?
这是个重要甚至重大的人生问题。其实,我特别怕自己成为那种随意指点别人人生的“讨厌鬼”。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太一样,泛泛而谈不如不谈,指点旁人真招人烦。
不过,一定要说的话呢,我还是从自己仅有的阅历和不多的人生经验来说吧。择一份自己相对喜爱,能持之以恒的事业,是十分关键的。至于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仿佛难倒我了!我想,这个时候或许需要说一下读书的意义了。先放下迷茫,去选读几本真正能够走入自己内心,给自己一定启发或召唤的书籍,会不会好一点?
举个例子,十年前我经历过一段很迷茫、心态灰暗的时期,偶有一次,我重新读了叶嘉莹先生的一本小书《荷花五讲》,里面她说到自己人生的经历:少年丧母、恐怖时期艰难过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等等,真是一世多艰。我被她的人生经历震撼到了,而彼时的我深深地反省自己:我才经历了多大的考验?怎么就心灰意懒了?后面,我把叶嘉莹先生的很多作品都系统地重读了,甚至在前些年近距离接触她、拜访她,为她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我想,这些生命中真正的感动是会照亮我们的,给我们以启迪的。
所以,我的答案是,放下迷茫,带着问题,去图书馆、书店走一走,说不定会有新收获。
(在法国国际会议上做汇报:《诗经》中的颜色与音乐)
Q9:如果用三个词概括现在的自己,学姐觉得是什么?
成长,爱,孕育。
Q10:学姐对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有什么展望?
希望可以“越来越好”。
2024年我们读书会也挂牌了首都图书馆分馆轩辕书馆,我也十分欢迎学弟、学妹们可以来坐坐,闲暇时参加一两场读书会,与大家交流一些想法。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Q11: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学姐对当代年轻人/大学生有什么寄语呢?尤其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您认为在大学前两年应该打好哪些基础或者培养哪些基础能力呢?
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大学前两年,确实是打基础的好时机,夯实专业的同时广泛阅读。训练自己敏锐的语感,与好的书籍相遇;锻炼自己的身躯,拥有健康好身体。转眼就是新的一年了,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日子收获多多,快快乐乐。
感谢李峥学姐的分享,本期青年说就到此结束啦,我们下期见~
也欢迎大家关注李峥学姐各平台账号,向优秀学姐看齐!
(B站:听筝读诗)
(小红书:筝筝老师)
(视频号和公众号:听筝读诗)
往
期
推
送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文案|李峥
排版|周子琦
审校|婉滢学姐、史珂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
ValentineWang2022
邮箱:
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