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系列(217)
黄泓远
个人介绍
教育背景
本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
硕士:保研至北外国际组织学院国际关系方向
荣誉称号
北外校级一、二、三等奖
校级三好学生
国家级大创负责人
外语成绩
四六级600+
专四优秀
雅思总分7.5(在婉滢学姐的指导下写作有了很大进步!)
二外西班牙语
MBTI
ISFP(淡、懒、鸽,喜好游荡……)
01
写在前面
02
第一层
坚定自己的路,莫回头
这是我大学生活三年多来总结的第一条个人生活哲学:最好尽量早地挖掘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事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大方向。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都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学习国际关系,更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倍感困惑。我支持很多小红书、公众号推文的建议:大一大二的时候多享受大学生活;但也建议大家同时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多的探索,比如:去多和老师交流,挖掘自己真正喜欢的学科和学科细分方向;去实习,体验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职场。
(在小型国际组织实习,和外国留学生朋友们一起剪窗花)
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是享受的过程,二者并不矛盾。经过大一学年和大二上的学习,以及综合比较在政府部门、民企、智库等单位的实习经历后,我逐渐明确自己将来希望能够继续读书,之后再争取进诸如外交部的体制内工作。
于是,我开始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到相比于大部分其他院校(基本上除清北人以外),北外历年来都有更多的遴选名额——我就此就基本明确留在北外读研的目标。确定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之后,接下来就是完成每一阶段的小目标:保持课内成绩优异、坚持学习英语和二外、去国际组织实习……夏令营的时候,在综合评估自己的“简历”之后,我只投递了人大国关和北外国组(清北确实够不到,人大未入营),并顺利拿到了国组的优营offer。
(保研offer截图)
作为一个典型的P人,我的生活中极少有“计划”二字,“大方向(大目标)”可能是极少的意外之一。我喜欢将大目标比喻为“主干线”,有了它,我的大学生活才不会因为我的生活方式而“离经叛道”。这条生活哲学,是对抗风浪的定海神针,一切的前提和基础。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确定大方向之后,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生活中各种繁杂的事务打乱我们的安排,甚至使我们彻底偏离方向。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自己的人际关系、安顿自己的内心。
03
第二层
“偶像的黄昏”
首先,不要比较自己和他人所经历的挫折的难易。既然选择了保研这条道路,遭遇挫折就是必然的。我是高考失利来到北外的,所以大一的学习始终憋着一股劲;可惜一年下来的成绩并不如人意。
大二的时候,家里出现了变故:母亲生病得了癌症,住进医院做化疗。疫情卷土重来之后,祸不单行,五十岁的父亲又丢了工作。我现在依旧能清晰地记起上半学期的某一天:父亲到外地寻找工作机会,我早上起来送刚上小学的妹妹上学,再到医院去照顾卧榻在床上的母亲。因为注射化疗药物非常痛苦,他经常会控制不住吐在医院走廊的地上,我会默默地去借保洁的拖把,把地面清理干净,再扶着母亲回床休息。中午,我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四点去接妹妹放学的路上,接到实习单位催工作进度的电话;把妹妹安顿好之后,再擦干眼泪回去上课。
当时每一天都过得非常煎熬,甚至一度到了自暴自弃的边缘;我常常质问命运为什么要这么捉弄我,让我在这个年纪经历比同龄人所经历的大得多的风浪。
但是后来我发现,命运就是这样的,或者说,命运就是让一些人过得“苦”,一些人过得“轻松”。除了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别无选择。“青年说”曾经有一篇推文,推文中去到复旦的学姐在保研前夕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当时我在读完之后,感慨、钦佩学姐的意志力,也意识到自己的困难和他人的相比也许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严重。
点击阅读往期推文:
除此之外,在经历过风浪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确变得更强大了:变成了multitask的能手,变得更加喜怒不形于色,变得更加沉稳和冷静。此时的我才可能真正感觉到一点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含金量。
更何况,究竟如何定义“苦”与“轻松”呢?每个人的阅历和承受能力都不一样,因而每个人经受的苦难之间其实并不具有可比性。吃苦受难本来就是件很个人化的事,但我们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悲惨经历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别人也吃过苦,而且吃的苦明显多过我们,就有可能惹人恼火,让人内耗。这才是使我们心性不定的真凶、我们真正的痛苦的来源。
这既是鸡汤,也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请记住,每一个保研的人的生活都是充满坎坷的。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有意义和价值。不要拿自己的苦难和别人的苦难做比较,更不要比较成就。我们始终无法想象和真正理解别人走过的路。安顿好自己,在困难中不断磨砺,准备迎接命运的挑战。
04
第三层
打造自己的精神花园
我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方法是读书和藏书。先说藏书: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了收藏书籍的癖好,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购书“上瘾”,宿舍和家里都堆满了书(颇为壮观)。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又觉得作为人文社科的学生不应该过多注重物质享受,于是就转向了买书,之后倒也不再深究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习惯了。一来二去,书反倒成了我的解压方式:拿到书时,摸着书脊和书页会颇为安心,内容又常让人赏心悦目;
内心焦躁不安时,我也会四处去寻找书店,每当拿着咖啡流连于巨大的书架之间,看着落地窗前其他安静的读书人时,心情也就不自觉平静了一半。
平时我也经常出去旅游,每去一个城市都要到书店打卡。
(广州的1200bookshop)
(杭州的南宋书房,和朋友一起旅游时偶然遇到的,很喜欢)
再说读书。我自己不是一个实在的读书人(自觉相差甚远),但读书的好处是实在的,因此我也可以斗胆说上两句。阅读可以帮我们建构精神家园,应对当下的命运风暴,也可以同时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思维水平,以更好地处理将来的困难。
前文提到,我曾有一段时间遭遇家庭上的变故,各种麻烦接踵而至。我的导师建议多去阅读人物传记汲取力量,给我推荐了《我的父亲邓小平》三部曲。我记得在读到小平爷爷被下放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的经历时自己内心受到多大的震撼,又是如何放下书籍痛定思痛的。
长期的阅读也给我带来了“可视”的好处:大学期间我攒了非常多的读书笔记和阅读感想,在国组夏令营前夕,我将它们打印出来加以翻阅、整理和记忆,也非常幸运地在笔试和面试的时候“用”上了不少。
(攒的一部分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更重要的是,阅读带给了我多样和深入的思维。知识是会被遗忘的,但是通过学习知识联储的思维方式并不会。譬如,我开始有意避免“单一叙事的陷阱”,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群体等出发看问题;学习不同的范式,并应用不同的范式理解和解决不同的难题……
搭建自己精神家园的方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身边保去了top学校的同学有的人热衷追剧,有的喜欢在公园散步,也不乏钟情于体育运动、电子游戏或者辩论演讲的牛人,就连我自己除了阅读之外也沉迷于吸猫来补充能量,(甚至从北外领养了一只明星橘)……
(砂糖橘,北外英院小花园前明星,现在是我家团宠)
大家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的小船有港可避,也都收获了很好的结果。但任何精神上的放松方式都有其陷阱,拿读书来讲,读书也有四个境界: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我更多地还处在第一个境界,正在一点点向第二个境界靠近。我也不断提醒自己,书不是万能的,要避免落入书籍的陷阱。所以我也经常出去旅游,既读书,也行路。
(前两天在泰山上看日落)
同样,不去和他人做比较和建设内心绝不等同于压缩社交。我自己是一个大i人,但我也会主动social,扩大自己的社交面。“没人孤独地成为他/她自己”。我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审视内心,也通过社交以他人为镜子反思自身。
此外,在慢慢践行三层“生活哲学”的同时,我发现,当我逐渐专注于自己的事物、减少对他人能够理解你的痛苦或欢乐的期望时,身边旧有的朋友越来越少,但留下的人更加富有同理心,也更加真诚;又因为不断的社交,又会有新的、志同道合的友人来到身边,实质上形成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人际关系“迭代”网。
总而言之,精神家园虽然是保研路上的必要之物,但也不能让其封闭为心灵的孤岛,做好平衡仍然是每个人的必修之课。
05
第四层-结语
始终做一个寻觅意义的“背包客”
之前听过一个保研学姐的分享,她说,“我非常不喜欢别人祝贺我上岸,我也不会去恭喜别人上岸;‘上岸’某种程度上只是大家互相安慰而建构出的一个词汇,毕竟人生哪里有真正的上岸呢?”对此我深有感触。
从人的生命长度来看,上多少次岸,最后都会归于虚无。大家都知道这些词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大叙事的解体”等等,虽然我们对其含义“云里雾里”,却总能隐约体会到他们想传达的含义——在如今的时代,崇高的理念、轰轰烈烈的人生百难觅一。
但作为一个人文社科学子,我没有办法去过一个不“寻觅意义”的人生。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我们还是要努力丰富自己徘徊、流浪的精神。但我们不必害怕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寻找腊八粥,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也许,就是在一个小的、平凡的理想的指引下,我们接受命运带来的考验,磨练自己,打造精神花园,再通过完成一件件小事、实现一个个小目标,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我们接受这世界的底色,与它共存、和它搏斗,自由地“过出自己的生活”,专注于现在,认真生活——不将明天作为所谓“希望”而蹉跎,但将“为生命赋予意义”当作指路的方向。
谨以此文,与青年说的朋友们共勉!
(摄于云南洱海)
往期推送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