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学姐+国奖得主+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杨澜奖学金|“跬步江山即寥廓”

文摘   2024-12-20 11:00   北京  


《青年说》系列(241)


张偲艺




嘉宾介绍



教育背景

高中: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本科: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GPA3.92/4.0,大三学年满绩+综评班级第一)

硕士:保研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荣誉奖项

国家奖学金

北京市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优秀奖

北京市“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

2024“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级三等奖

2022北京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寒假会议优秀代表

 

校园经历

班级班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办公室文字组副主任

BFSU科幻与奇幻协会学术部负责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学术总监

 

实习情况

阶跃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兴趣爱好

ACG浓度忽高忽低,fgo八年玩家

科幻和奇幻文学爱好者

沉迷博德之门3,正在补习龙与地下城

偶尔cosplay一下

钢琴央院(业余)九级(但荒废多年)



01

写在前面




非常感谢婉滢学姐的邀请!和婉滢姐在学校踢足球的时候认识,之后一直在这个公众号上膜拜各路大佬,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在上面进行分享,心中还是有一些忐忑的。

我的经历并不算是特别光鲜亮丽,似乎只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但也是在每一步的积累下,我也领略了许多风景,增加了许多感悟。正如荀子所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虽然我可能也还未到达千里之外,但毕竟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而能在这个平台上和大家分享三年大学以来的心中所喜,实是一份幸事。


在开始说大学之前,我想从高中说起,因为没有高中的铺垫就没有现在我的大学生活。


我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之前我的玩心都非常重,但是高二下学期开始我突然就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如果日后回忆这段时间都是因游乐而荒废的话,我想我的人生不会是非常有营养的人生,也一定会在垂暮之年感到后悔。


于是,高二下学期我开始拼命往前赶(p人逼迫自己变成j人的程度),原本在年级的位置可能只在中间,但二模我竟然考到了年级第一。感谢那时候努力的自己,而高中那会养成的学习习惯也一直影响到我现在。现在回想那段时间还是很感慨,但其实我当时也并未树立特别高的雄心壮志,也只是抱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心态,毕竟进步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或许我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只要你准备好,无论何时出发都是来得及的!




02

学了文学你这辈子就___





进入正文,久久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但一想到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不然就还是从专业开始说吧。我并不是那种谈得上特别热爱文学的人,大家聊各种作家作品的时候,我可能许多人名书名都没听说过。


但是我想,我大概和文学还是有一些缘分。初中时候玩语c,和父母美其名曰“锻炼文笔”,倒是也看了些文学作品。不想学的时候,就经常打开电视看《经典咏流传》,和父母美其名曰“这也是学习”(结果中考二模真的考了《经典咏流传》!)。中考前一周在家自学不想学,我刷完了一整套《三体》,直到中考完还沉浸在变为二维的太阳系中,久久不能释怀。


高中时候还是不想学习,我就去图书室看《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虽然我之前和文学接触的方式并不是那么“主流”(特别是通过语c......)而大学之前,文学似乎一直是我逃避压力与现实的方式:走进文学似乎能轻松很多,渐渐地文学也成为了我的爱好(之一)。但其实我之前一直想学习的是外交学,高中时期也在参加模联,奈何高考有点没兜住,第一志愿北外的外交学没录上,然后上了作为后面志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或许这真的是一种缘分吧!其实我真的很喜欢北外,也很想学汉语言文学。

(初到北外的一张照片~)


但是没想到,最后竟是在北外上汉语言文学!!


还记得高中一位老师以半开玩笑的语气问我“你怎么去了外国语学校学中文?”我当时内心还有点生气,但是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回复,只能自己在心里赌气。但毕竟既来之则安之,来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应该要开心接受才对。大一时候文学相关的课非常少,几乎都是语言学和英语,虽然也尽力学了并且很有趣,但是感觉逐渐和之前想学文学的想法偏离了。直到大二,我才真的坚定了自己要在这里继续学文学的想法。


记得大二时候上当代文学课,老师说,或许只有在外国语学校,才能在某种意义上感受到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所处的真正位置,给自己一个和其他文学真正平等交流的机会。从那时起,我一点也不介意什么在外国语学校学中文了,而且北外还有这——么多语种开的课,可以让我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学情况。我也借助这种天然优势,在北外“蹭”了许多文学课,同时“蹭”了许多讲座,也在许许多多的课程与讲座中接触到了很多老师和大学者,并且深深敬佩于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与在文学学术研究上的钻研劲。总之在北外沾上文学就别想再逃了(心甘情愿的)!


(一张可能比较有学院特色的照片,在中文楼大厅穿汉服)


话说回来,一入学其实也曾对于“文学”迷茫过:这是我要坚持学下去的学科吗?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时候我仍旧不太清楚以后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或许是大一某次写作课激励了我吧,当时我还很沉迷看大刘的科幻作品,而那次写作课的题目正好是以屈原《离骚》最后一句“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展开联想进行创意写作。我特别喜欢刘慈欣的那篇《诗云》,就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一篇带有一些科幻设定的屈原小文章。现在看来那篇文章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上课时得到了老师的鼓励(非常感谢老师)。


上了大二,这篇马上要被我遗忘的小文章似乎又“重见天日”,一位同学用企业微信联系我说那位老师在通选课上又介绍了我的这篇文章,这位同学非常感兴趣,想要借来我的原稿进行阅读。当时我真的惊喜又惊讶,没想到我的创作真的是有读者喜欢的,没想到我的一些看似乱七八糟的想象真的有读者感兴趣!突然对我来说所谓的“文学魅力时刻”就出现了,虽然很肤浅,但我当时就想着:这就是文学独特的魅力,是一种靠文字联结起人与人的魅力。我被其深深吸引,并且想着,沾上文学(其实是科幻文学),这辈子也逃不开了。


马上就要本科毕业了,我又和我的室友唐同学(此处匿名)一起着手策划建立属于北外的科幻文学社。在一点一点摸索下,没想到我们真的成功了!我们的科幻文学社和同样是今年进行申请的奇幻文学社进行了合并,最终成立了“BFSU科幻与奇幻协会”。在此基础上,我们认识了诸多校内校外的同好,感觉大家被同样的爱好一起聚集起来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在此打个广告,欢迎来我们的幻协玩)。



(协会破冰上还浅cos了一下)


好像说歪了,但是总之在北外真的爱上文学了(迫真)。

(我们的项目拿杨澜奖的时候~[右二])


大三时,我又接触到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这是一门与国内国外文学都关系密切的学科,我想用它来回答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北大的张沛教授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比较文学:人文之道》的书籍,其中提到比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认识,其中蕴涵了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互动,最终实现了对自我更深的认识——文学也可以是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镜子,文学也可以是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灯光。钱锺书先生说过,一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很久。后来在保研专业选择时,我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比较文学。


虽然在理论等方面入门还没入明白,但我也积极去在做与比较文学相关的事情,这就得提到我们的项目“十二纪ChineseZodiac”。这个项目以十二生肖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在华留学生群体、国际中文学习者、海外华语群体为基本受众,进行生肖相关的上古典籍与文化遗产探索,开展文化符号追溯与比较研究。项目的其他骨干成员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们,通过这个项目我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在与留学生紧密联系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的传播状况,也了解到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说了很多有的没的,但是中心思想是能在北外学文学真的是太好了。从认识“文学”再到认识“比较文学”,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也一步一步前进,领略这条路上的风景。




03

既来之,则努力之




因为还是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的,所以一进来我就感觉,学就完事了!我很喜欢记纸质版笔记,一是因为这是高中时期保存下来的小习惯,二是因为华为平板确实记着不太舒服。大一主要是语言学的课程居多,感觉记笔记对我的期末复习大有帮助,不仅在平时就理顺了课堂主要内容的逻辑,而且纸质版的还避免了看一会平板就去玩二游的风险(?)。不过我在语言学上的笔记可能确实记得比较“功利”,主要是为了学习与复习,但也是很有效果的!而到了文学的课,因为知识点很难不脱离文学文本进行记忆,我在做笔记的时候则会加入对应篇目的摘抄,于是我文学课的笔记本就不仅是笔记本,也是摘抄本;而在这种摘抄+笔记的过程中,虽然有时感觉手抄确实非常的花时间,但这种慢慢抄写文本的感觉、沉浸于文本的感觉,是在word里敲字所不能替代的。

(一些纸质版笔记,记住了多少不知道,但是非常有成就感[一些形式主义])


然而,作为一个超级大p人,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清晰的时间规划去进行预习与复习(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的j人)。之前其实也尝试去逼迫自己做计划执行,但是每次都没能坚持下去......后来我就不“难为”自己了,而是换一种思路,既然小的具体的目标不能很好地约束我,那不妨给自己树立一些阶段性目标,只要在某一时间内能做完某个任务目标即为成功。就比如,如果我要做这周的笔记,我可能不会专门给自己安排时间段去完成它,而是选择给自己找个ddl。不仅如此,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有时候我并不会对时间进行规划,而是每天给自己规定任务量,只要完成任务就算达标,不管学多久,不管什么时候学。


这样做之后我感觉自己自在多了,而且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做事与休息的时间——但是对于p人依旧不太好的一点是,容易赶ddl(还在改进中!)同时,我自认为并没有多么努力(真不是凡尔赛),每次期末似乎都是临时抱佛脚,但如果临时抱佛脚有什么经验,大概就是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跟着老师走,而且每周学习的最基本内容不能落下,这样跟着老师走,期末抱佛脚也会比较轻松(但是不鼓励大家抱佛脚)。所以p人也有p人的学习方法,重点是善于和自己对话,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硬逼着自己呀。


目前来看,记笔记和给自己制定任务目标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我,三年大学生活下来我也得到了还算满意的成绩,并且在大四成功保研,而且成功获评国家奖学金。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天赋,也不认为自己多有努力的毅力,我只是非常平凡的一个大学生,但是这样的平凡也有平凡的乐趣。每天给自己制定小目标,一点一点完成,一点一点超越,最终在一步一步中实现进步,最后虽说不上多么成功,但曾带来一点小骄傲是确实的。记得图书馆报告厅的朗朗书声,记得期末前十一点半大家一起从逸夫楼走出的身影,可能我们大家并不认识,但就是这种每天努力着的一点一滴,回想起来也使人十分动容。




04

学工:要有主动性




下面说一点学习之外的事。


大一一进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宣传映入眼帘,瞬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参加什么。或许我还是有点功利心,最后牺牲了一些兴趣社团,选择了比如像模联这种比较学术性质的(当然也是兴趣的)以及一些学生工作部门。虽然我在学习上不是j人,但莫名对于学生工作很积极。


最开始以新生身份在校团委和院学生会工作时,杂活会比较多,看似都比较同质化,当时甚至还有一些高中生思维,觉得活应该跟高中一样,都是老师布置的吧,只要完成任务是不是就好了......直到大二,我担任起了某个部门的负责人,才真正感觉到这和高中一点都不一样,完成大学的学生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动性,这包括了和老师的沟通、和每个部门的对接,等等。大学的学生工作不再是等着老师来“下达”任务了,也不是时刻要等着老师回应,有时候必须是自己主动去规划、去做,这种对于主动性的培养也是我在大学学生工作中最深的体悟之一。

(在学校团委工作室工作时的照片)


大二下学期,得到了一些小小经验的我竞选成功了院学生会主席团。我秉持着之前“一定要有主动性”的经验教训,积极在学院头脑风暴策划新活动。最后这一年的成绩下来还算是比较成功,我也非常感谢当时一起在院学生会工作的同僚们。现在回忆起来,也非常感谢学院能给我这么个展示自己脑洞的机会。


在一年的努力下,我们一起举办了新年晚会等大型活动,重启了之前因疫情一直没再办的诗歌节。一年里有熬夜写策划的时候,有为了活动焦虑的时候,有忙得崩溃的时候,也有为得到帮助感动的时候,有活动圆满落幕后自豪的时候。我曾在竞选台上说过一定不画饼不摆烂不官僚,或许我可以挺起胸脯说我真的做到了!

(竞选学院主席团时的照片)

(2024年中文学院诗歌节)


 想想我本科的学工经历,从小白做起,再到某个部门的负责人,再到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感觉也是围绕“自主”的一步一步前进。从最开始需要人安排,再到最后可以靠自己的脑洞进行实行,是自豪的,也是颇有收获的。




05

想得少一点,走得多一点




最后一部分是我非常想“掏心窝子”的一部分。作为一个infp,我经常会在心里打退堂鼓,总是想着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好怎么办。确实,严密的规划是重要的,但是有时候我并不是在规划自己,而是在过度焦虑。就像杨绛先生说,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省去害怕的时间直接开始,或许效率会更高。


前几日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我也一直在担心自己的论文会不会这有问题那有问题,迟迟焦虑不敢下笔,但是导师说“你先去看,先去研究”。是的,比起无用的、浪费时间的害怕,不如真的开始走在路上、真的去做实打实的工作,或许会撞南墙,但是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去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


回望大学已经过去的三年(马上要四年了),我似乎一直一直在慢慢地走,虽然可能真的比许多厉害的人差着很多,但是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点成绩。能真的感觉自己在慢慢地走、慢慢地进步,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正所谓“跬步江山即寥廓”,不要害怕自己的步伐太小,只要我们在前进就是一种胜利!






往期推送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青领World
专注优质青年故事分享,关注当代青年成长。本号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高校、国际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等众多高端优质平台的优秀青年。相信你在看到这些青年的精彩故事后,也会获得更多启发,开启一段特别的人生之旅,构筑更美好的未来远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