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励耘实验班(辅修心理学)
硕士:保研至北师大自然灾害、教育学双学位国优计划专项计划
工作经历
校级媒体北师青年报社部长团
地理科学学部学生会部长团
兴趣爱好
羽毛球狂热爱好者
摄影砖家
MBTI
究极ENFJ
感谢婉滢的邀请!
和婉滢学姐因为同打羽毛球而机缘巧合地认识,听闻约稿邀请,诚惶诚恐。我是个没有多少头衔的普通人,竞赛、奖学金都只是拿了些不温不火的奖项,于是只好说说我冥冥之中注定要当老师的经历。
我的高中和大学都是以“不务正业”而闻名的。
我的高中时还没有流行起mbti测试,但是当时我是个结结实实的i人,我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害怕面对着一大群人,更不会做学生工作——我只喜欢埋着头写文章。后来也是因为写文章,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一个记者团的团长。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给同学们开会的时候,我预备了半小时的会议,却紧张地在十分钟之后就散会了,因为我的脑子空空,关于要下放的任务早已记不起来了。
似乎我的成长都是在一次次巧合里获得的,进学生会前在全校同学面前演讲、竞争奖学金时当着老师们的面答辩,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地给团员们开会,某一个时刻我突然觉得当众说话并不难,似乎我的面前有没有那些听众,我都不再会给自己施加过多压力了。
后来的我,给合唱节谱曲“整活”,小小地火了一把;排演戏剧节的话剧,在所有人面前分享我的剧本观念,算是把我的“不务正业”贯彻到底。
进大学之后,我把自己拆成很多瓣,每一瓣都活力满满地在做学生工作,我参加了学部和励耘学院两边的学生会;尝试进入校媒写文章再一步一步成为部长团成员,让我的名字出现在了责编的位置;我也在我爱的学部羽毛球队里例外地连任了两年队长。我逐渐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开始变得外向,我尽力做到让每一个和我相处的人都感到舒服。
其实在学生工作里我自己的技能点也被点了很多。我从高中开始和记者团的同学学摄影,从最开始拿着别人的设备一个按钮也不敢碰,到后来有自己的相机,有了大大小小的镜头,虽然不敢说自己多么专业,但是至少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奇妙的想法和眼光。我的排版、修图技术也是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学,以至于当我萌生自己做一个公众号的念头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可以完成从摄影、撰稿到排版发布的全流程。学生会里学到的跑报销的技能、和各个负责人对接的交流技能,都对之后发生的每一件事有了很大的帮助。
(我的个人公众号:剧本暂无)
进入大学之后我的人格从istj变成了enfj,变外向了,变得与人相处时不再那么拘束,变得感性、变得更有人情味、更能与人共情了,最直观的感受是情商变高了,enfj其实是一个最适合做教育家的“主人公”人格,很难说这是不是北师大和在北师大的学生活动对我的影响。
(特别e特别n特别f特别j)
虽然说起来这人格的变化近乎变成了两个极端,中间的很多事情似乎也是巧合,但其实所谓的巧合,都是一个一个脚印积累出来得到的必然,如果在做那些转变自己的事情之前没有迈出那一步,那么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变。
因为对学心理学一直有执念,我的书架上一直站着一本厚厚的《格式塔心理学》,所以本科期间我选择了辅修心理学。
提起心理学,没学过它的人会觉得它是一门“猜猜我心里现在在想什么”的学科,但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或者说,心理学不是教学生怎么练成读心术的学科。而且我也是学了之后才知道,那本厚厚的《格式塔心理学》只不过是心理学里一个流派的理论,心理学远远更加庞大。小声地说,心理学也让我知道mbti的巨大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图一乐看看还是可以的。
其实辅修对于课业的要求并不重,教的时候也是拣最要紧的课程里最要紧的部分说,所以我觉得本科期间有空余时间的情况下,而多学一些课,还能看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譬如我的主修专业地理学,似乎总是在"地理"二字前加上一个别的什么学科名,就成为了一门新的课程,历史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而学地理学这样一个学科极其交汇而又融会贯通的学科,没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实在是很难应对。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两门我的主修和辅修的课有了奇妙的同一个前缀,研究的对象都是社会,都是人这个复杂的群体,心理学向人的内部,地理学向空间的第三维向外扩散。
辅修心理学的时候,我发现我很喜欢发展心理学,我能把我自己代入到这门课里去成为一个研究案例。因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人生时间段是出生到青春期前,主要研究外界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孩童的心智、性格的影响。后来在生活中,我也开始不自主地养成了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人的行为逻辑的习惯,从一个有理论依据的角度看待问题,有时候问题就会变得很清晰。如果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大概也是一样。
(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笔记)
我经常会好奇,一个人为什么会成长成现在的样子,如果从小他没有经历这些,他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才经常会发现,除了本身个人的"气质"之外,幼年时期周遭环境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这也就带来了教育的重要性。
02
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很喜欢的地理老师,他见识渊博,上课属于娓娓道来的风格,能够把一切串成一条绵延不断的线,细细听来越听越有意思。其实我想后来选择学地理,甚至是选择来北师,都是受到了这样一个人的影响。我幻想自己站上讲台,也像他那样把我的所学变成一本流畅的画卷,徐徐展开,细细品玩,我幻想有我的学生能够像我崇敬他一样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受到我的影响,我希望我的萤烛末光也能有照亮他人路的时候。
那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念想,终究是在随着时间旅途的向前而离实现越来越近了。我想,我已经学了的那些心理学、我未来要学的那些教育学,都是这条旅途里最辽阔的基石。
保研期间我其实很迷茫,联系不到导师的时候,也会担忧是不是会没有书读,或者找不到工作,但是我总是以"我还可以去当老师"的想法鼓励自己保持站立的姿态,而不是被眼前的迷茫打压趴下。
回想起大一刚入学时,因为读的是励耘实验班,这个班级设置的初衷是为了选拔科研人才,据老师所说,大家至少读研,可能还有不少会读博,总之是要以深造为目的培养。而当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刚入学的我还沉浸在对高中的怀念之中,我说我希望未来能当老师——其实是很有违培养我们的初衷的,但我自知没有读博的精神,我的愿望是更想把我的精力寄托在教书育人之中。
(让南师附中学子动容的灵魂之问)
最迷茫的时候,我也思考了本科毕业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出国的必要性。我想,关于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可能性,随着未来学历贬值、人口峰值的到来,是不是要早点把握机会去当老师。
而关于出国,我也想过如果未来我还想留在高校当老师,可能会需要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我也面对过无数的刻板印象,当听说我在北师大念书时,总有一些声音"女孩子当个老师挺好的""北师大地理学出来干什么,当地理老师?"在我耳边响起,我疲于应付周围人的要求,我无数次地解释北师大是综合类院校,而我也不是师范专业,不是一定要去当老师的。
其实我本可以不选择国优计划,毕竟这个专项需要承担更大的课业压力和负担,我要写两篇艰难的硕士毕业论文,要多修很多门课程,要把自己分成两半面对各种各样课业、学术中的问题,但最终我还是选了国优计划。
我也曾叛逆过,因为旁人对我的期许是刻板印象里的"女孩子当老师稳定能顾家",而我的愿望是燃烧我自己,这两件事结果一致,出发点却截然不同,为此我曾经很逃避当老师这一条路,我不想总是按照设定选择我的未来。
幸而一路走来到现在,我逐渐坚定自己的愿望,也隐约看见了未来道路上的迷雾逐渐散去,小径依稀显露出通向目的地的方向。
我不是为了堵住谁的嘴,我是为了去面对年少时的我自己。
可能有一些语无伦次,毕竟原来一直对未来很迷茫,直到保研结束尘埃落定了才真的开始认定当老师的道路,也很感慨这一路上所有的巧合,就好像真的有一道光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指引我前进。
总之,祝青年说的朋友们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够顺利地、坚定地走向那道光!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