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临床医学直博北医+哈佛夏令营+牵头国家级大创+铁打ENFP | “追风赶月莫停留”

文摘   2024-12-24 11:01   贵州  

青年说(245)

王艺凯




嘉宾介绍


教育背景

本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

硕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直博


个人经历

执业医师

牵头国家级大创项目

国家翻译资格考试CATTI三级笔译

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网络工程师

国家体育总局壁球三级裁判

哈佛大学医学院暑期夏令营

北京大学壁球队队员

华中科技大学秋季田径运动会本科生组跳高第四名


兴趣爱好

壁球、羽毛球、排球、瑜伽、健身

外语爱好者(听到人们讲各种自己的语言就会感到兴奋)

看比赛&音乐剧&音乐会&话剧爱好者


MBTI

六年铁打ENFP

INFJ转型中



01

写在前面





特别感谢婉滢的邀请!最初收到邀请时我表示我的生活实在不足向他人道,但婉滢说只是希望向大家展示一种生活和道路的可能性。


于是收获了这样一个契机,在博士无比奔忙的生活中,稍停下来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在回忆过去的故事和翻看相册的过程中,感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治愈,也更回过头来看清了自己当下的路。


回顾大学以来医学的道路,三个主线故事贯穿了这些年的生活。即分别是在浩瀚的临床医学知识海洋中沉浸,在医学科研的领域中摸索,和在赴美行医的道路上徘徊



02

临床医学学习生活







此节看似只是普通的大学生活,但我想临床医学的知识学习还是有其相当的特殊性的。在大二到大四课业最忙的几个学期里,每天早上七点全宿舍起床,接下来一整天宿舍没人,所有人都全天在自习室,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半自习室关门才回来,如此的生活三年如一日。现在和朋友聊天也常说:“本科看其他同学代表医学部参加华科杯羽毛球赛,看同学们去武大凌波们看日出,种种这些在彼时于我们宿舍眼里都只觉得:‘还不如兄弟们每天在自习室学习有意思呢吧。’ ”


三年间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本科的女朋友,那时候一起畅谈未来,在每个学期的多个节点讨论学期的规划,在生活中互相鼓气和提供情感支持。让看似枯燥的三年成为了青春中十分值得回味的过往。


(系统解剖学笔记)


临床实习:


医学的临床实习更像是“按部就班”的课内学习的一环。在大三下学期开始一年的见习,大四下学期开始一年半的实习,直到毕业。通常医学院校的实习医院都是默认本校附属医院,如我从入学起即确定在武汉协和医院实习。


临床实习是一个消磨人耐心和共情能力的地方。也是一个预备役医生经历人性蜕变的过程。


犹记得最开始见习,全麻人流的小姑娘在手术室醒来握着我的手止不住地哭泣;我会在肝胆外科的病房给患者耐心解释胆囊切除术的必要性;在心内科陪疫情期间独自住院的八十岁婆婆聊天;在初到产科值夜班的夜晚期待夜间可以来病人,感受一下电视剧中才见过的夜间紧急开台,结果凌晨一点来了一位高危产妇,当夜到我和老师走出手术室已经是早上六点,囫囵躺下一个小时,起来后查完房回宿舍的路上只觉得恍若隔世。


(医院实习期间的病例讨论)


种种情怀和耐心都只在最初的实习中才存在,随着每天八点到病房查房,每天给十几个患者换药拆线做心电图,每天眼中看不尽的人间悲剧…难有一个医学生的情怀能保持无瑕。于是人间疾苦于我们只成了眼前流水线上的钉子。


再之后我们自己也开始生病、看病,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就医需求。我们又切换角色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钉子。在最科学与真切地认识死亡与疾苦的同时,随着逐渐走出象牙塔,越来越多地参与和理解社会生活,医学生们更加理解了何谓生命和生活。


体育运动:


若要塑造强大精神,必先锻炼强健体魄。

——荒川弘


运动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意识是智力范畴中最基本和最终的东西。

——马约翰


在我的课余生活中从未放弃的还有体育锻炼。运动在强健体魄之上,我很喜欢北大壁球校队教练的一句话:打球的过程会塑造和强化人的灵性,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健身是我最早的运动形式,从初中即开始健身。直至今日体脂率常年稳定在10%-12%之间,这为我参与其他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力量与身体素质基础。




(体脂率10%的状态)


随着保研结束,以及开始接触运动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我的运动理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相比传统的力量健身,我越来越认识到“功能性训练”的重要性。这一训练理论更强调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多方面身体素质的统一。于是现在在打球之余也会进行很多瑜伽和普拉提的训练,全面强化身体素质。


我想,在开始锻炼与运动之前就应想清运动的初衷。运动很多时候可以被赋予很强的社交属性,于是有时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便成了以此形式填补社交的缺乏,如此运动因丧失了其纯粹性,常带来别样的困扰且导致浪费了时间。作为I人转型中的本人,更加支持将运动作为一项“向内的”活动,在运动中丰满自己,并尝试通过运动的方式更加理解自己




03

医学科研非易事







在当下国内的医学环境中,手术水平、临床工作质量、患者声誉等等临床评价指标都无法对医生的职业道路起到决定性影响。只有科研成果能带来超越一切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


尝试涉足:


医学科研的重要性在大学入学前和前辈们的交流中就已有所了解,所以在大一结束就抓紧时间开始了科研的学习。我来自非知识分子家庭,所以初涉科研领域直如漆黑一片,由两个问题可见一斑:在大一结束和学长聊天的时候初次听闻了何谓SCI;在波士顿的华科校友座谈会时一直很想问一个问题:“当我们说‘科研’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大一暑假的科研培训在同济基础医学院的一个强系,但师姐安排给我的工作基本都是养老鼠、做老鼠行为学实验。感觉除了干蓝领工作外,无法理解课题的全貌,于是很快退出了课题组。




(饲养实验用小鼠)


这也成了我后来对大创项目的期待以及如今带本科大创同学的标准:希望在参加大创时可以做到理解课题从何而来的原始思路,并且在课题推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能持续理解下一步该走向何方,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在这些的基础上才是实验技术的学习。


后参加学姐的大创项目(学姐现于中国消化内科最高地——上交仁济消化内科主任处读博,至今仍是我在学医道路上科研领域最佩服的人之一),结果项目甫一开始就进入了疫情,最终不了了之。


曲折学习:


大三上学期结束后,我已经对科研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于是在寒假独立设计了生信分析的项目,并找到之前上课对我比较好的一位年轻老师做指导教师。项目从总体设计,到申报书撰写、中期检查、国家级申报、项目结题,全流程所有内容都由我和当时女朋友共同完成,共获批经费12000元。不过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级大创,作为本科生自己摸索毕竟太过年轻,项目最终并未产生文章等实质成果。


(国家级大创项目)


国家级项目之后进入内外妇儿学习阶段,科研工作和usmle一起都随之暂停。


再拾科研工作便是参加了本科武汉协和医院运动医学科的项目。但受限于多种因素,项目开展也并不顺利:一方面临床医学生大四要忙于临床实习;另一方面那一年一直在准备保研的材料和做面试准备;最重要的是导师没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很多想法也无法开展。


即使到现在博士生活都已经过了一年,仍不敢说自己实现了科研入门。如果说聊有一些经验,大概是:所在课题组一定要符合以下一些特点:经费充足、课题组内有良好的传承体系,即有师兄师姐和小老板在初期可以指导技术和方向,课题组有完善的实验环境和设施,且距离居住场所较近。同时自己多看文献,多在实验室坐班,有想法就多脚踏实地尝试。


02

04

赴美行医or回京读研








赴美行医是本科生活的核心主线之一。这样的想法最初可以追溯到高考后报志愿时,确立目标并为此一往无前则是在大一的暑假去哈佛医学院夏令营项目结束后。


高考后班主任为我引荐了他上一届带班的学生,在当年已经在考usmle(美国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后即可申请在美住院医师项目)的step1(共分step1-3三个主要部分,其中step1、step2 CK最为重要)。彼时在四九城长大的视野让我并不考虑太多的道路,无论未来如何,永远在这个四九城工作生活大概是不会变的。


大一结束后参加了华科和哈佛医学院的合作夏令营项目。除了哈佛的夏令营外,在开始和结束的几天也在东北海岸一起玩了玩。抵达当天住在新泽西的酒店,次日开始冰牛奶早餐+通勤纽约的生活体验。时代广场、华尔街,那时都还只像过眼云烟,并不如何吸引着我。当日晚在暴雨中驱车一路抵达波士顿新英格兰。


在新英格兰我们住在哈佛医学院东边一点的一所比较小的社区大学里,即使是简单的社区大学,仍然有着顶级的住宿环境与生活设施,在campus里我们也可以和其他美国大学生有所交流,深入感受他们的生活。


(在哈佛和教授交流)


接下来几天的lecture由哈佛医学院的基础医学、人工智能医学交叉等多个方向的教授讲解。还有麻省总医院(世界第一)的犹太人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演示机器人手术,这可能是在大一只接受了通识教育的我接受的第一次医学直观认识。


我对彼地的感情在一天天不知不觉地改变着,直到史须教授(该项目最早的创始人,现任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本科毕业于同济医学院)来给我们上课,以及讲述他的道路;到傍晚我沿着查尔斯河散步,走到麻省总医院的楼下,看到人们在河边划着帆船;到一天晚上华科波士顿校友会座谈会;到在食堂穿着手术室刷手服的黑人姐姐仅是擦肩而过便向我微笑……


(哈佛课堂)


我常想,生命的意义在于在一生的道路中逐渐认识自己。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不同方面并将其融会贯通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人类文化广阔的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位置,体面且单纯地做一名医生,与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流从而获得文化的碰撞,这是我所期待的,于是在那个夏天确立了想要赴美行医的目标。


一段小插曲:


在波士顿的一段对话或许可以对本文的读者有所启发:


一天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中心(哈佛的主要附属医院之一,世界第一癌症医院)的食堂吃饭时,同桌两位姐姐正在聊Western Blot(生物医学科研中常用的蛋白定量技术),于是攀谈起来。得知两位分别是中科院大学本,现为哈佛教授,另外一位是港中文本硕,现于哈佛读博。和她们聊起我的道路选择,哈佛教授姐姐讲到:


有时或许不必花过多时间和精力思考道路,她自己在本科就没怎么思考过前路,只顾每天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最终本科毕业时,中科院直接发来了博士offer,与此同时看到了申请海外博士的机会,并一举成功申得了哈佛医学院的博士项目。


用当下常听的鸡汤翻译或许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过多的思考或许只会带来犹豫和彷徨。




05

“短暂的一往无前”











在接下来的疫情阶段,一直将生活更多重心倾向usmle,具体备考方法在此短暂提及一下:pathoma、First Aid、amboss,是我彼时主要使用的几类复习资料,知识点扎实,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就是扎扎实实的知识点讲解和练习。其他尝试过的一些如Robbins、sketchy效果欠佳,主要是非重点内容偏多,或过于花哨。


在备考usmle的过程中课内成绩难免受到影响,每学期末才开始准备课内的考试,导致成绩一路下滑,直到最后一个学期,已经来到了保研边缘。结合当时疫情和多方冲击下的中美形式极度恶化,遂决定暂时放弃usmle,在课内的最后一学期专心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神传放皮的临床课程备考。


而后着手保研,保研后开始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另一种生活开始洪流般裹挟着我向前,usmle于我越来越像过去的一场梦



06

写在最后





在博士生活稳定后,同时也对国内医学就业环境以及职业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了解过英美澳港新等地的行医政策后,LMCHK不失为一种选择,关于此话题不宜多谈,如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迎联系我一起交流~


(艺凯学长的小红书账号,欢迎大家关注)



往期推送

















合作及联系我们


微信:ValentineWang2022

邮箱:translator_wanying@foxmail.com



END



青领World
专注优质青年故事分享,关注当代青年成长。本号汇聚了来自世界著名高校、国际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等众多高端优质平台的优秀青年。相信你在看到这些青年的精彩故事后,也会获得更多启发,开启一段特别的人生之旅,构筑更美好的未来远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