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的梦魇-楚拉刀
文摘
2024-11-04 18:15
上海
出身伊斯法罕的波斯小帅哥彼什卡博兹刀后来有了几个亲戚:卡茹德刀、阿富汗刀和楚拉刀。阿富汗刀也叫卡博刀或开伯尔刀,在帝国噩梦-阿富汗刀里已经介绍过了。今天说一下彼什卡博兹最年轻的小兄弟楚拉刀。楚拉的样子比较特征明显,锥形的刀身和较细的刀柄还有柄尾的突起都是他的特征。在英国和阿富汗的战争中本名叫楚拉的阿富汗刀被英国人命名萨拉沃亚特坎或开伯尔刀,随着阿富汗战事频频见于报纸而名声大噪。从形状和制造工艺上来看,阿富汗刀更像是为了战争赶制出来的。看起来像个大剔骨刀的外形和普遍比较简朴的做工,并不像它的波斯亲戚那般历史悠久。精美做工的阿富汗刀大多产于19世纪末的印度,它们被当做纪念品卖给英国人作为壁炉上的陈列。但是直至1880年二次英阿战争,英国人带回英国的阿富汗刀剑里并没有出现楚拉刀。截止第二次阿富汗战争,英国缴获的阿富汗刀剑里并未出现楚拉短刀,阿富汗刀倒是名声遐迩。在第一、二次英阿战争中出现的短刃更多的是印度制式的卡茹德短刀,作为和长的阿富汗刀配合的短兵器。如果有步枪的阿富汗武士,长的阿富汗刀就不用,只斜插茹卡德短刀。在19世纪下半叶,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术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印度制式的茹卡德短刀倒是多见于19世纪的阿富汗战争,茹卡德其实也是波斯小帅哥彼什卡博兹的亲戚。这只精美的茹卡德产自乌兹别克,和阿富汗的工艺明显不同。这只乌兹别克的彼什卡博兹细长的造型,显示了茹卡德短刀的一些早期特征。
约翰伯克是维多利亚时代驻印度最勇敢的摄影师。他游历了南亚次大陆的许多地方,但最出名的是他关于第二次阿富汗战争(1878-80)的照片。在这两年的战役中,他在阿富汗和西北边境省(现在在巴基斯坦)的敌对环境中工作,记录了该地区的军事冲突、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在英俄中亚大博弈时代,伯克还拍摄了一些英国人和阿富汗首领之间的会晤,这些会晤中签署了阿富汗战争中的一些条约。下面这张照片是在战争后期(1879年10月)占领喀布尔期间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是参与谈判的阿富汗酋长和他们的卫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携带的武器的样子。在有了摄影术的年代,我们可以比油画更精准地了解当年的历史。身份较高的酋长们坐在地毯上,都没有携带武器,有两个带短刀的也放在地毯上。站立者地位略低,有三个携带武器的,都斜插了短刀。照片中一共出现了5只短刀,无一例外都是茹卡德短刀,没有楚拉出现。
放大可以这个卫兵穿了缴获英军的服装和腰带,手持英式军刀背英式步枪。在他腰带上斜插了一支茹卡德短刀,但是和印度的茹卡德略有不同,在刀柄尾部出现了一点带勾的突起,呈现了楚拉刀的早期特征。我们可以理解为阿富汗当地在19世纪80年代时已经开始对印度传来的茹卡德进行本地化改造了,但是典型的楚拉刀的特征还未出来。这个拿阿富汗本地燧发枪的阿富汗武士腰带显出浓郁的中古风格,他斜插的卡茹德也是印度风格,但是在柄尾同样多了一个微微的小凸起,此时的刀柄材还是一块整料制作。过了40年以后,我们把时间拉到第三次阿富汗战争结束的1920年。照片上这几个普什图战士的装束和40年前有了变化。长袍不见了,武装带也变成了一战制式的武装带。在照片里出现了两把楚拉短刀。我们把照片放大看,这两个普什图战士腰带和手里拿着的短刀就是明显的楚拉刀了。细的刀柄和柄尾的勾状凸起非常明显,在都装备了近代步枪之后,长的阿富汗刀不见了,近身格斗及工具刀变成了短小的楚拉刀。普什图人的这种装束一直到了塔利班时代都变化不大,随身的楚拉刀也用于杀羊切割甚至处决俘虏。传统的处决方法就是拿短刀割喉,大部分时候用的都是多见的楚拉刀。普什图人叫大的刀叫楚拉(chhura)叫小的刀叫楚瑞(chhuri),按道理楚拉刀的本名应该叫楚瑞刀,但是在大的刀逐渐退出战场后,轻便的短刀占据主流,二者的名称也渐渐混淆。特别当兵器由遥远的英国人命名时,那么只能约定俗成了。根据资料和照片判断,楚拉刀的产生大致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是伊斯兰刀剑里比较年轻的小兄弟。出身阿富汗的刀族,从上至下为角柄的阿富汗刀;阿富汗民间造的传统茹卡德,比较粗糙的木柄;非常典型的骨柄的楚拉刀,我们可以注意到他比较细的刀柄;阿富汗制造的骨柄彼什卡博兹,和印度波斯相比明显粗糙。典型的楚拉刀长30至45厘米左右,T形的刀脊锥形刀身。尖锐的刀尖用于刺击,刀根部的弧形刃用于刮削。基本刀身的形状和卡茹德相差不大,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刀柄上。楚拉的刀柄明显变细,仿佛将茹卡德肥厚的刀柄挖去了一块。而且和卡茹德多用象牙海象牙甚至玛瑙水晶等珍贵材料不同,楚拉的柄材比较普通,角质骨质木质比较多见。由于年代比较近,塑料和电木也会出现在柄材上。楚拉刀的刀柄和茹卡德不同的还有柄材经常会使用两块拼接,而不像茹卡德是一块整料。这也是为了加工方便和节省材料。刀鞘使用皮革包以金属镶边的枪套形刀鞘,为了翻山越岭方便极少像印度制式一样用丝绒材质。由于经常在身上剐蹭,皮鞘往往有浑厚的包浆。这只楚拉用了赛璐璐柄,金属刀鞘也有焊接的痕迹,显示年代不会太久远。30厘米的尺寸也显示了随着枪支的普及,刀剑类越来越短小轻便的趋势。这只楚拉的骨质刀柄上挂了两枚1907年的印度硬币做装饰,这里透露两个信息:其一楚拉刀大致的时间是20世纪初期,其二楚拉刀大都出现在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地方(20世纪初印度巴基斯坦尚未分治巴基斯坦地方用印度硬币)。刀身长20厘米,比较短小利于携带,用得是普通的钢材。阿富汗本地的民间粗犷工艺和印度波斯的精致有所不同。俯视来看,楚拉的形制和他的亲戚彼什卡博兹和茹卡德一样,肥厚的T形刀脊贯穿刀身,手柄也比较饱满,也有铁雕刻花,但是不如波斯印度的铁雕精细。这是一把普通的印度牙柄大马士革钢茹卡德,皮质刀鞘没有任何装饰。拿它和阿富汗的楚拉刀相比还是能看出工艺和形制的差别来。楚拉刀在70年代后大量出现在古董刀剑市场上,但是大部分工艺水平普通,只能算民间民俗文物。但是由于出令自不可一世的苏联吃瘪的阿富汗,仍然有人追捧。就像阿富汗刀象征了英阿战争一样,楚拉刀也象征了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七十年代在苏军入侵时,依然有不少苏军俘虏被用楚拉刀割喉处决。比较残忍的做法不是一刀割喉,而是用楚拉在脖颈两侧的大动脉上轻轻划开,任由献血喷涌看着俘虏慢慢死去。在塔利班时代,随着腰系式子弹带在普什图战士中的普及,楚拉刀的斜插变得不太便利,慢慢退回了牧羊人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