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的赫鲁晓夫楼
文摘
2024-11-05 18:10
上海
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的人都有过住五层公寓楼的经历,这种板式楼是几代人的记忆,很多人人在赫鲁晓夫楼里出生,最后又在赫鲁晓夫楼里去世。赫鲁晓夫楼是赫鲁晓夫时代主持修建的,旨在改善斯大林时代人民恶劣的居住条件。在斯大林时代,普通人一般住在木制或砖混建筑里,共用卫生间厨房和浴室,类似我们的大杂院或72家房客。只有级别够高才能分得独门独户带厨房和卫生间的房子,而赫鲁晓夫则认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就是自己最大的政绩,特别是访问美国时美国人的居住条件深深地刺激到他的自尊心,从此“要赶上美国”成为赫鲁晓夫的口头禅。修建标准化廉价针对普通人的公寓,从赫鲁晓夫开始就是苏联的基本国策,他的继任们也不断修建升级的公寓,直至从远东到东欧,从北极圈到中亚,22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国土上到处都是方盒子外形的公寓楼,基本实现全民覆盖。虽然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并没有赶上美国人,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斯大林时代,工人一般住在国家分配的宿舍里,这种宿舍一般是兵营改造或者临时搭建,一切因陋就简,保暖隔音效果都很差。从1927年开始,苏联工程师从德国学习预制板技术,尝试修建了一些2至3层的板式建筑来做工人宿舍,但是数量很稀少。二战后,欧洲国家重建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启动了国家公寓计划,修建板式楼房安置人民。当时担任乌克兰书记的赫鲁晓夫立即向西欧学习,1949年在基辅和马卡耶夫开始修建板式楼房给人民居住,同时在乌克兰设立建筑陶瓷厂生产瓷砖用于板式楼装饰。1953年3月斯大林死后一周,赫鲁晓夫就在国务会议上把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了出来。当时的苏联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城市人口从1917年的17%增长到1956的48.4%。很多人家一家人挤在一个10平米不到的宿舍里,冬天也没有暖气。在1954年的全苏建筑会议上,赫鲁晓夫痛骂了斯大林时代好大喜功的斯大林新古典主义:‘把建筑当做艺术品而不是人民必须的生活品,根本不考虑人民的需求。把钱浪费在华而不实的外观上一点不考虑实用性。我要求用水泥替代金属,修建更多的便宜实用的房子给人民住,把你们在斯大林时代浪费的时间给我找回来……’会后发布了《关于禁止奢侈设计施工的文件》正式终结了斯大林时代好大喜功宏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计划,开始启动针对平民的国家居住条件改善计划。计划开始以法国的公寓为范例为平民修建住宅。最初在列宁格勒的法式公寓并未成功,因为法国没有俄国那么寒冷。苏联工程师开始重新设计苏式公寓,就是后来著名的赫鲁晓夫楼。赫鲁晓夫时代是建筑设计师比较沮丧的时代,廉价的公寓楼由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设计,完全不考虑外观,由国家设计院出图纸全国按统一标准施工,实用且让普通人住得起是原则。最终5层楼不带电梯的赫鲁晓夫楼成型。赫鲁晓夫楼户型以一室户和两室户为主,少量的三室户和极其稀少的特供四室户。一般面积是45平米左右,这是指套内面积,建筑面积这个知识点苏联人没有学会。小而紧凑的结构,厨房5至6平米,储物间2至3平米,阳台2至3平米,浴室和厕所合二为一,房间高度一般只有2.5米。独门独户,不再设共用区域。国家集中供暖供气和24小时热水,不再设置宿舍管理员。建筑采用模块化设计,大量使用标准化水泥预制板,所有建筑构件全国通用。全苏联的水泥厂都在开足马力生产水泥构件,全国到处是施工工地。当时流行的义务劳动就是周末去工地修建公寓,因为是在修给自己住的房子,所以人民劳动热情高涨。当时犯轻罪一般不拘留,在工地劳动就算服刑了。赫鲁晓夫楼把法式公寓简化到极致又考虑了保暖性,标准化的施工使得盖楼极其迅速,最高纪录是12天即搭建完毕。盖楼装修都是标准化流程,全国都是一个样。后果是迅速高效成本低廉,最快装修记录是5天就装修完一栋楼。还有一个后果是全国几乎每家都一模一样很容易走错门。小户型也影响了家具,苏式家具结构紧凑小巧配合小户型,制造家具的木材比斯大林时代省了30%。1957莫斯科的第一批住户住进了新建的公寓,莫斯科开始第一个实行改善人民居住条件计划,但是在修建新公寓的时候也拆毁了一些历史建筑,这也是赫鲁晓夫后来被指责的地方。1957年至1963年间,国家开足马力修建新公寓产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苏联人口结构的城市化就此定型。1960年一年就修建了8280万平米住房提供人民居住,所有公寓只有4个户型,体现了标准化的极致。赫鲁晓夫时代建造了几亿平方米的公寓,1956年至1963年7年间全国住房面积翻了一倍,比过去40年盖的房子还多。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分到房子,上千万普通人从木板房、地下室和防空洞里搬出来住上了有暖气热水的公寓。当然在赫鲁晓夫时代,并未完全解决人民住房问题,在他去世后十几年才基本完全解决,那时的赫鲁晓夫楼已经有了电梯。最早的公寓是向公民出租的,租金非常低廉。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公寓是通过住房合作社向公民出售,售价按建筑成本价不得炒房。个人首付15%至30%,其余部分从合作社贷款,按极低的年利率0.5%收取利息。由于模块化标准化施工,建筑成本大约94卢布左右一平米,而当时苏联的中等月收入50-60年代为300至400卢布。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的普通人三四个月的工资就够首付了,基本没有负担也没有房奴。但产权的公寓非常紧俏,要论资排辈。要贡献突出或者职位高或者行贿才能拿到房票,所以当时有产权公寓的人被视为混得开的人。随着公寓越修越多,拥有自己公寓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愿意出钱,还可以挑地段和面积,当然由于竞争者众多依然要托关系走后门。我们把在苏联援建中国期间修得筒子楼也称为赫鲁晓夫楼,其实筒子楼是赫鲁晓夫时代的青年楼。青年楼供结婚还没孩子的小夫妻过度或作单位学校宿舍,夫妻有小孩以后就可以提申请住公寓了。青年楼一般5层,一条走廊两侧是单间,共用卫生间和厨房,地下室是公共浴室。暖气天然气和24小时热水一样提供,热水在夏天会停一个月用于检修管道。我国的筒子楼是一种低配版的青年楼,没有暖气天然气热水也没浴室。烧煤炉去父母单位浴室洗澡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赫鲁晓夫楼一直修到70年代,人民对于住房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保暖隔音较差,没电梯户型偏小的赫鲁晓夫楼有点落伍。升级版的勃列日涅夫楼出现,9层带小电梯一梯两户或三户,面积更大,挑高更高结构更合理,至此大部分苏联公民住上了电梯公寓。在苏联解体时,住在赫鲁晓夫楼里的人们得到了房屋的产权,国家也不再分配房子了。赫鲁晓夫楼的设计寿命是100-125年,目前很多房子已经超过70年设备老旧。在比较富裕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地区,启动了赫鲁晓夫楼的拆除计划。旧楼拆除后盖起新的高层公寓,原先的租户在新楼里得到一套房,剩余的房子面向市场出售。莫斯科1956年建的第一批赫鲁晓夫楼还剩下几十栋待拆,60年代建得楼还有很多没有轮到拆迁。而在其他省份仍有大量的赫鲁晓夫楼还在使用。目前还住在里面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设备线路管道老化引起的各种不便也经常被新闻报导。赫鲁晓夫楼一直为艺术家们诟病,认为像火柴盒一样丑陋。但是自从人们有了自己独立的居所,喜欢文艺和读书的人渐渐开始多起来。在经营自己的家的时候,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美有了追求。每天洗澡的习惯也是住进赫鲁晓夫楼以后培养的习惯,最初苏联人民和30年前中国人民一样每周拿洗澡票去单位浴室洗澡。赫鲁晓夫释放了上百万斯大林时代的囚犯,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囚犯。而他修建的赫鲁晓夫楼却是惠及了每个普通人。很多老人说得:‘谢谢赫鲁晓夫’就是谢谢他的赫鲁晓夫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