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拉姆屠狼

文摘   2024-11-08 12:18   上海  


《巴赫拉姆屠狼》是藏于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的一幅伊尔汗国时期波斯细密画,41.5*30厘米的尺寸,用了矿物颜料和金银粉绘制而成。画出自伊尔汗国的国都大不里士,画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330-1340年之间,这个时代是伊尔汗国刚刚分崩离析,各小可汗割据征战的时代。在中国是元代末年,再过30年朱元璋就在南京建立大明了。
画中故事是《列王纪》里的故事,《列王纪》是讲述波斯被阿拉伯占领前的各代贤君和勇士的英雄史诗。《列王纪》成书于1009年北宋真宗年间,此时已在波斯流传了300多年正是脍炙人口之时。
下图是《列王纪》里听女奴阿札德弹奏箜篌的巴赫拉姆古尔,绘制于19世纪。
巴赫拉姆古尔是何方神圣呢?我们在《波斯的倔强-百夫长权杖传》提到过他,他是萨珊王朝的帝王,在位时间是420至438年,此时的中国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他在位时发动了对罗马和嚈哒的战争,皇帝骁勇善战沉迷田猎猎并且箭术超群。他的名字是巴赫拉姆五世,外号‘古尔’本意是野驴,而波斯将弩箭称为野驴,可见他以百步穿杨而闻名于世。
下图是巴赫拉姆行猎图,绘制于15世纪,巴赫拉姆围猎捕获了1200只猎物,并慷慨地将它们分给了人民。看来巴赫拉姆在民间口碑不错,是个好皇帝。
巴赫拉姆在萨珊时代就在民间传说中名闻遐迩,下图这面萨珊巴赫拉姆故事银盘制作于5世纪,正是在巴赫拉姆时代制作,可见他在当时已经是网红了。盘子上的故事讲述擅长音乐的女奴阿札德深受皇帝宠爱,有一天她质疑皇帝的箭术是否像传说中出神入化。皇帝当即骑上骆驼载着阿札德出猎,他一箭射掉公羚羊的双角,两箭射中母羚羊的头顶,三箭把羚羊的后蹄和耳朵穿在一起,展示了自己超凡的箭术。此银盘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萨珊时代艺术的代表作。
巴赫拉姆善射的故事在波斯脍炙人口,类似中国的百步穿杨。仿佛中国在装饰图案中经常出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一样,巴赫拉姆射箭也成为一种传统波斯装饰图案。
下图的14世纪波斯手绘瓷盘就出现这一故事,并且故事有了后续。恃宠而骄的阿札德看了皇帝神奇的箭术后不但不赞扬,还讽刺皇帝是魔鬼上身才有如此箭术。恼羞成怒的皇帝把她一脚踹下了骆驼,可见皇帝还是爱美人,否则美人早就因大不敬脑袋搬家了。
在1009年成书的《列王纪》中,收集整理了巴赫拉姆的各种传说整理成册,《巴赫拉姆屠狼》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在蒙古人占领波斯期间,蒙古人接受了当地波斯的文化,《列王纪》的故事和细密画也在伊尔汗国宫廷流行。
下图是巴赫拉姆屠龙图,龙的形象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正是进口的中国瓷器上龙的形象,龙保持了宋代的遗风,身子矫健遒劲。
话说萨珊皇帝巴赫拉姆来到印度地方,当地的土王桑加请求巴赫拉姆帮忙除掉一只祸害百姓的巨狼。此狼名叫卡格,其大如牛,头上长了支长长的独角,又被称为角狼或犀狼。它凶猛无比,每日咬死狮子挖出狮子心,捕食豹子扒下豹子皮,吃人无数。其实根据故事里的描述卡格应该是头印度犀牛,现在是不折不扣的保护动物。巴赫拉姆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奋起神威先用弓箭射,后用战锤敲将卡格狼杀死为民除害,然后将狼头砍下送给了土王桑加。
下图是另一个版本的《巴赫拉姆屠狼》,里面狼的形象模仿了来自中国的麒麟或狻猊。
画中皇帝身穿红色丝袍,上面绣了金色的法国鸢尾花,头戴的王冠也是欧洲式样。证明在伊尔汗国时代,波斯除了和东方的中国交流外,也和西方的欧洲存在交流。皇帝肩扛了全金属带金饰的叶锤,这也是从西方传来的兵器。
叶锤大致出现在10世纪的欧洲,为了打破金属铠甲而设计。叶片均匀分布,无论哪个角度打下去都会有一片叶片起到打击作用。同时叶片结构也减轻了锤头的重量,可以更加便捷地作战。但是叶锤的加工工艺要求比较高,对兵器师傅的焊接手艺要求很高。每个叶片之间的角度都要一致并且要焊接坚固,这在当时的手工制作工艺下比较费力。所以全金属叶锤在当时就造价不菲,只有贵族才用得起。叶锤在元代从波斯传至中国被称为‘夏西帕尔’,也是因为工艺复杂而并未流行。
皇帝的盛箭的豹皮囊和盛弓的水波纹弓囊合称櫜鞬(音:高建),是蒙古的制式。腰佩的长刀上的十字护手一直到后来的各种弯刀上都有出现,而彼时的佩刀线条还比较直,弯曲的弧线还未出现。
中世纪的叶锤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主要用于打破头盔,它的打击力集中于一点,破坏力更大而且更轻便。
画的构图将巨狼鲜血淋漓恐怖的头摆在中间,通过它头上的长角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旁边的作为前景的树上。观众的视线从树上越过马头会落在主人公皇帝的脸上,皇帝的脸部处于右上方的黄金分割点上。从皇帝脸上观众的视线向下审视皇帝的丝袍,弓箭佩刀和正在跨过巨狼尸体的战马,最后又会落在巨狼的头上。画师是非常善于用图画来讲故事的,虽然是平面构图,画面仍然有动感。
画的上下方写了波斯文的长诗,描写了巴赫拉姆杀死巨狼的英雄事迹。这幅细密画来自一本精美的画册名叫《大蒙古列王纪》,画册制作于1330-1340年间的伊尔汗国晚期,地点在当时的都城大不里士。原画册有280页分为两册,其中有190张插图由几个不同的画师绘制。但是由于20世纪初的古董商人将画册拆散按页出售,所以这本精美的画册被拆得面目全非,目前存世的只有57页。这也是波斯的传统文化之殇,文化凋零散落海外。
下图的波斯文标题《大蒙古列王纪之巴赫拉姆大战卡格》,占领波斯的蒙古人全盘接受了波斯的本地文化并将《列王纪》当成自家的故事。游牧的蒙古人本来就习惯于在帐篷里听长篇的叙事英雄史诗的吟唱,充满打怪故事的《列王纪》受到了定居下来后蒙古人的喜爱。由于马上的游牧习惯,蒙古人比较喜欢便于携带的小型工艺品。所以这一时代的绘本《列王纪》都是一本书大小的册子,里面的细密画的画面也不大。这一形式一直影响到后世的细密画,即使现在的细密画,不论土耳其、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还是印度都是不大的小幅。
细密画由于蒙古统治者的喜欢而在都城大不里士非常风行,宫廷会出钱资助画师中的佼佼者。画师之间的竞技也很激烈,那么引进新奇的画法也称为竞技的手段。大不里士位于交通要冲,东边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中国大元本部;西边是拜占庭帝国,北边是高加索的亚美尼亚。各种文化都在此地交汇,这也影响了此时的细密画风格。欧洲的图案和用具在这一时代的细密画上比较多见,但是对细密画影响最深的还是来自宋代的绘画。宋画的平面构图和人物的线描对细密画的影响很大,中国来的瓷器上的龙凤麒麟等图案也被波斯画家本土化。
按照伊斯兰的教义,不得在画中出现动物和人的形象。但是波斯人反感严格的教义,有着雕刻绘画悠久历史的波斯文化有自己的样子,《列王纪》就是对阿拉伯占领者比较隐晦的反抗。蒙古人也不在乎死板的教义,画得好看就行。所以在蒙古人统治波斯时期,细密画开始发展并传向土耳其和印度。
下图是细密画巴赫拉姆扛着公牛爬上楼梯,展现了力大无穷的英雄皇帝。动物男人女人俱有而没有禁忌。
《列王纪》细密画的主要情节多为饮宴、狩猎、比武、求爱等比较有男性气概的场景,蒙古人比较喜欢。而且蒙古人也常以《列王纪》中的英雄来自诩,他们常常通过故事和绘画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就像这幅《巴赫拉姆屠狼》一样,故事是波斯的故事,但是人物的形象却是蒙古贵族的形象,毕竟绘制这本画册的不菲开支是由蒙古贵族支付的,书名也叫作《大蒙古列王纪》。虽然60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形象仍然留在了羊皮纸上,也许这样就完成了他们永生的愿望。
下图是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巴赫拉姆屠龙的雕像,《列王纪》的影响使传说中的英雄在高加索也永生下来。


凤翅金盔
古代冷兵器考据控,历史细节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