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等级制的特权国家,官员按级别享受不同的社会资源,他们的住房有专门的部门和良好的房源保证。而屌丝想解决住房问题怎么办呢?国家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列宁的方案是腾屋行动,让工人们挤进城里人的公寓,10户人家分享一套公寓,斯大林的方案是建造简易营房筒子楼安置工人。这些住房都是免费的,列宁和斯大林都承诺很快就会建造新房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房间,当然承诺都没兑现。
屌丝想获得房子最常见方式是排进改善住房的名单,如果家里的人均面积少于6.5平米(厕所和厨房走廊面积不计算在内),就可以挂上住房困难的号等分房了,通常平均要等六七年,越是大城市等得越久。
当时分到一个好单位是解决房子的重要途径,效益好的企业,有政府预算的研究所都是好单位,他们会给自己的员工盖房子,然后内部排队分房,一般3年就能分到房。单位不给力,就要靠国家分房,那就要漫长地排队。想快一点就得行贿,红包也不是个小数目。
“我父母在毕业后作为年轻学者分到了一间宿舍,当我出生时,他们在离单位不远的地方分了套一室户,我妹妹出生时,我们分到了两居室的公寓。在研究所工作 5 年后,我们父母就住在套很棒的两居室公寓里了。”
公寓不是个人财产,需要付给国家租金(租金非常低和不要钱差不多)。可以在公寓里注册其他人的户口,也可以和同一系统的人换房(附加费用自己协商,调换登记时要给办事员红包),但不能出售和传给儿女。公寓主人去世后,公寓回收再分配给其他人。
“1979 年我毕业一年了,根据规定年轻学者支援边远地区三年就可以分套公寓,我派到哈萨克的时候,分到一间宿舍,一年后分到一室户公寓。在哈萨克工作3 年后调回库尔斯克,我把哈萨克的公寓换了库尔斯克的公寓,当然我自掏腰包补了一大笔差价。”
1991 年 7 月,苏联嗝屁后宣布国家公寓私有化,国家分的房成为住户的私产。大家都得到了赫鲁晓夫楼和勃列日涅夫楼的产权,官员们则得到了大公寓和别墅的产权。
最早的赫鲁晓夫楼成本价每平米只要94卢布,按当时的平均工资一年多的工资就够买一套房了。所以想买房的人也挤破头,但是进住房合作社也要论资格。要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小于9平米的才能入会,这个条件比排队分房宽松许多,只算卧室和客厅面积,后来又放松到人均面积小于12平米就可以入会。可以看出,买房的人基本属于改善型需求。
入会就要先把首付交齐,然后等上大约两三年就拿到房子了。但是苏联人民其实收入不高,很难攒下钱来付首付。公务人员是买房的主力,他们分房要排太长时间的队,又可以收红包攒首付,利用关系又可以在入会资格上把标准松一下。普通工人想要买房就难了,特别是养活一大家子的工人,更攒不下什么钱。
来自莫斯科的巴维尔回忆:
“我父母在80 年代中期加入了 一个住房合作社,首付入场费相当高用掉了我爸20个月的工资,我爸每月工资的四分之一用来还房贷,买家具和家电用光了我妈的积蓄。但是我们得到一套65 平米的三居室,我们家只有3口人,在那会是相当奢侈的,都赶上干部了。”
在苏联时代买房没有地区和地段差价,乌兹别克的房价和莫斯科彼得堡都是一样的,只收建筑成本价。那样不是大城市的房子会涨价呢?当时也有严格的限购,大城市和各加盟国首都的住房合作社只许本地户口入会,没户口和正经单位多少钱也不卖。
有人买房子,有人排队分房子,而一些年轻人多的大单位则动员员工自己盖房子。莫斯科附近的科罗廖夫科学城在1960年代就是这样解决住房的,这里需要大量优秀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但是长期的排队分房让年轻人们望而却步。后来共青团特批准,员工们可以自己建房子。
员工必须在建筑工地上工作才会有分房资格,但是只要你去干活,房子就人人有份。建房资金首先由单位垫付,然后由国家计委拨款,很快就给年轻人们盖出来大量房子来,当然还是因为单位好才有这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