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作者为唐作藩,是博雅21世纪汉语言专业规划教材,目前已经更新至第五版。本书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特别是中古音系统,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唐作藩,1927年生,湖南省洞口县人,当代著名音韵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已退休。主要著作有《汉语音韵学常识》《音韵学教程》与《上古音手册》。
曾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84—1989)、《语言学论丛》编委、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两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5月2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4年12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80年代曾任民盟北京市第六届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北京盟讯》主编。1993年退休以后被北京大学返聘任教至1999年。
现为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基金会主任委员、评委会成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北大《语言学论丛》编委、《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中国语言学》学术委员。
唐作藩从事音韵学、汉语史和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五十余年,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汉语史专业研究生、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其中不少人现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中坚力量。
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这些论著范围较广,涉及音韵学、汉语史、古代汉语、方言学、词典编纂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诸方面,并对于相关语言学科的横向普及和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选择《音韵学教程》作读书报告是因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适合音韵学初学者入门之作,还是一部传统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对音韵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帮助刚入门的学生掌握音韵学常识、提高音韵学的研究能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音韵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全书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引入性地先阐述音韵学的对象、功用和学习方法;第二章为音韵学的基本知识,重点且详细地阐述了音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声纽、韵母、声调等)、反切以及等韵图的构造、性质和作用;
第三章为《广韵》音系,重点讲解《广韵》音系的体例和系统及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并且对《广韵》音系进行了构拟;
第四章为汉语音韵学简史,简单提及了韵书未出现之前的上古音音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广韵》之后的一些韵书。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音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小学、今音学、古音学等),概括性地解释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功用(比如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探寻语音的演变,对普通话推广以及方言调查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及一些音韵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阅读一些大家的著作作为参考书、拿自己的方言和古音进行比较)。
第二章讲授了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为的是学好下一章《广韵》音系打基础。
首先从汉语语音的结构出发,将汉字音节划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并附录上了现代普通话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对照表。
接着引入在没有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方案注音的过去,古人所使用的注音方法,如反切、譬况、读若(读如)、直音法。
其中重点介绍了反切,因为这是本书重点内容《广韵》音系所使用的注音方法。通过介绍反切注音法的使用方法与原理(双声叠韵)让读者对反切的基本概念以及使用场景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反切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反切上下字不统一、方言和古今音演变的影响),并提到这种局限性的根本问题还是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然后接下来的几个小节继续介绍了声纽、韵母、声调的相关概念。声纽着重介绍了守温三十字母与宋人三十六字母(后者比前者在舌音里多了个娘母,唇音里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里增加了一个牀母),以及综合各家意见做出的声母构拟。
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上对这些声母进行了详尽地阐述(如塞擦音、擦音、清浊、送气与否等)。
韵母的介绍也是同样的体例,先从汉语语音中韵母的结构划分出发(韵头、韵腹、韵尾),并对韵母、韵、韵类、韵部、韵摄、韵目等概念的区分。
韵母根据韵头不同分为开口、合口二类,到现代演变为开齐合撮四呼;或根据韵尾不同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并提及了阴阳对转和旁转现象。
在声调部分,阐述了现代汉语声调与古代声调的不同,以及一些方言中的调类与调值。
最后,是关于等韵图概念以及结构的学习,并借此引出了一二三四等韵、洪音细音等概念。
第三章是本书的重点,围绕着《广韵》音系展开,先介绍了《广韵》的由来和体例。《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
《广韵》的编排次序首先按照四声分卷,每卷若干韵,共206韵。每个韵目上都标注一、二、三……以表示次第,每个韵目下所辖的字都是同韵的,也就是说每个韵里的字,主要元音和韵尾都是相同的,但是声母就不一定相同。
有些韵里还有两三个韵母,这是由于介音不同造成的。所以同一个韵里的字又按照声母或者接引的不同分开排列,在同韵中将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的字合并成一个同音字组,用小圆圈隔开,唐人把这种同音字组叫作“小韵”。
据统计,《广韵》206韵共有3875个小韵,每个小韵下的同音字数不等。所收每个字下面都有双行小字加以注释,注释的次序一般是:首先解释这个字的字义,释义下边就用反切注明这个字的音;如果这个字为代表字,还会在之后注出小韵的字数;一般一个小韵里只有一个反切,如有两读的字,就在该字后面加上“又音”。
此外,《广韵》的206韵严格按照四声相配的原则,阴声韵只跟平上去相配,入声韵跟阳声韵相配。接着按照声韵调的顺序依次对《广韵》音系进行阐述。
在声母方面,介绍了陈澧的系联法对《广韵》里的反切上字进行分类,列出了三个条例,分别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根据上述条例将《广韵》系联出了四十个声类(比起传统三十六个字母多出山、出、莊、神、于,另将微母并入明母)。
但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分类,这种分类随着反切下字的不同而不同,基本上一二四等韵是一类,三等韵是一类,这是因为三等韵一定有个介音[ i ],为了追求拼切的和谐所导致的。
《广韵》实际声母只有35个,在这些声母中值得注意的是:唇音只有重唇、泥娘合并为一个声母、齿音有三套等。
现代普通话声母与《广韵》相比,发生了如下变化:全浊声母清音化;知莊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sh;见、精二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零声母字大量增加等。
在韵母方面,运用同样的方法,陈澧给《广韵》中的反切下字也进行了分类,归纳为295类,其中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5类,入声51类,再根据韵母归纳的原则,归纳出舒声韵有91个韵母,加上入声韵51个,共计142个韵母。
后人又将《广韵》的206个韵归并为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16个韵摄。现代普通话韵母与《广韵》相比,发生了如下变化:
入声韵归为阴声韵;阳声韵合流,到了现代普通话都变为了[ -n ]收尾;除了果、假二摄以分化为主外,其余韵摄皆以合流为主;
《广韵》开口一二等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对应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对应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对应撮口呼。
在声调方面,《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实际调值并不清楚,演变到了现代汉语只剩下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总体的变化趋势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此外,结合各家意见对《广韵》古音进行了构拟,并且强调构拟出来的古音并不能认为就是古代当时的读音。
最后,补充性地描述了反切规律:反切上字清浊决定了被切字的阴阳,反切下字决定了被切字的声调。
第四章是最后一章,对韵书产生前的古音以及《广韵》以后的韵书通过时间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前者主要是一些从古至今的大家的论著,如王力、黄侃、章太炎等;后者是一些宋元明清时期的韵书,如《平水韵》《中原音韵》等。
唐作藩所著的《音韵学教程》作为音韵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深受许多读者喜爱,为音韵学的普及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任何学术著作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虽然叫《音韵学教程》,但基本上只对《广韵》音系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对上古音的涉猎并不是很多,内容不够全面。
此外有学者在查阅《音韵学教程》时,发现其中关于臻摄是否有二等韵的论述存在疑问。书中提到臻摄缺四等韵,有一、二、三等韵,但这一说法在音韵学界并非定论,因此可能给读者带来困惑。
随着音韵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可能未能及时反映在《音韵学教程》中。
因此,对于希望了解音韵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学习。
总之,这本书对于想要学习中古音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入门级别的教材,内容虽然庞杂,但都比较通俗易懂,也适合对音韵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学习。
在阅读《音韵学教程》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音韵学知识,还培养了对音韵学的兴趣和热情。
我深刻认识到,音韵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通过学习音韵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总之,《音韵学教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脉络,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汉语、解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音韵学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