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先生所著的《现代吴语的研究》由清华学校研究院于1928年出版,1935年再版,1956年有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附调查表格。
该书作为中国现代方言研究的开山之作,经历过多次再版出版,笔者在这里选取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据清华学校研究院1928年出版版本而于2011年3月新编排印的版本。
该版本在原清华研究院《现代吴语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增补新内容,能较好反映当时赵元任先生进行吴语方言调查的研究面貌。
该作构建了以吴音(语音)、吴语(词汇、语法)为研究对象,以江苏东南部、浙江东北部作为方言研究范围的研究框架,从独特的地理文化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古代音韵学知识和西方现代语音学、音系学原理,第一次系统地用科学的方法系统从事汉语方言调查工作。
这种研究视角与研究理论,体现了以赵元任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言学家脚踏实地、谨慎治学的研究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研究品格,时至今日,也依旧作为中国现代方言调查研究的研究范本被研究者们反复参考借鉴。
本文将从著作内容、研究方法、总体评价三个部分对赵元任先生的该本著作进行讨论,对该书中运用的精妙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
(一)著作内容
《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共有6个章节,加上绪论部分可共计为7个章节,该书篇章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七个部分:调查说明、吴语声母及吴语声母的讨论、吴语韵母及吴语韵母的讨论、吴语声调及吴语声调的讨论、吴语声韵调的总讨论、吴语各地次方言使用的常用词汇、吴语各地次方言使用的语助词及吴语语法讨论。
首先是绪论部分的调查说明,该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调查原因、调查区域、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在该部分,作者以平实的口吻交代了自己本次调查的名义;说明了本次调查的调查区域主要是分布在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北部的33个吴语方言区。
在调查内容上,作者声明本次调查包括吴语声母、韵母、声调、词汇、语助词等在内的共六大类十六小类的调查内容,均以调查表格的形式记录在册。
在调查说明部分,作者还极为严谨细致地讨论了调查原则:一是方言材料的发音人最好从说当地话的本地人中进行选取,保证发音人的语音不受其他方言语音的影响;二是叫发音人用本地自然的语音读字跟说话,要让发音人在情绪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发音,避免因情绪高昂或情绪低落的心理原因影响发音的准确性。
在第一章“吴语声母”中,本书主要记录介绍了吴语声母的各类音类跟音值,对吴语方言中独有而其他方言中没有的声母音类情况进行了解释和讨论。
例如,赵元任先生特别指出,吴语的浊声母字的发音最为特别:如果是全浊声母中的塞音,那么这个塞音本身并不带音,在发音部位闭塞时声带不颤动,而到了打开成阻部位时,声带才颤动,带出一个带音的h来,听起来就有“浊”的特点了。
至于塞擦音,也是塞音发音时不带音,发摩擦音的后半段时才带一点“带音的h”的特色;至于次浊声母字发音时,情况略有不同,因为送气比较多,“带音的h”是与原声母同时出现的,听感上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
本章,赵元任先生从自己实地调查归纳总结的语音材料出发,论述并解释了吴语各地次方言的声母在发音时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为什么出现这样特点的原因。
此章节较大篇幅在说明吴语声母的发音特征和发音方法,从语音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严谨正确的结论。
在第二章“吴语韵母”中,本书主要记录和介绍了吴语韵母的各类音类跟音值,说明和讨论了吴语方言中各韵母的今古音差别,讨论和解释了吴语方言各韵母的古今音对应关系和分合条件。
该部分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中占据最大的篇幅,是赵元任先生本次吴语调查的重点,也是笔者认为最体现赵元任先生音韵学功底和治学精神的部分,但由于韵母讨论篇幅过长、内容也过于繁杂琐碎,这里也就不过多论述。
在第三章“吴语声调”中,本书主要介绍了吴语声调的类型,指出吴语的声调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平上去入看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共八个声调;
另一派把阳上归入阳去,只有七个声调。本章也论说了吴语声调的一些共有特点:
1.阴平的调值降的多,升的少,阴平字跟下字连读时,在江苏是先高后低的读法多,而在浙江时先低后高的读法多;
2.去声的清声母字都读成阴去,去声的浊声母字都读成阳;
3.入声的清声母字都读成阴入,入声的浊声母字都读成阳入。
在第四章“吴语声韵调总讨论”中,本书主要对吴语一些共有的、语音事实较为清楚而争议较少的声韵调总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共时的角度对吴语方言区的吴语特色进行了说明和描绘。
在本章的末尾,还对本研究所定义的“吴语”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解释:本研究定义的“吴语”,是江苏东南部、浙江东北部地区中33并、定、群等母带音,或不带音而有带音气流的33处方言区使用的方言。
可见,赵元任先生在调查后给出了一个论断:吴语的一大特征是其内部丰富而复杂的浊声字体系。
在第五章“吴语词汇”中,本书主要介绍了吴语各方言地区所使用的常用词,收集整理吴语方言中最常用的词以及吴语中特有而别处方言没有的若干词,与国语相对应的常用词同时排列,形成比较表,这就较为直观地显示了吴语词汇的特别之处。
在本章中,赵元任先生还特别指出在记录方言词时,能够写出汉字的词就写出对应的汉字,不知道对应汉字的就注音,注音时最重要的是用本地字注本地音。
在第六章“吴语语助词”中,本书主要介绍了吴语中常用的语助词,还讨论了吴语的语法与国语语法的略微区别,赵元任先生指出,二者的语法和语序在大体上是相近的,只是在语助词的使用上会有些许差别。
(二)研究方法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使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其中大部分是赵元任先生结合中国音韵学知识和西方现代语言学、音系学原理首创的,具有十分鲜明的研究创新性和实践性。
为突出该书特色,在此,本文谨概括两种独具匠心的研究方法为例:
1.物色发音人法:在本研究中,赵元任先生提出,要寻找合适的方言发音人,大多数时候总是先找好几个讲本地话的本地人来发音,先审查他们过去的语言环境,再选定一些字给他们念。
语言表达能力清楚的人,他的读音是内部一致的;受到过别的语音的影响的,见了字就会容易踌躇不定,或者是即便不躇躇也会读出内部不一致的读音。
先大约这样询问一到两个小时,再在受试者中挑选一两个人从头仔细问到底。
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赵元任先生采取这种方法遴选了合适的方言发音人,藉此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挑选的发音人绝大多数符合理想的发音人标准,发音人年龄在15岁到35岁之间,基本都是长期在当地生活并能熟练发音当地话的本地人,基本都受过良好的传统中式教育,发音清楚,表达能力正常。
这一方法极具开创性和实用性,即便放到今天,也是方言调查工作最常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2.音高管测量法:在本研究中,赵元任先生记录单字声调音值的方法是用一个渐变的音高管记录发音者的音类和调值。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让发音者将一类的字一个一个的读,同时用音高管一头吹到另一头,移动着模仿他的声调,模仿对了,就看音高管上是从什么音到什么音,再到什么音,用五线谱记下来;至于时间的比例可以略估一估,也用乐谱的音符记录它。
试拟的调类共有阴阳的平上去入共八调,假如有阴去分为两类或阴入一部变入阳入等现象,在试音值时就可以发现。等到听熟了哪一调类是怎么一个腔调之后,就可以判断某字读某字归某声了。
受限于时代发展和语音收录设备的局限性,赵元任先生采取音高管来模仿声调音值的方法,已经是当时最为先进且科学的研究方法了。
与传统音韵学借助古籍拟音构音相比,赵元任先生开创的音高管测量法真正做到了走出书斋、进行实地方言调查的新局面,对于重构中国方言调查工作具有里程牌意义。
(三)总体评价
《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是围绕吴方言的语言特色而展开论述的方言调查著作,不仅是中国现代方言调查著作的开山立派著作之一,也是供后来研究者参考借鉴方言调查研究方法的典范之作。
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看,赵元任先生突破了传统音韵学的桎梏和藩篱,大胆地将中国传统音韵学原理同西方现代语音学、音系学原理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言学研究路径。
旗帜鲜明地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解决中国方言调查存在的现实问题,启示我们要进行语言学研究并非只是坐在书房里阅读古籍皓首穷经,更需要走出书斋、脚踏实地地进行方言调查工作,收集现实的方言语料,从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整个语音系统来分析和解释方言的特征。
不过,赵元任先生的该本《现代吴语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研究时间比较短,仅有一两个月,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在词汇、语法方面的考察和研究不足,因而缺乏对吴语系统更加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在发音人的实际挑选上,也未严格执行“本地人说本地话”的挑选原则33处方音中有18处是找本地人录音,但有15处是找已出乡的人发音的,这就导致部分语音材料不够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所用的语音材料范围也相对较小,对于吴语的事实虽然多有发现,但缺少对于吴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更进一步的推测和解释。
尽管如此,本书从总体上来讲还是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