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简史到战略通识

文摘   财经   2024-01-17 11:24   北京  

明天要给游学营的年轻学子们上两个小时的战略课。主办方给的题目叫《战略简史》,大概认为这种普及型课程不宜太专业,讲讲历史挺好。我同意这一点。若战略简史感兴趣而有意系统了解,推荐几本书一是从学术角度由马浩老师撰写的《战略管理学说史,二是从实践角度由慎思行翻译的《战略简史》,三是《经营战略全史》,是学者面向实务者推介战略理论的读物。这几本书各具特色,读者可根据需要和口味择善而从。

论哪一本,其容量都远远超出了2小时的课程,而截取片段会失之整体。因此,我把这次课程视为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挑选。如果只能够讲三个观点,我会讲哪三个?能不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清楚最深层次的道理不能把企业战略与人生战略糅合使得即便实务和学术验为0的受众也共鸣以上现又如何与战略思想的演进相勾连

论战略思想如何演进以及后来者如何断代,其背后都涉及一系列同假和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及基本的破题思路而这些是战略思维精华或称底层逻辑这些底层逻辑,不是我的创见,但可能是由我总结的新的总括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主要战略理论和思潮的深刻理解,但超越了学派之争(供给侧),直接着眼于战略决策者的认知结构(需求侧)。

我曾按演进先后,分别讲授战略定位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商业模式理论以及方兴未艾的生态理论。《战略简史》的题目按照这个逻辑展开也许仍然是适当的。我给本科生上文献导读课其实也大致如此。


然而,既然历史已经演进到今天,我们有条件把这些真知灼见整合进一个框架。在明天的课程上,我将先介绍这个“战略通识”框架。这样,受众对于战略简史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猎奇和“历史”层面,更能感受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器官能整合为完整的人,介绍各器官在子宫内如何发育相比,介绍这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可能更具价值。

我把这次课命名为《战略通识》,以区别于此前面向战略专业人士开发的《战略素养》,尽量简明通俗,不涉行业黑话。

1、战略是关于做强的学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为何需要战略?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做强,而不是做大。不是说做大不重要,而是不强的大很难持续。辩证理解两者的关系:做强是为了持续做大,不能转化为壁垒(强)的规模(大)难以持续。

2、战略前提:世界是非均匀分布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技巧高超如庖丁者以无厚入有间。试想,若非“有间”,何来庖丁?

形者,大体得失之数,临时进退之机若形势均匀分布,则无绩效差异之可能,亦无洞察之必要。企业之间,核心能力不一样,战场之间,攻守之势不一样。这是战略的前提、选择的基础。

3、战略制定:我欲我能我应(三原色

略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毛泽东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

我欲是主观意愿,我能是客观能力,我应是顺势而为。我欲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应重要,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我能重要,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注意,欲、能、应三者相互转化,是战略制定的关键。

此处,战略制定约等于战略意图确认。

4、战略落地:构建具备正反馈的组织系统

组织起来的才有力量。要把资源配置在正反馈的关键节点上。

企业战略与军事战略相通,也是有边界的。到这个层面,企业战略与兵法的区别才体现出来。商战是一个相对持久的过程,而军争是死生大事,以剧烈的形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要分出胜负。备战当然也需要组织,但备战先于军争,而战略落地后于战略制定,不能简单类比。

战略落地关注三个层面的组织,企业价值链、商业模式、商业生态,都是为实现某种目的组织起来的系统。评价它们是否有效,关键都在于是否形成了系统正反馈,尽管它们的反馈形式和机制各不相同。

此处,战略落地约等于战略路径,不同于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所需的组织支持是另一个层面,属于OD而非战略专业。

以下是提纲。很可能2小时讲不完讲3小时也是可能的。正好我大女儿上午结束了期中试,下午我让她也去听讲去。

侯宏文存
没有标签,只有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