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比梳子更细更密,一拃长左右,中间有条暗红的脊,细细的齿密密尖尖地排着,像鲨鱼的牙齿,不小心往身上扎一下,会出血。
选自《淳安老物件》
○
○
木梳 篦子
木梳、篦子是两种梳头用具,木梳齿疏而粗,篦子齿密且细。
有一首《梳篦始祖歌》唱道:“治发先有五指梳,赫连当初皇甫做;从此梳头不用愁,嫘祖娘娘笑呵呵。”唱的是赫连和皇甫发明木梳的传说。相传黄帝时代有个巧匠叫赫连,披头散发的乡亲请他做个梳头的东西,他先做了个“五指梳”,正在改进之际,恰逢黄帝与蚩尤打仗,赫连被蚩尤拉去打仗,结果做了黄帝的俘虏。看管赫连的看守叫皇甫,给赫连出了个主意,叫他赶快做出木梳献给黄帝的妻子嫘祖。嫘祖用赫连做的木梳把头梳得很漂亮,便向黄帝求情放了赫连,黄帝即刻下令赦免赫连,可为时已晚,赫连已经被手下人杀了。后来,皇甫承袭了赫连的制梳、篦子的手艺。
“格格王——”鸡窝里那只花团锦绣的公鸡叫过第三遍,天蒙蒙亮了。七十多岁的祖母第一个起床,起床后上厕所,接着坐到堂前长木凳上,把一头银发散开来,银发虽稀疏但有尺把长,披肩如雪。祖母先拿起木梳梳起来,从头顶往后朝头发梢上梳,一下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梳,任天地发亮公鸡叫。一头头发梳顺溜啦,再从亮梳盒里拿出篦子,还是那么一下一下又一下,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梳,梳下断发,梳下头屑,祖母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
所以,淳安好多地方,把木梳叫“亮梳”。
“亮梳”用来梳顺头发,篦子用来篦头皮、头虱。
虱子这东西是叫人头疼的昆虫。旧时,人的头上长虱,身上亦长虱,叮咬得人痒、痒、痒。
千万不要小看这小东西,它可是上了书的。《本草纲目》“人虱”:“咸,平,微毒。治脚指肉刺及鸡眼,先挑破,以虱傅之,根自出。”不知道李时珍是怎么试验出来的,用虱子治鸡眼我是没有见过的。
文人也写虱子,但不是歌颂而是责骂。
元朝杨维桢骂虱赋(并序):“杨子自铁崖山中客钱塘,初宿市舍,胁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胡尔恶之兼毓,为吾人之毒荼!饱膏血之毒嘴,资肥腯之臭躯。吾将上告司造,殄尔类,非无辜也。”
周作人《看云集》中有一篇《虱子》,开头就引了罗素的一段话,“虱子被称为神的明珠,爬满这些东西是一个圣人的必不可少的记号。”后面又说:“虱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位置也并不低,不过这似乎只是名流的装饰,关于古圣先贤还没有文献上的证明罢了。”读到周作人这样的文字,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对于篦子民间也有一比: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
土匪进村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把老百姓家里的财物梳一遍,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间隔大,仍有漏过的;篦子齿很细,形容兵丁过村掠夺,是明打明地抢,时间充裕,细细地搜刮,掠夺得比土匪还要狠,不像土匪,匆忙地掠过就走,然而还能从篦子缝隙里漏下一点;最后还有一句“官过如剃”,这句不用解释了吧,官府官员进村搜刮,像剃头一样,剃得老百姓家里寸草不生。三句话都是以头发借喻,十分形象。
过去,女子家都有个镜妆盒,是嫁老公那阵从娘姆家里带过来的。镜妆盒里有木梳、篦子、小剪刀、头绳。
梳子用木头做,形状像一弯月,齿粗而疏。贵木梳用楠木做,民间少有。《长物志》《梳具》里说:“以瘿木(楠木的树根)为之,或日本所制,其缠丝、竹丝、螺钿、雕漆、紫檀等,俱不可用。”古人是看中楠木的。
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比梳子更细更密,一拃长左右,中间有条暗红的脊,细细的齿密密尖尖地排着,像鲨鱼的牙齿,不小心往身上扎一下,会出血。
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木梳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
篦子的制作是典型的手工艺活,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据说要经过108道“手脚”。这其中又分为三个大环节: 做齿子、做梁子、做档子。
过去时代卫生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人们的衣服裤子里和头发中常生虱子,轻轻地篦头,篦下虱子的同时,也起到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篦子自古是闺中之物,从来都被看成儿女亲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旧时,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相好,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
篦子女人用得多,男人较少用。女人一头秀发是一种美,男人不要秀发,剃个“毛芋头”(光头)生不了虱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艺和精致外观,却引起人们的艺术审美兴趣和收藏爱好,渐渐地,梳子、篦子成了一些地方的旅游工艺纪念品了。
祖母的镜妆盒还在,盒里只留下半把木梳和半把篦子,另半把都随了祖母入了棺,陪着她在另一世界里梳和篦。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