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浪山庵

文摘   2025-01-05 16:55   浙江  

浪川,与我童年有着割不断关系,从老家去浪川必定经过浪山庵脚。浪山庵于童年的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地名,一个在当地出名的地方。




浪山庵

作者|一酸


浪川,与我童年有着割不断关系,从老家去浪川必定经过浪山庵脚。浪山庵于童年的我来说,那只是一个地名,一个在当地出名的地方。只要提到浪川,浪山庵就会被提起,浪山庵对面有个自然村,人们都称它为“浪山庵叶家”,以区别沙众叶家。浪山庵位于如今浪川乡的腹地,连接着浪川两个平地,以西是排溪流域平原,素有“淳安粮仓”的美称,以东是新桥、芹川田畈。

浪山庵在我出生前已不复存在,只给当地留下这个地名。从长辈们的指点来看,它坐落于浪川中学对面的山丘上。在遗址的南面有一座更高的山峰。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在农村普及的时候,为改善收视频效果,浪川人便在此山峰上建了电视转播塔,至今还能看到这个小房子。浪川乡政府所在地大联村,处于浪川平原的东侧,与浪山庵接壤。浪川乡政府就在浪山庵的西南侧山脚。

在浪川中学读初中的时候,趁着晚饭后的课余时间上过浪山庵几次,沿着山路上去,当年的台阶仍清晰可辨,山泉也依然汩汩而流。漫山遍野长着南天竺,一到秋天,就漫山泛红。山顶较平,是明显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千奇百怪,沟沟壑壑,千转百回,极为有趣,那时还不知石林为何物,其实这浪山庵就是典型的石林地貌。这种地貌与周边山丘的差异,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若不是赶着上晚自习,我们真想在这里玩一回捉迷藏。

那时对浪山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地名和这地貌的表象之上,而对其背后的历史,以及埋在时间的里那些地域性的回忆,了解掌握得并不多,也没听老辈人过多地谈起过。

多年以后,我在翻阅《民国遂安县志》和《济阳银峰江氏宗谱》时,发现了一些与浪山庵有关的史料:

浪山庵,县北。明徐姓建。山高约二里许,风景清雅,飘飘出尘,幽人逸士多习静其中。

庚济(王氏,芹川人),字韵金,年十九以冠军补诸生,旋食饩,与邑中诸名士结文社浪山庵,益自奋励,务为根抵之学。平生端品励行,律己严谨,与人谦逊有礼。晚年尤精研灵素诸书,为人治病,全活者岁数百人。

王氏马石桥王宝槐女,名香女,父卒,守贞不字,奉事祖父母,学出世法,茹素诵经,晚年习静浪山庵中,一尘不著,望而知为道德中人。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浪山庵曾经作为道德高地立在浪川这片土地上,屹立于当地百姓的心中。由此可知,浪山庵成为当地老辈人的话语中的地标,不断地被提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缘故,让人欲言又止,而不便过多提及。

在《济阳银峰江氏宗谱的》的第二卷中的山底里居图(山底系大联村毛家山底自然村)中有浪山庵和百步街。从此图上看,百步街就是上浪山庵的石阶。此处以“街”命名,并非是“阶”的谐音或是通假,在当地方言中,石阶台阶都叫“踏步基”,而无近“阶”的发音,此处的“街”或许是因为浪山庵在当时的香火旺盛的一个写照。多少年以后的现在,浪川乡形成了这条十字街,东街正好连接起当年的百步街。这或许是历史打下的伏笔,冥冥之中指引着浪川人的发展思路。

在江氏宗谱中将百步街、浪山庵作为里居八景之一,录有《百步古街》《浪山钟声》两首八景诗。在瑞塘汪氏的宗谱中,浪山庵都也为八景之一,载有《浪山古庵》八景诗:“紫翠层峦四面通,庵名殿志宝周雄。精灵佛座长安奠,专佑人间化育功。”

在浪山庵对面是一座学校和一个自然村,浪川初中和浪山庵叶家自然村。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的姜家区姜家片的初中重点班便放在浪川初中。浪川初中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选址,还有浪川乡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选址,是否都与浪山庵在当地人心目中的道德高地有关,就不得而知了,因找不到相关的史料,便不好加以推断。

在千汾线没开通之前,浪山庵叶家村口有一口池塘,池塘分内外两层,中间有堤坝相隔,内层池塘是叶家村民以洗衣物为主,外层池塘以灌溉为主。池塘西岸有一风塍,上面那些柏树也有百年树龄。当年的百步街穿过这风塍,这风塍位于两座山之间,它还起着地界的作用,风塍以西是大联村地界。在建千汾线时,该池塘被填,唯有风塍上那几棵柏树仍在凝视着世事的变迁。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

淳安文艺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