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佩印|从江到湖,文化的奔腾不息

文摘   2024-12-25 17:51   浙江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理学大儒朱熹应詹仪之所邀,来到瀛山书院讲学。船过铜官峡,他被眼前的绝美景色深深吸引,不由得赋诗助兴。




“新安文化”文学创作大赛作品选登

从江到湖,文化的奔腾不息

作者|洪佩印


九百多年前的那场溯江之旅,注定载入史册。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理学大儒朱熹应詹仪之所邀,来到瀛山书院讲学。船过铜官峡,他被眼前的绝美景色深深吸引,不由得赋诗助兴。

从白鹿书院到瀛山书院,一路舟车劳顿,然而当他看到村民厚朴,山水秀翠,疲倦顿时消匿。瀛山书院堂构精巧,学风浓厚,与外围的风景相得益彰。更为关键的是这里有诸多好友,可以和他思辨。入夜,院外已是星垂田野阔,白霜染大地,院内秉烛夜谈不觉岁月深。

翌日,晨曦微露,朱熹思索着昨日的交谈,不觉间来到溪边,思绪被潺潺流水声打断。抬眼观望,只见眼前有一方塘,水面如镜,云影摇曳水中,两岸柳枝飘逸。循望远处,那汩汩源头活水,源远不断地注入方塘之中。朱熹似乎彻悟到了什么,这些时日上下求索,诸学困顿,百思不得其解,未想,今日临流触发,乃悟理学,欣然写就《吟方塘》。

诗成后,八方学者慕名而来,尤其是开启后学之端。

晨时拜水,暮时拜书。新安江,一脉清流,跌崖而出,其流域文化十分丰富与发达,首推新安文化。要说新安文化,离不开淳安文化,而淳安文化与书院有着天然的联系。

淳山厚水,淳而易安,耕读传家,文脉昌隆,这是如今世人的评价。可历史上的淳安,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淳安,域属新安江流域,多为“山越”遗民,历史上“山越”人的特点是“断发文身,刀耕火种,住干栏居(茅草棚)。”后来由于北方战火等原因流迁来庶民百姓,教会当地人农耕稻作,发展农业生产,然而身处崇峦峻岭中,虽勤穑事,仍谷食不足。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甘于艰辛而单调的农耕劳作,这只能寻找新的出路,就这样效仿中原的尊学重士的做法。

五代、南唐有读书石室,后来出现上贵精舍,再到蜀阜书院。可是受限于历史原因,那时未能蔚然成风。直到朱熹方塘讲学,从此新安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书院如雨后春笋遍地而起,石峡书院、龙山书院、青溪书院、鹿鸣书院,星罗棋布、耀眼夺目。这些书院也先后培养出了众多名士,方逢辰、詹骙高中状元,“五子登科”“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都是佳话。

江的时代,文化是奔腾的。


1959年,对于当时的淳安、遂安两县来说是个转折点。境内108米高程以下全部沦为水域,淹没两座县城,8个镇,39个乡,1000多个自然村,全县29万人背井离乡。一时间,新安江两岸尽现一幅幅挑箩背袱,扶老携幼的移民图。

“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大量的历史文物被淹,璀璨的新安文化也一度中断在汪洋之湖。

库区人们的生活贫困,出行困难,要想改变这一切唯有读书。为了读书,为了学习文化,淳安人在逆境中迸发出了各种能量。

路淹桥断,住在库区的学子要上学只能坐小木船,现在有校车,那时是校船。长八九尺,宽五六尺,两头上翘,行走在湖面犹如银蛇滑过,可是遇上大风大浪,极有可能人仰船翻。

山高路陡,山区的孩子要上学就得翻山越岭,林深草密,路上时有野兽出没,下雨下雪天只能被束缚在家。

没有工业,农作物时常歉收,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已是泥菩萨过河,哪有闲钱去供书。可是面对困难,淳安山民自古以来就有与天斗,与地争的开山拓水精神。淳安人有水的柔情,温文尔雅,重情重义,亦具水的刚烈,摧枯拉朽,改天换地。

为了读书学文化,当地有就是卖茅厕也要让孩子去读去学的传统,砸锅卖铁,肯石咽土也要供出来。学文化,学做人,光宗耀祖,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黄老师便是这一见证人。

读书时代,她翻山越岭三个小时才能到一所完小读书,来回的话基本上就耽搁在路上了,所以读完村小就要开始住校,一个星期回家一趟,米菜要自带。为了菜不馊掉,只能带梅干菜、土酱之类。读完初中,体重不到80斤,吃了梅干菜,长得也像梅干菜,她常自嘲。

书院变学校,弟子叫学生,朱熹大概也想不到九百多年后,一条江成了一座湖,而后代子孙为了有文化,会如此的执着和艰辛。

黄老师是幸运的,在崇学尚文的氛围中,黾勉奋为,考上了中师,成了老师,也成了文化的传承人。她放弃了外面优越的工作环境,回到了家乡,是那个年代精神意义的回归。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县语文诵读展示活动中,一群学子们身着汉服,摇头晃脑诵读朱熹的诗句。经典诵读已经是每个学校的必修课,书香工程也配套到位。学校里的非遗文化传承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八都麻绣、清溪龙砚、海瑞传说、竹马龙灯等等进校园传承新安文化。

红色文化浸润心灵,新安书屋播撒种子,各种文创火热开展。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变革,航天科技,人工智能,一条江终究要走向海的时代,未来的发展终究还是文化的角逐。我们的乡土文化、民族文化如何出海,才能立于不败?只有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探索文化经久不息的密码、钥匙。更为可喜的是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人们对文化的传承越发重视。千岛湖沿岸栖息者,从来就有山的厚重,水的激荡,无论是何种形象与展示,都是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

 湖的时代,文化是包容的。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

淳安文艺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最新文章